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楨,字元幹,廬江人,身材偉岸,儀表堂堂,有文學才幹,作過幽州刺史,弘農太守,最後位至光祿大夫。何楨之子名何龕,魏國後將軍;長孫何勖,車騎將軍;少孫何惲,豫州刺史。
何 琦:字萬倫,東晉廬江人,晉代三國論作者,其本是壹個好古博學之士。可是為恐對母親供養不適,就勉強當了壹名縣令。後來母親去逝,他說:“所以仕者,實博利祿以供親耳。今親已卒,復何求焉。”於是罷官歸野,耽玩典籍,以琴書自娛,成為壹代高士,同時他的孝行也傳誦千古。
何準東晉廬江人曾任散騎侍郎。何澄和何法倪的父親
何澄東晉廬江人,
澄字季玄,充弟準之第三子。孝武時為秘書郎,轉丞,遷秘書監太常中護軍,出為冠軍將軍、吳國內史,徵拜尚書。安帝即位,遷尚書左仆射,領本州大中正。元興末,卒。義熙初追贈金紫光祿大夫。
何法倪(女)東晉人.是東晉穆帝司馬聃皇後,廬(今安徽廬江西南)人,生於338年,其父為心地高潔的何準。
何尚之(382~460)字彥德。南朝宋廬江潛縣(今霍山)人。
少輕薄,及長,以操行見稱 。與謝混相知。初為臨津令,補劉裕府主簿。從征長安,以功賜爵都鄉侯。宋文帝時任尚書令。孝武帝時官至左光初、開府議同三司,元嘉二十二年(445)造玄武湖,勸阻文帝在湖中建方文、蓬萊、瀛州三山,以免勞民傷財。曾立宅建康南城外,聚生徒講學,壹時四方名士紛紛慕名而來,謂之“南學”。著有文集十卷行於世。
何婧英(女)南朝南齊人,南齊前廢帝蕭昭業皇後.是廬江郡潛水縣人,撫軍將軍何戢的女兒,母親是山陰公主。
493年為南齊皇後,死於494年.被蕭鸞所殺.
〖何佟之〗(449-502年)字士威,南朝廬江(今安徽六安東北)人。祖父何劭之,仕宋為員外散騎常侍。父何歆,在齊為奉朝請。佟之自幼好學《三禮》、以堅韌不拔的毅力鉆研經籍,手不釋卷,所讀《禮》論三百篇,都能大致背出。深受長於校勘古籍的尚書令王儉所推重,起為揚州從事,升為尚書祠部郎。齊明帝建武中,“為鎮北記室參軍,侍皇太子講,領丹陽邑中正”。此時步兵校尉劉□、征士吳苞已死,京都大儒,只有佟之而已。南朝重視吉兇禮儀的規定,有關這方面的問題,都要由他依《禮》裁定,故名重於世。齊東昏侯蕭寶卷永元年間,大殺宗室諸王,臣屬人人自危,引起內亂。在此情況下,佟之常常召集儒生講經論道,全力培養儒士。此時鎮守襄陽(今湖北襄樊壹帶)的雍州刺史蕭衍帶兵攻入建康,滅齊建梁,進為梁武帝。為鞏固其統治。便大興儒學,以佟之為尚書左丞。由於梁建國伊始,百廢待舉,便今佟之依據《禮》的規定,制定各種有關禮儀的制度,第二年死於位上,時年五十五歲。其所著文章及《禮義》百余篇。在其《戎服會哀議》中,主張穿戎服不能臨喪,他舉例說,宋孝武帝劉駿死後,百官入臨吊唁,都在宮門外脫去戎服,吊唁出外之後,才可穿戎服。在《喪未終不樂議》中,主張喪制不終,不能作樂。指出晉懷帝永嘉元年時,晉惠帝死後,何充對此已早有定議。雖然時代不同,依《禮》也都應如此。齊明帝建武二年,在其《泄哀議》中,提出在致哀時,天子應穿吊服升殿,群臣也同致哀感。哭吊之後,百官到宣德宮拜喪,還要到陵園哭吊,以表達追遠敬慕之情。