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中國古代所有醫學著作

中國古代所有醫學著作

古代醫學著作的發展

公元475- 265年(戰國-三國)

《黃帝內經》的出現不是偶然的,而是先秦醫學發展的必然結果。據《漢書·藝文誌》記載,當時的醫學典籍共有七部,總卷數為216,但大部分已經失傳,僅存《內經》。《黃帝內經》包括《蘇文》和《靈樞》,其成書年代歷來有爭議。它不是壹個人壹次寫出來的,而是由戰國到秦漢時期的許多醫生收集、整理、綜合而成的。中醫有兩個顯著的特點,壹是整體觀念,二是辨證論治,這兩點在《內經》中都有充分的體現,尤其是整體觀念。

《難經》原名《黃帝八十壹難經》,共三卷(也有五卷),作者及成書日期不詳。這本書是以答疑解惑的形式編寫的,論述了八十壹題,所以又叫“八十壹難”。

《傷寒論》是張仲景的著作,成書於東漢末年。《傷寒論》出版後不久,由於戰爭時期原著丟失,後人分別收集了傷寒部分和雜病部分,編成《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書。《傷寒論》是中國醫學發展史上最具影響力的著作之壹。寫出來之後,壹直指導著後來醫生的臨床實踐。

公元265-960年(金五代)

這壹時期,許多醫生從事《內經》的校勘和註釋工作。最早從事這項工作的是齊梁之際的全袁琪,他為《蘇文》八卷作了註釋,名為《蘇文訓解》。這本書在南宋時期已經失傳了。

隋唐時期,楊尚山編註《內經》30卷,是現存最早的《內經》註釋。

《蘇文註疏》對中唐時期的王冰影響很大。他花了十二年時間,於762年寫了二十四卷《黃帝素問註》。

《脈經》的作者王叔和寫於魏晉時期。《內經》和《難經》都對脈診進行了闡述。王叔和收集脈診資料,匯集各家觀點,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撰寫了《脈經》十卷。

《病邪分期論》是晁等人在公元610年編纂的。全書***50卷,分67門,論述1739種疾病。這本書最大的貢獻在於對疾病的廣泛而詳細的記錄,以及對疾病來源的認識。

肘後救亡方,晉代葛洪所作。他最早寫的是《金匱要略方》(100卷)。由於篇幅浩繁,不便攜帶,將應急、常用、簡要、實用部分總結為三冊。《肘救死扶傷》共8卷,書中突出的壹點是對壹些傳染病的認識,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錢進方耀》和《錢進方藝》是唐代孫思邈寫的。孫思邈非常重視醫生的醫德。孫思邈非常重視前人的寶貴經驗,但在尊重過去方面並不死板。他非常重視婦科和兒科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千女方子》有三卷婦女用,兩卷兒童和嬰兒用。

《外國臺灣的秘密》是唐代王韜的作品。全書40卷,分1104門,是唐代又壹部規模龐大的綜合性醫學著作。內容包括當今內外病、骨科、婦產科、兒童、感染性疾病、皮膚、五官、動物疾病等學科的診療。這本書主要是從東漢到唐朝的眾多書籍中選出來的。臨床科室的安排更加合理,重點在後方,井然有序。註意急性傳染病、傷寒、溫病、瘧疾等。,占了很大篇幅,說明他們對傳染病的知識相當了解。

晉代皇甫謐成書於公元256-282年,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針灸專著。全書分為12冊,128篇。書中描述了人體的生理和病理變化,重點介紹了穴位的總數和位置,詳細介紹了針灸的操作方法,並根據臨床需要安排了各種適應癥。這本書影響很久,其他著名的針灸著作基本都是以這本書為藍本的。這本書也較早地流傳到國外。

