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太監的起源,中國早在殷商就有"寺人",據專家考證,甲骨文中已有相關的記載,歷史自然比西方要悠久。
生理的變態必然導致心理的變態,在那被賈元春稱為"見不得天日"的地方,太監們肆意發泄著他們變態的性欲、權力欲、貪欲。
據明人趙士錦在《甲申記事》中載,明末李自成進京前,偌大壹個明帝國的國庫存銀竟不到四千兩!而魏忠賢被抄時,居然抄出白銀千萬兩,珍寶無算,以致崇禎多次痛心疾首地怒斥太監們:"將我祖宗積蓄貯庫傳國異寶金銀等,明比盜竊壹空。"
崇禎的"痛心疾首"既讓人同情,又不讓人同情。讓人同情,是因為他貴為天子,卻拿太監沒辦法;不讓人同情,是因為他自己就是太監頭子,他是棵大樹,太監是在樹上築巢的鳥,倘若同情皇帝,誰來同情太監呢?然而,君主們依然堅持太監制。
擴展資料:
太監舊稱宦官,而"宦",星座之名,宦者四星在帝座之西,因用以為帝王近幸者的名稱。又稱宦者、中官、內官、內臣、內侍、內監等。太監,於京中也稱宦官、公公、寺人、內官、內侍、中官、中貴人,是指古代宮廷中替皇室服務並閹割掉外生殖器的男性。
明朝開始又叫年紀大的太監為伴伴 。宦官是負責宮廷雜事的奴仆,不得參與國家政務,但因與京中皇室朝夕相處,遂能博取信賴或有可乘之機,故在壹些朝代中存在著宦官掌握國家政務大權的情況。中國京城早期宦官不壹定都是閹人,在東漢之後才完全使用閹人做宦官。
太監本為官名,唐高宗時,改殿中省為中禦府,以宦官充任太監,少監,只有地位較高的內監就被稱為"太監"。後宦官亦通稱為太監。巡、元官署以其為主官者不少,隋、唐有大監,"大"或作"太",亦與宦者無關。
明內廷有十二監,主官均稱太監,由閹人擔任,主官以下宦官,無太監之名。清始以太監加諸所有宦官,宦官與太監遂為同義詞。古代宮廷裏受過宮刑的寺人便是宦官。
宦官稱"太監",是隋唐以後的事。唐高宗時,改殿中省為中禦府,以宦官充任太監,少監。後宦官亦通稱為太監。到了明代,宦官權勢日增,人們就把所有宦官都尊稱"太監",太監也就稱為宦官代名詞了。
百度百科-太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