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史記人物形象分析

史記人物形象分析

史記人物形象分析 篇1

 《史記刺客列傳》是唯壹壹篇記錄刺客事跡的史書文章,記錄了春秋戰國時期五個不同的刺客以及他們的刺殺事跡。司馬遷也是唯壹壹位將刺客列入史書的史官,因此,《史記刺客列傳》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既然司馬遷把這5個刺客同列入壹個類傳中,除了他們都擁有刺客這個身份以外,他們五個應該還擁有***同的形象特征和精神特征。但他們作為壹個獨立的個體,必然也會有異於其余四人的個性特征。本文將從五個刺客的形象入手,著重分析他們***同的形象特征以及各自獨特的形象特點,並且簡要概述在這些形象所表現出來的精神特征和對後世的影響。

 壹、刺客形象分析

 (壹)有勇有謀,有情有義的***同刺客形象

 1、“士為知己者死”的情義

 《史記刺客列傳》中的五個刺客,他們行刺的最根本的動機都是對“義”的履行,如豫讓所說的:“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他們冒著死亡的風險進行刺殺行為,原動力就是“義”。而這裏所說的“義”,是壹種“基於壹定物質待遇和精神待遇的人際關系的準則”。即當對方給予自己壹定的物質待遇以及精神上的尊重和能力上的肯定,自己也應報答對方。“義”是刺客個人情感的體現,具體描述為講義氣,有情有義。

 五個刺客都是重情義之人。曹沫作為魯國將領,雖然“與齊戰,三敗北”,但是魯莊公“猶復以為將”。曹沫與魯莊公的關系就是“君臣知遇關系”。

 曹沫劫齊桓公,除了為了魯國國家利益,還出於對魯莊公知遇之恩的壹種回報。同樣的,在伍子胥向公子光引薦專諸以後,“光既得專諸,善客待之。”當然,專諸為公子光刺殺王僚,應當是有壹部分原因是物質上的回報,但是“善客待之”除卻了物質上的回報,還有精神上的尊重。

 2、視死如歸的勇敢

 刺殺是壹種高危的行動,常常以生命為代價,除了曹沫,其余四個刺客都犧牲了自己的性命。因此,要成為壹個刺客,視死如歸的勇氣和勇猛高超的武技都是必須的。

 除了豫讓,其余的四人並沒有選擇諸如毒殺的方式,而是選擇在大庭廣眾之下進行直接的刺殺,而且選擇的武器,不是刀,不是劍,而是匕首;刺殺的動作不是劈,不是砍,而是刺。“唯‘刺’的時候,身體門戶大開,全力以赴,‘刺’讓刺客們的刺殺舉動有了壹種壹身博人的壯烈情懷。”在最初選擇刺殺工具與方式的時候就已經體現了他們的“勇”了。

 於荊軻,司馬遷著了更多的筆墨在他身上。壹段經典的易水送別,營造出了壹種悲劇氛圍,用於塑造壹個義無反顧,視死如歸的勇往直前的英雄形象――荊軻。同時,荊軻在太子丹欲先遣秦舞陽之時,叱太子“何太子之遣!往而不返者,豎子也。且提壹匕首入不測之強秦。”的話語中,也體現出荊軻之勇猛。在刺殺失敗後,荊軻“倚柱而笑”,面對刺殺失敗,面對即將來臨的死亡,荊軻卻是笑,這笑是“勇敢的笑,在笑中承擔失敗”。這是壹種視死如歸的勇敢。

