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人對文房四寶頗為重視,安徽宣紙因何為紙中極品?

古人對文房四寶頗為重視,安徽宣紙因何為紙中極品?

五千年的滄桑歲月,沈澱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也造就了無數璀璨奪目的驚人發明。其中,有“文房四寶”之稱的筆墨紙硯,承載著中華文化的發展變遷,培養了中國人獨特的文化情懷。

由北京師範大學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中國文化院、鳳凰網、臺灣中時媒體集團(旺報)、佛光山文教基金會聯合主辦的第九期海峽兩岸大學生文化體驗營選拔招募了兩岸40名大學生為營員,精心選取“筆墨紙硯”作為主題,於7月28日至8月4日,以杭州為首發站,探訪湖州、宣城、歙縣、黃山等地。營員們將去往筆墨紙硯的故鄉,觸摸中華文化的脈動與溫度,感受“書房裏的中國”。

筆墨紙硯文化之旅——第九期海峽兩岸大學生文化體驗營的劇透來到第三期,登場亮相的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書寫工具——紙。作為“文房四寶”中唯壹躋身“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的成員,紙自誕生起就壹直在中華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交流、傳承與發展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筆酣墨濃,須落紙才終得圓滿;壹碑壹帖,壹詩壹畫,無紙也難以流芳。紙是記錄者、承載者也是見證者。在當前的“鍵盤時代”“觸屏時代”,是它綿亙千載的文化堅守,為我們保留了書寫和閱讀的質樸溫度。

時至今日,我國許多地區仍然保留著手工制紙的傳統。雲南納西族的東巴紙,新疆和田的桑皮紙,陜西沁源的麻紙,四川夾江和浙江富陽的竹紙等,都是古法手工紙中的佳品。但真正坐擁“紙中之王”美稱的,則是得名於唐、成熟於宋元、盛於明清、興於今,傳承千年的宣紙。

相傳,宣紙的創始人是蔡倫的弟子孔丹,將其發揚光大的則是宋代的曹大三。宋末戰亂,曹大三壹族避亂至宣城涇縣小嶺,因田地稀少、無法耕種,遂選擇造紙以維持生計。曹大三繼承了前人的造紙技術並在其基礎上逐步提高,終於造出了潔白純凈的好紙(《小嶺曹氏族譜》)。因紙的集散地多在宣城,故名宣紙。

制作壹張傳統手工宣紙究竟需要多少道工序?為什麽宣紙歷經千百年仍能光潔如新?宣紙誕生在涇縣是偶然還是必然?本次體驗營將帶領營員們探訪位於宣紙故裏涇縣的中國宣紙文化園、紅星紙廠和曹氏宣紙廠,在“大國工匠”們的講解和引領下,觀看宣紙制作的關鍵工序並親手體驗手工制紙,祭拜“宣紙始祖”曹大三,感受氣韻綿長、獨壹無二的宣紙文化。

宣紙具有韌而能潤、光而不滑、潔白稠密、紋理純凈、搓折無損、潤墨性強等特點,寫字則骨神兼備,作畫則神采飛揚。再加上耐老化、不變色、少蟲蛀,壽命長,故有“紙中之王”的美稱。我國流傳至今的大量古籍珍本和名家書畫墨跡,大多用宣紙保存。每壹張宣紙,都是“天成”與“人工”的完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