梁武帝天監年間,在其《祭服除絳□儀》中提出,自漢明帝永平二年,下令公卿的祭服要穿絳(大紅色)□襪,以絳色為中衣的領和袖上鑲邊,以此表示赤心奉神的心情。他主張不必再穿絳褲,況且又不是先聖的成法,所以請求朝廷廢除。這個建議,便被梁武帝采納。關於在郊外祭祀所用器席等問題,主張用舊之後方可埋入地下。他在《郊壇器席議》中指出,根據《禮》法,所有祭器用舊則埋,現在用壹次便埋入地下,這樣不僅浪費,而且也於《禮》不合。其他如《社稷位向議》、《南北郊牲色議》、《景懿遷登新廟車服議》等,他都按《禮》提出自己的主張。其所著《禮義》,有的可在《南齊書·禮誌》上、下或在《通典·禮典》中見到。清人嚴可均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中有輯佚。
何昌宇,字儼望,廬江灊人也。父何佟之,太常。 昌宇少而淹厚,為伯父司空尚之所遇。
何敬容(?~549) 字國禮。南朝梁廬江潛縣(今霍山)人。
出身世家,20歲時,選尚齊武帝女長城公主,拜駙馬都尉。入梁後,歷任秘書郎、太子舍人、尚書殿中郎、太子洗馬、中書舍人、秘書丞、楊州尚書、官至宰相。任吳郡太守時,為政勤恤民隱,辨訟如神,視事4年,治為天下第壹。任宰相時,善理政,改變了宋以來崇尚玄學、清談文義、不問政務的頹 廢風氣。後因妾弟費慧明夜盜官米,為其解脫,被劾免職。復官不久,侯景攻入建康,他被圍於臺城,次年卒。
何尚之,南朝宋廬江?(今廬江西南)人。元嘉十六年(439年)為丹陽尹,立宅南郊外,置玄學,聚生徒,全國名流學者慕名來遊,稱為南學。玄學列為學校科目,在中國古代教育史上首開其端,對後世有深遠影響。劉?,南朝齊教育家,沛國相(今濉溪西北)人。齊高宗時曾擬任為國子博士,兼總明觀祭酒,不就。博通五經,早年聚徒教授,常數十人,以儒學冠於當時,京師士子貴遊莫不下席受業,弟於中有不少名流學者。在中國古代哲學史、教育史上有深遠影響的《神滅論》的著者範縝曾在其門下多年。尚之官歷中書侍郎、尚書吏部郎、中書令。位極顯貴而恭敬謹約,車服率素,妻亡不娶,又無姬妄,與少時若兩人,弟悠之義興太守,二弟愉之新安太守,三弟翌之都官尚書,子何偃字仲弘,宦歷丹陽丞、中書郎、吏部尚書。龔先人余蔭,世以為榮,平生喜談玄理,註有莊子逍遙篇傳世。孫何戢字慧景,拜駙馬都尉,歷官司徒左長史,高帝時遷吏部尚書。
何尚之父何叔度,義熙中為尚書,為金紫光祿大夫,入宋為吳郡太守,恭謹謙潔,元嘉八年卒。
。
何 充:字次道,東晉,廬江人,世代公卿,曾祖何禎,光祿大夫,祖何惲豫州刺史,父何睿安豐太守,成帝曰:“充風韻儒雅,器局方概,有萬夫之望。”官至吏部尚書、尚書令、左將軍、出將入相,以社稷為己任。晚年性好釋典,崇修佛寺。其弟準,位居宰輔,高尚寡欲,不以世出公卿門第,而視富貴如浮雲。準子淡。官至南康太守,孫元度。西陽太守,次孫叔度太常卿尚書。
何充美容英姿,善能文章。東晉成帝時官任宰相;穆帝二歲即位,因年齡尚小,又與大臣庾冰***輔幼主。充雖無澄正改革之能,而強力有器局,臨朝正色,以杜稷為己任。凡所選用提拔,皆以功臣為先,不以私恩樹親戚,談者以此重之。(見《晉書?何充傳》)