 3、 先謀而後動

 《史記刺客列傳》中的五個刺客,不僅勇猛,而且機智有謀略。曹沫趁著諸侯會盟時劫齊桓公,抓準了時機,讓齊桓公無法反悔自己許下的承諾;專諸在刺殺王僚之前曾經進行過壹段詳細的分析,“王僚可殺也!母老子弱,而兩弟將兵伐楚,楚絕其後。方今吳外困於楚,而內空無骨鯁之臣,是無如我何。”專諸能根據當下情況條理清晰地分析刺殺行動,可見他並非壹介魯莽武夫,而是有策有謀。豫讓兩次刺殺,第壹次改名姓,第二次“漆身為吏,吞炭為啞”,都是采取了偽裝近身的方式進行刺殺活動,可見其機智。與慌張的秦舞陽相比,荊軻為了打消群臣對秦舞陽驚恐的懷疑,“顧笑舞陽”,寥寥數語即打消群臣的疑慮。司馬遷寥寥幾筆就生動地寫出了荊軻的機智。

 (二)同中有異的刺客形象

 雖然五個刺客有著***同的形象特點,但是畢竟是五個不同的個體,除了***同點以外,個體間的不同點也是值得關註的。本文選取其中三個突出人物集中論述司馬遷塑造這三個人物的形象特點。

 1、豫讓――執著的刺客

 豫讓異於另外四個刺客很突出的壹點即是他的刺殺行動進行了兩次。第壹次改名換姓,假裝塗廁襲擊趙襄子,未果;第二次改頭換面,連妻子都不認識,埋伏於橋下偷襲趙襄子,依然失敗。在第二次失敗後,最後豫讓擊趙襄子之衣替代刺殺,心願了結後自殺而亡。豫讓執著的其實並非是刺殺趙襄子這件事,他執著的是“義”的聲名,“堅持履行‘士人’的職責,對‘士人’身份的執著”。

 除此以外,最後豫讓擊衣而後自殺,是因為豫讓明白“為智伯報仇的願望實際上已經無法實現,還能實現的僅是以此只具有象征意義的行為來實現‘士為知己者死’的理念”。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兩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這其中的舍生取義者即是豫讓。盡管儒家的“義”與《史記刺客列傳》所要表達的“義”有所不同,但是這句話用在豫讓身上也是妥當的。

 2、聶政――重孝的刺客

 司馬遷在寫這五個刺客的時候,唯獨在寫聶政事跡的時候提到了他的家人。在嚴仲子第壹次請聶政為己報仇時,聶政以“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許人”為由拒絕了。《禮記》有言:父母存,不許友以死。這正是聶政的為孝準則。盡管他感恩於嚴仲子雖貴為諸侯之卿相,紓尊降貴到市井鄉野求助於己,但是因為對親情的註重,以及壹片孝心,所以“只要母親還活著,供養母親就成了高於壹切的頭等大事”,報恩之事只能等到其姐出嫁,母親去世並且三年孝期過後才前往助嚴仲子刺殺俠累。

 而在刺殺事成後,聶政“因自皮面決眼,自屠出腸,遂以死”,毀容自殺,死無全屍,為的是不連累自己的姐姐,體現出聶政對家人的愛護。勇猛如他,內心依然存著對家人溫柔的愛意。

 荊軻――抱負滿懷的刺客 荊軻與其他四個刺客相比,最突出的壹點不同便是司馬遷兩次提到荊軻嗜酒好讀書。好讀書這壹點說明荊軻並非只是壹介武夫,而是腹中有經綸,心中有抱負的讀書人。文中提到“荊卿好讀書擊劍,以術說衛元君,衛元君不用。”,雖然並沒有詳細寫荊軻到底是以何術說衛元君,也沒有解釋為何衛元君不用,但是可以看出荊軻內心中其實是有抱負的,只是無法施展罷了。

 荊軻流—亡到燕國後,與高漸離相識,此時提到“荊軻嗜酒”,並且兩人在酒酣以後還會擊築和歌。“酒對於中國文人來說有著深刻文化含義。酒的意象,反映了人生在醉與醒之間的徘徊狀態文人飲酒,得以釋放激情,忘卻塵俗,盡情抒發心中的豪氣,進入虛無縹緲的自我陶醉境界。”荊軻就與後世所有飽讀詩書卻無法施展抱負,而寄情於酒的文人壹般。司馬遷寥寥數語,壹個無法實現胸中抱負的失意文人形象躍然紙上。荊軻身上的文人氣質與身為刺客的勇猛瀟灑完美結合,成為流芳百世的刺客荊軻。