劉的《鬼遺》是南齊人龔清玄所作。它寫於475年到502年之間,是現存最早的外科書籍。主要內容包括金瘡、癰、疔瘡、疥瘡等皮膚病,有140余個內外兼治的方劑。

神仙療傷秘方,隋唐林道人所著,寫於841-846。這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傷科專著,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反映出隋唐時期骨科疾病的治療水平已經相當先進。該書收方40余則,為傷科用藥奠定了理論基礎。

960-1368(宋元)

《太平盛慧芳》是宋廷編纂的大型方劑學之壹。***100卷,分1670門,以方為16834篇,廣泛收集了宋代以前的方劑和當時的民間方劑,內容相當豐富。從方劑、藥物、病證、病理等方面進行了論述。

盛輝方旋,寫於1046,由何希鵬的《太平盛慧芳》節選編輯。作為教科書使用了幾百年,對後世方劑學的發展影響很大。

《太平惠民和記局方》由宋代神醫裴宗元修訂,編成《和記局方》。全書***5卷,分21門,收錄歌曲297首。後來《和合劑局方》經過多次補充,內容日益豐富。1151年,命名為《太平惠民和諧劑局方》,頒布全國,成為世界上最早的民族藥房處方之壹。《太平惠民和濟局方》出版時載10冊,附用藥指南3冊,分為風、傷寒、氣14類,載788冊。

《生濟總錄》:北宋末年,政府組織醫生廣泛收集古方和民間驗方,歷時七年(111-1165438)編撰而成。***200卷,多達200萬字,分60余門,近2萬個方子,幾乎囊括了前代所有的方子。

嚴格使用的成書於宋代1253,是嚴50余年臨床經驗的總結。全書10卷,80章,400方。原書丟失了。

《三陰壹證方》為宋代陳艷所撰,全書15卷,分180門,載1500余篇。有明確的理論,理論後面跟著藥方,便於讀者了解病因,根據理論尋求治療,也有助於藥方的傳播。

晉代劉撰寫了的《原病證型》兩卷,15卷《論方》,三卷《傷寒方》,兩卷《傷寒標本心法提取》。有兩個可靠的和有價值的書籍,蘇文玄寂原始疾病類型和宣明論方。

晉代張著有《藥源》、《珍珠膠囊》、《虛勞方》、《臟腑標本》等。

晉代的張從正寫道:“儒者皆相關”。

晉代的高力著有《脾胃》、《內傷外感》和《石蘭秘集》。

到了元代,王寫了《陰證要案》、《本草湯劑·真難知》等。

元代朱震亨著有《格致余論》、《局方運用》、《本草補註》、《溫病辨證》等。

公元1368-1840(明清鴉片戰爭前)

1384徐永成演的本草。

朱貴於1406年編纂的《救荒本草》是我國15世紀初的壹部藥食兩用的植物學著作,也是壹部植物學地圖集。

《滇南本草》約1476,毛蘭編。

《本草綱目》1492,王倫主編。

《本草綱目》1578,李時珍著,52卷。李時珍還是《令狐脈學》、《奇經八脈》的作者。

《辨證論治規範》(1602-1608)是王肯堂寫的。書中註重辨證論治,每壹證都引經據典,結合自己的見解。內容豐富,條理清晰,論述適中,選方精煉。

壽世寶元1615,作者龔廷賢,***10。

正宗外科1617,陳世功編輯。這本書主要是作者對自己外科理論和經驗的總結,書中還有壹些外科疾病的插圖。

論瘟疫1642,作者吳有興。該書創立了“戾氣”學說,對溫病的病因提出了很大的見解,對傳染病也有獨到的見解。

論葉桂的《溫暖》。該書總結了溫病學的理論和經驗,對溫病學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為溫病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濕熱帶辨》是薛雪寫的。本書以文章的形式簡要闡述了濕熱的病因、癥狀、發展變化特點及其診治規律,同時也表明了作者自己的觀點,對溫病學的發展做出了壹定的貢獻。

趙學敏《本草綱目》註釋1765-1802。共有921種藥物,其中716種未被《本草綱目》收錄或描述不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