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石刻安腎丸簡介

石刻安腎丸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概述 3 《世醫得效方》卷八方之石刻安腎丸 3.1 處方 3.2 制法 3.3 功能主治 3.4 石刻安腎丸的用法用量 3.5 摘錄 4 《飼鶴亭集方》之石刻安腎丸 4.1 組成 4.2 功能主治 4.3 石刻安腎丸的用法用量 4.4 制備方法 5 《普濟方》卷二二四方之石刻安腎丸 5.1 組成 5.2 制備方法 5.3 功效主治 5.4 石刻安腎丸的用法用量 6 參考資料 附: 1 古籍中的石刻安腎丸 1 拼音

shí kè ān shèn wán

2 概述

石刻安腎丸為方劑名,其同名方劑約有三首。

3 《世醫得效方》卷八方之石刻安腎丸 3.1 處方

蒼術四兩(分四份,壹份用茴香壹兩炒,壹份用青鹽壹兩炒,壹份用茱萸壹兩炒,壹份用豬苓壹兩炒,各炒令黃色,取術用),川烏(炮,去皮、臍)、附子(炮,去皮、臍)、川楝子(酒浸,去核)、巴戟天(去心,炒)、白術(炒)、陳皮(炒)、茯苓(炒)、肉豆蔻(煨)、木香、當歸(焙)、熟地黃(酒浸蒸十次,火焙)、菟絲子(酒浸,炒)、茴香、黑牽牛(半生,半炒)、山藥(炒)、晚蠶蛾(去頭、足、翅,炒)、胡蘆巴(酒浸,炒)、肉桂、石斛(炒)、川牛膝(酒浸,炒)各壹兩,肉蓯蓉(酒炙)、破故紙(炒)、杜仲(炒去絲)各二兩[1]。

蒼術120克(分四份,壹份用茴香30克炒,壹份用青鹽30克炒,壹份用茱萸30克炒,壹份用豬苓30克炒,各炒令黃色,取術用)川烏(炮,去皮、臍)附子(炮,去皮、臍)川楝子(酒浸,去核)巴戟(去心,炒)白術(炒)陳皮(炒)各30克 肉蓯蓉(酒漫,炙)破故紙(炒)各60克 茯苓30克(炒)肉豆蔻(面裹,煨)木香(不見火)當歸(火焙幹)各30克 杜仲(炒去絲)60克 熟地黃(酒浸,蒸十次,火焙)菟絲子(酒浸,炒)茴香 黑牽牛(半生,半炒)山藥(炒)各30克 晚蠶蛾(去頭、足、翅,炒)葫蘆巴(酒浸,炒)肉桂(不見火)石斛(炒)川牛膝(酒浸,炒)各30克

蒼術4兩(1兩用茴香1兩炒,1兩用青鹽1兩炒,1兩用茱萸1兩炒,1兩用豬苓1兩炒,各炒令黃色,取術用),川烏(炮,去皮臍)1兩,附子(炮,去皮臍)1兩,川楝子(酒浸,去該)1兩,巴戟(去心,炒)1兩,白術(炒)1兩,陳皮(炒)1兩,肉蓯蓉(酒浸,炙)2兩,破故紙(炒)2兩,茯苓1兩(炒),肉豆蔻(面裹煨)1兩,木香(不見火)1兩,當歸(火焙幹)1兩,杜仲(炒去絲)2兩,熟地黃(酒浸,蒸10次,火焙)1兩,菟絲子(酒浸,炒)1兩,茴香1兩,黑牽牛(半生,半炒)1兩,山藥(炒)1兩,晚蠶蛾(去頭足翅,炒)1兩,葫蘆巴(酒浸,炒)1兩,肉桂(不見火)1兩,石斛(炒)1兩,川牛膝(酒浸,炒)1兩。

3.2 制法

上藥為末,酒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1]。

3.3 功能主治

功能壯陽益腎,強筋壯骨,生血駐顏,扶老資壽[1]。主治真氣虛憊,腳膝緩弱,目暗耳鳴,舉動倦乏,夜夢遺精,小便頻數,及壹切虛損之癥[1]。

3.4 石刻安腎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四十丸,空腹鹽湯送下[1]。

3.5 摘錄

《世醫得效方》卷八

4 《飼鶴亭集方》之石刻安腎丸 4.1 組成

鹿茸1兩,赤石脂3兩,山藥4兩,戟肉2兩,肉果2兩,補骨脂2兩,蓯蓉2兩,柏子仁2兩,菟絲子2兩,茯苓2兩,遠誌2兩,萸肉2兩,茅術2兩,附子2兩,石斛2兩,川烏2兩,小茴2兩,川椒2兩,韭菜2兩,青鹽4錢。

4.2 功能主治

《飼鶴亭集方》之石刻安腎丸主治真氣虛憊,夢遺滑精,便溏溲數,腰膝軟弱,惡寒畏冷,諸陽不足。

4.3 石刻安腎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錢,淡鹽湯送下。

4.4 制備方法

山藥末糊為丸。

5 《普濟方》卷二二四方之石刻安腎丸 5.1 組成

蒼術半斤,川椒4兩,破故紙4兩,葫蘆巴4兩,陳皮4兩,茴香(炒)4兩,續斷4兩,川楝4兩。

5.2 制備方法

上為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5.3 功效主治

《普濟方》卷二二四方之石刻安腎丸功在補下元。

5.4 石刻安腎丸的用法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