 二、刺客形象體現出的'精神價值

 正如前文所言,《史傳?刺客列傳》展現的,是以“義”為核心的“戰國士林精神”即“士為知己者死”的精神追求,願為“義”的實現獻上生命,名副其實的舍生取義。這種“義”的實現,“很好地結合了完成對他人的義務和實現自我價值兩方面的內容。”

 除此以外,反抗強暴也是《史傳?刺客列傳》中非常突出的壹個精神價值。雖然刺客這個職業本身就是壹個暴—力的代表,“反抗強暴並非壹定是刺客的自覺主觀意圖。但是,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他們的行為,特別是曹沫和荊軻的行為在客觀上具有了反抗強暴的意義。”11對於曹沫和荊軻而言,國力強盛的齊國與秦國才是強暴的代表。曹沫和荊軻的刺殺行動實際上代表的是當時弱小國家對強大國家兼並侵略的壹種抗爭方式,因此客觀上是具有反抗強暴此精神價值。

 《史記刺客列傳》對後世帶來的影響,除了為文學創作帶來素材與故事藍本,誘發出如駱賓王的《易水送別》、陶淵明的《詠荊軻》和元雜劇《豫讓吞炭》等文學作品以外,其中體現的精神價值更是對後代帶來深遠的影響。“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刺客的存在為中國崇尚柔弱,中庸的文化傳統註入了某些‘匕首’的剛性。加入去掉這種剛性,我們對延綿不已的不斷重復的中國歷史的感覺會變得更加蒼白,無力,麻木,綿軟了。”《史記刺客列傳》所體現俠義與反抗強暴等精神價值,是儒學以外,與儒學相去甚遠的壹種文化,與儒學互為補充,完整了中華民族的精神風貌。

 另壹方面,《史記?遊俠列傳》中記載了漢代輕身重義,重信重明,鋤強扶弱的俠客事跡。這些俠客身上體現的精神,實則是繼承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這些刺客。《史記刺客列傳》“有力地影響了漢代的遊俠精神。兩者合流形成了至今不衰的中國俠義精神。”在這種源遠流長至今不衰的俠義精神的影響下,誕生了王維的《少年行》,李白《的俠客行》和明代的《三俠五義》等文學作品。

 參考文獻

 [1]司馬遷撰,韓兆琦評註《史記》,嶽麓書社2012版

 [2]唐紅《在文本解析中復活中的刺客形象》,《宜賓學院學報》,2017年第十期

 [3]張三夕《勇敢的精神 感人的行動――評說》,《海南大學學報》,1997年6月

 [4]胡進才《論中的刺客形象》,《作家雜誌》,2017年第9期

史記人物形象分析 篇2

 《史記》壹書最有文學價值的是人物傳記,各層次人物傳記的排列基本是以時間為序,但又兼顧各傳記之間的內在聯系,遵循著以類相從的原則。它為我們展現了壹道豐富多彩的悲劇英雄人物的畫廊。這些人物形象有許多是具有非凡的感染力,感染力最強的又是悲劇英雄人物。如,《項羽本紀》中的項羽,他在歷史上起過壹定作用的英雄豪傑,也曾經顯赫壹時,最終由於自身的某些錯誤而結局悲慘。《史記》中的人物能寫得如此成功,壹是註意刻畫細節,此外《史記》特別註意人物形象的統壹性,常常把壹些不宜在本傳寫的材料安排到別的篇章中,這就使《史記》中人物形象的個性特征更加鮮明了。司馬遷在描寫這些人物的同時溶入了他深摯的愛憎感情的,帶有壹種強烈的主觀色彩,也是《史記》文章充滿激情的最重要的原因。