身居高位的何充是壹個虔誠的佛教居士。《晉書》「本傳」說他性好釋典,崇修佛寺,供給沙門以百數,靡費巨億而不吝惜,而親友至於貧乏,則無所施遺,因此屢遭獲譏於世。這與他的臨朝有正,不以私恩為先是壹致的。時人阮裕(阮籍族弟)同他開玩笑說:「卿誌大宇宙,勇邁千古」。何充不明其意,問其緣故。阮裕解釋說:「我圖數千戶郡尚未能得,卿圖作佛,不亦大乎!」(同上)意指何充偏心沙門,忽視百姓。然而何充不以為然,壹如既往,「持八關齋(註1),結會誦經,終生不倦。」(《中國佛學人名辭典》「何充」條)
何充於佛教事業最突出的貢獻是他以當權者的身分力主沙門不應向王者敬拜,維護了佛教的獨立精神。成帝鹹康六年(三四二年),中書監庾冰從維護儒家名教的立場出發,上書提出沙門應當像普遍臣民壹樣向王者致敬。當時身為尚書令(即宰相)的何充與庾冰辯難,主張沙門不須向王者屈膝跪拜。對此何充主要從兩個方面闡述了他的反對理由。第壹,應當遵從先皇帝的舊制、故事,誌當尊重佛教自身的律儀。他說,先祖武帝、明帝以「盛明革命」、「聰聖玄覽」而稱名,他們並沒有要求沙門行屈膝禮,他們尊重沙門的善法,所以我們也不應當強迫沙門改變律儀,破壞佛法。第二,佛教和封建政治並不矛盾,佛教有利於王化,有利於鞏固封建統治秩序,他說:..尋其(佛教)遺文,鉆其要旨,五戒之禁,實助王化。」還說沙門「燒香咒願,必先國家」,他們的所作所為都是希望國家隆盛,沒有半點虛情或違背,於「王化」只能有利而無害。(以上見《弘明集》卷第十二「尚書令何充奏沙門不應盡敬」)由於何充等人的極力辯護,「沙門向王者致敬」壹事終於沒有得到實行。
何充的弟弟何準也是壹個虔誠的佛教徒,高尚寡歡,不願致仕為官。在為兄的影響下,壹生「唯誦佛經,修營塔廟而已。」(見《晉書.何準傳》)時人謝萬把他們兄弟倆與當時同在朝廷的郗愔、郗曇兄弟相比並譏之曰:「二郗諂於道,二何佞於佛」(《晉書?何充傳》)話雖不揚,卻反映了他們對佛教的虔誠信仰。
註釋
1.八關齋:「關」是禁戒的意思。「八關齋」也稱「八齋戒」,是八種戒行與壹種齋法的合稱。「八戒」包括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不塗飾香鬘、不歌舞、不臥高廣之床,「壹齋」是不過中食。「八關齋」為出家和在家學佛弟子所***同遵守的戒律。(史向前 編著)
何偃
〔公元四壹三年至四五八年〕字仲弘,廬江潛人,何尚之中子。生於晉安帝義熙九年,卒於宋武帝大明二年,年四十六歲。州辟儀曹從事。舉秀才。元嘉中,位太子中庶子,歷侍中,掌詔誥。時尚之為司空尚書令,偃居門下,父子並處機要,甚得時譽。孝武帝時,遷吏部尚書。與顏竣有隙,心不自安,遂得悸疾。孝武帝遇之厚,倍加治療,始得瘥。時帝長女山陰公主愛傾壹時,配偃子戢。及卒,帝為之哭傷不已,謚曰靖。偃好談玄,曾註莊子逍遙篇,與文集十九卷,(《隋誌註》作八卷,《兩唐書誌》作十六卷。此從《隋書誌》)並行於世。
何戢(445-482)何偃的兒子,南朝南 齊人,撫軍將軍,駙馬都尉。劉宋山陰公主的丈夫。南齊前廢帝蕭昭業皇後何婧英 的父親。
何憲廬江人,南朝南齊時人。字子思,學識淵博,貫古通今,無論是皇家書庫的藏書,還是民間散佚的書籍,凡見必讀,決不遺漏。