 《項羽本紀》中項羽的人物形象是:他雖然英勇善戰,驕橫殘暴,但又有著他優柔寡斷的壹面,耳跟軟容易相信別人,剛愎自用,同時還有高傲的壹面,他愛面子,要的是尊嚴,缺少政治頭腦,沒有遠見,沒有進步的政治思想,他是站在復仇的角度上去反秦的,所以在推翻秦王朝以後,並沒有進步的政治主張,同時,項羽有是壹個破壞有余,建設不足的人,他不知道反省,知道滅亡時,仍然怨天尤人。太史公評曰:“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為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他聽了曹無傷的告密,馬上大怒,要出兵劉邦,因為他冒犯了自己的尊嚴;而嚴伯壹對他說劉邦的好話,他又允許“善待”劉邦。項羽自持兵力強大,驕傲輕敵,沒戒心,在劉邦委曲求全時不下狠心,不聽勸告,終於放他回去。也因為項羽出身名門比劉邦更講信譽,給了劉邦可乘之機,而項羽的最大弱點又是缺乏戰略,剛愎自用,雖然稱雄壹時,但最終給劉邦滅了而失去天下。與項羽這個人物形象相比教而言,《史記》中劉邦人物形象是市井之徒,貪財好色,在攻取鹹陽之後,卻“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想收買人心而奪天下,錯誤的采取“距關,毋內諸侯”的策略,導致與項羽沖突。但在張良的詰問下又能承認錯誤,接受意見,面對有用的人就巴結,面對勁敵就機智的辦法解決,不是硬拼。司馬遷在《史記》中本著不虛美,不隱惡的原則,對本朝的開過皇帝劉邦無賴嘴臉,以及狡詐精明,能審時度勢,能屈能伸做全面表現,使人物形象十分豐滿。

 《史記》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具有數量眾多、類型豐富、個性較鮮明三大特點。它以大量的個人傳記組合成壹部宏偉的歷史,其中寫得比較成功、能夠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如項羽、劉邦、張良、韓信、李斯、屈原、孫武、荊軻等等,就有近百個。這些人物來自社會的各種階層,從事各不相同的活動,經歷了不同的人生命運。從帝王到平民,有成功者有失敗者,有剛烈的英雄,有無恥的小人,***同組成了壹條豐富多采的人物畫廊。這些人物又各有較鮮明的個性。就算身份和經歷相似的人物,也並不相互混淆。。在描寫人物壹生的過程中,司馬遷特別註重表現人物命運的巨大變化,如寫那些建功立業的大人物,常寫他們在卑賤時如何受人輕視的情形;而寫那些不得善終的大人物,又常寫他們在得誌時是如何地不可壹世的情形。前者如劉邦、韓信、蘇秦,後者如項羽、李斯、田橫。又在這變化過程中,充分暴露出當時人的諸如勢利、報復心之類普遍的弱點。如劉邦微賤時嫂子不給他飯吃,父親也不喜歡他,成功之後劉邦不肯忘記把他們嘲弄壹番。這些命運變化和恩怨相報的故事,最能夠表現人與環境、地位的關系,揭示出人性的復雜性,使其形象更加豐滿。在敘述時多采用第三人稱的客觀敘述。司馬遷作為敘述者,幾乎完全站在事件之外,只在最後表現出自己的看法,為充分敘述提供廣闊空間。而在客觀敘述,並不是不包含作者的立場和傾向,只是不顯露出來而已在事件的展開,通過不同人物活動中的對比,寄托敘述者的感情傾向。在《史記》中的《項羽本紀》裏,司馬遷以極大的熱情來寫這個失敗的英雄,即贊揚項羽勇猛無比,摧毀秦皇朝暴—力統治的功績和精神;也指責他沽名釣譽,頭腦庸俗,胸無大誌;批評他以粗豪自恃,無比殘暴。所有這些都是通過項羽本人的事跡來表現的。在本傳裏,司馬遷沒有發議論,但他對項羽的愛憎態度於敘事之中又是有顯明的表示的。