何求,何胤 和何點 是三兄弟,何尚之 的孫子,合成何氏三高
何胤(公元446年—531年),字子季,南朝梁廬江潛(今安徽霍山)人,生於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卒於梁武帝中大通三年,年八十六歲。何胤好學,從劉獻受易及禮記、毛詩,又入鍾山定林寺聽內典,其業皆通。起家齊秘書郎,出為建安太守。後入為太子中庶子,撰新禮。陰帝時,入山隱居以終。和曾任永安太守的其兄何求、曾為太子浩洗馬的其弟何點,有感當時南朝政治黑暗,先後辭官歸隱,漠視功名富貴,稱為“何氏三高”,至今全國何氏宗族許多家庭大門仍貼“三高門第,四友人家”的春聯。
何胤註百法論壹卷,十二門論壹卷,周易壹卷,又作毛詩隱義十卷,毛詩總集六卷,禮記隱義二十卷,禮答問五十五卷,行於世。
何之元(?壹593),字世伯,廬江(今安徽霍山東北)人,南朝梁代史學家,曾任刺史與太守。著有《梁典》、《陳書》、《文苑英華》等。據江蘇武進地方誌記載,何之元世居廬江,其父(何)遜定居晉陵德勝門,遂為武進人。何之元好學有才思,受梁司空袁昂器重,歷任五官椽、信義令、湘州刺史、中衛府參軍等官職,晚年隱居晉陵(今武進何留墅)。當地人很推重這位風雅之士,便將他所住裏巷(村落)稱為“何墅”,又因位於古代留城附近,遂稱何留墅。
何子平
何子平,廬江灊人也。曾祖楷,晉侍中。祖友,會稽王道子驃騎諮議參軍。父子先,建安太守。子平世居會稽,少有誌行,見稱於鄉曲。事母至孝。揚州辟從事史,月俸得白米,輒貨市粟麥。人或問曰:“所利無幾,何足為煩?”子平曰:“尊老在東,不辦常得生米,何心獨饗白粲。”每有贈鮮肴者,若不可寄致其家,則不肯受。
母本側庶,籍註失實,年未及養,而籍年已滿,便去職歸家。時鎮軍將軍顧覬之為州上綱,謂曰:“尊上年實未八十,親故所知。州中差有微祿,當啟相留。”子平曰:“公家正取信黃籍,籍年既至,便應扶侍私庭,何容以實年未滿,茍冒榮利。且歸養之願,又切微情。”覬之又勸令以母老求縣,子平曰:“實未及養,何假以希祿。”覬之益重之。既歸家,竭身運力,以給供養。
元嘉三十年,元兇弒逆,安東將軍隨王誕入討,以為行參軍。子平以兇逆滅理,普天同奮,故廢己受職,事寧,自解。又除奉朝請,不就。末除吳郡海虞令,縣祿唯以養母壹身,而妻子不犯壹毫。人或疑其儉薄,子平曰:“希祿本在養親,不在為己。”問者慚而退。母喪去官,哀毀逾禮,每至哭踴,頓絕方蘇。值大明末,東士饑荒,繼以師旋,八年不得營葬,晝夜號絕擗踴,不闋俄頃,叫慕之音,常如袒括之日。冬不衣絮,暑避清涼,日以數合米為粥,不進鹽菜。所居屋敗,不蔽雨日,兄子伯興采伐茅竹,欲為葺治,子平不肯,曰:“我情事未申,天地壹罪人耳,屋何宜覆。”蔡興宗為會稽太守,甚加旌賞。泰始六年,為營冢槨。子平居喪毀甚,困瘠逾久,及至免喪,支體殆不相屬。幼持操檢,敦厲名行,雖處暗室,如接大賓。學義堅明,處之以默,安貧守善,不求榮進,好退之士,彌以貴之。順帝升明元年,卒,時年六十。
史臣曰:漢世士務治身,故忠孝成俗,至乎乘軒服冕,非此莫由。晉、宋以來,風衰義缺,刻身厲行,事薄膏腴。若夫孝立閨庭,忠被史策,多發溝畎之中,非出衣簪之下。以此而言聲教,不亦卿大夫之恥乎!