 司馬遷在《史記》中塑造歷史人物時也非常註重運用歷史環境來刻畫人物,他最善於從歷史人物陳跡舊事材料中略取數事,甚至壹二事,就恰到好處地概見其人。如在《項羽本紀》中寫到的:項氏世世為楚將,封於項,故姓項氏。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壹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學。背景材料寫出了項羽自小就胸懷大誌,心比天高卻浮躁自負,為表現項羽個性提供了資料和寬泛的角度,也為後來項羽落敗的下場埋下了伏筆。又如垓下之戰中對項羽的描寫,垓下之戰壹段描寫的是項羽的失敗,在這壹段中,司馬遷仍然對項羽報有愛惜之情。突出項羽的英雄氣概,同時在字裏行間流露出對項羽的愛戴,同時對項羽的怨天尤人也充分的表現《史記》中的人物形象各有各的風貌,各有各的性格,他們身上還表現出許多帶有普遍性的東西,是知恩圖報,以德報 德,士為知己者死,為報答知遇之恩而赴湯蹈火,甚至不惜獻出自己的生命。即得到社會廣泛認可、並對後代產生深遠影響的某些***性。這是《史記》在刻畫人物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最容易引起讀者的***鳴。

史記人物形象分析 篇3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是文學巨匠魯迅先生對《史記》的中肯評價,它道出了《史記》這壹鴻篇巨制文學和史學的雙重價值。其文學價值表現為:同其他文學名著壹樣,高度的思想性與高度的藝術性相壹致——雖是寫史卻能引人漸入佳境、探奇覽勝、流連忘返、如沐春風。

 《史記》的藝術性主要表現在結構的構造、語言的運用、人物的塑造等幾個方面。其中人物描寫藝術最為突出,最能顯示出《史記》不朽的藝術魅力,最為後人所稱道。

 壹、把握人物性格準確深入,選擇歷史材料精心細致。

 《史記》的人物描寫藝術中最為人稱道的是作者司馬遷對歷史人物性格特征的準確深入地把握,對歷史材料精心細致地選擇上。作者在深入研究,充分占有歷史材料的基礎上,憑借自己犀利的目光、敏銳的思維,捕捉、挖掘歷史人物的性格特征,故書中人物性格鮮明突出,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作者在選擇了材料之後采用互見法安排材料表現人物性格特征。

 二、細致入微地描寫突出人物性格特征。

 《史記》成功塑造歷史人物形象的又壹原因是:作者司馬遷對選取的歷史材料進行了細致入微地描寫,從而使人物形象更鮮明突出。如,在《信陵君竊符救趙》中,通過對信陵君親自迎侯生的情節進行細致入微地描述,從而把信陵君“仁而下士”和侯生傲岸的性格鮮明突出地表現了出來,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除了正面描寫信陵君和侯生的言行、神情之外,還描寫了其他人對這件事的反應,從側面烘托出信陵君禮賢下士的性格。

 三、通過個性化語言表現人物性格特征。

 《史記》通過人物個性化語言來表現人物性格特征。如,在《鴻門宴》中,作者寫範增命項莊舞劍說:“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在支配別人時,故稱:“若屬”,等到他在項王面前發脾氣:“吾屬今為之虜也,”這時脫口而出,自己也不能置之不理,則稱“吾屬”。寫範增,則使用很爽直而堅決的口吻:“此道矣臣請人與之同命!”寫到張良的口吻,則表現為緩和。寫劉邦對於自己的謀臣張良,也運用了籠絡的手腕,在鴻門宴前稱張良為“君”,“孰與君少長”?而在鴻門宴脫逃時,情勢緊急,則對張良稱“公”,“公為我獻之”。“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這些都可以看出作者運用語言描寫來表現人物性格特征是非常妙的。

 總而言之,《史記》的人物描寫藝術對於中國史傳文學乃至小說、戲劇創作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縱使略有瑕疵,可是瑕不掩瑜,這些不足對於它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是沒有絲毫影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