何子平居住在會稽,從小就有誌向品行,受到鄉裏人的稱贊。揚州征召他任從事史,每月的俸祿是白米,他總是賣掉白米買小米和麥子。有人問他:“這樣做得利並不多,何必要這麽麻煩呢?”何子平說:“父母在家,不能經常吃到米,我怎忍心獨自享用白米。”每當有人送點新鮮的菜肴,如果不能寄到家中,他就不肯接受。母親本來是偏房,戶口註冊有違真實,年齡還沒到奉養期限,可戶口冊上的年齡已滿八十,何子平只好解職回家奉養。當時鎮軍將軍顧覬之任州上綱,對他說:“令堂年齡實際上沒有八十,關系密切的人和故交都知道,在州中任職略有少許俸祿,我將稟告上司挽留妳。”子平說:“公家只相信戶口冊,戶籍上的年齡到了,就應當在家奉養父母,怎會允許因為實際年齡未滿,隨意冒領俸祿。況且回家奉養的要求又切合我個人的心願。”覬之又勸他以母親年老向縣裏求得俸祿,子平說:“實際尚未到奉養之年,哪能借此以求得俸祿?”覬之更加器重他。回家之後,全身心勞作,來使奉養充足。後來被任命為吳郡海虞縣令,所得俸祿只用來奉養母親壹人,妻子兒女不占壹絲壹毫。有人對他過於節儉表示懷疑,子平說:“俸祿本來就應用在奉養親人上,而不應用在自己身上。”問的人慚愧地離開了。母親去世了他就辭去了官職,哀傷過度超過了禮數,每當跺腳痛哭,困頓暈倒許久方才蘇醒。
何倫字宗道,號東山,明江山(今屬浙江省)人,事親至孝。相傳壹天晚上有小偷到他家偷東西,他發覺之後也沒有聲張,在小偷要把他家做飯用的鍋偷走時,他這才說:“請妳把鍋留下,以便我明天早晨能做飯給母親吃。”小偷很慚愧,就把所偷的東西都還給了他。又有記載說他居喪哀毀逾禮,忌日涕泣如初喪。可以稱得上是舊時孝子的典型。此篇凡分孝親敬長之規、隆師親友之規、待人接物之規、鞠育教養之規、讀書寫字之規、出處進退之規、節義勤儉之規、飲食服禦之規、量度權衡之規、撐持門戶之規、保守身家之規十壹類,其下或又分為數條,包括了中國傳統家訓的基本內容。
何進 - 簡明歷史傳記
何進字遂高,異母女選入宮廷,有寵於靈帝,進受職郎中。繼而升虎賁中郎將。光
和年間,何貴人被封為皇後,何進升任侍中,為河南尹。後黃巾起義,何進為大將
軍,總鎮京師,因及時發現並鎮壓了馬元義的革命活動,被封為慎侯。
為張大威望,何進請靈帝在京師講武結營,置西園禁軍校尉。靈帝駕崩後,蹇碩謀
誅進而立皇子劉協,未果,反被進誅。何進從袁紹之言,博征智謀之士為己所用。
自此獨攬大權。然而何進不納陳琳之諫,多結外鎮軍閥,翹首京師,謀誅宦豎。終
於事泄,被張讓等先下手為強,遭殺身之禍。
何晏(約193~249)
三國魏玄學家。字平叔。南陽宛縣(今河南南陽)人。漢大將軍何進之孫。曹操納晏母為妾,晏被收養,為操所寵愛。少以才秀知名,好老、莊言,“美姿儀而絕白”,喜敷粉,“行步顧影”,人稱“傅粉何郎”。娶魏金鄉公主。為人好色,服飾擬於太子,被魏文帝曹丕所憎,稱其為“假子”,未授官職。明帝以其浮華,亦抑之。僅授冗官。正始年間(240~248)曹爽秉政,何晏黨附爽,因而累官侍中、吏部尚書,典選舉,爵列侯,仗勢專政,後為司馬懿所殺。何晏與夏侯玄、王弼等倡導玄學,競事清談,遂開壹時風氣,為魏晉玄學的創始者之壹。與王弼等祖述老、莊,立論以為天地萬物皆以無為本,“無也者,開物成務,無往不存者也”。他認為“道”或“無”能夠創造壹切,“無”是最根本的,“有”靠“無”才能存在,由此建立起“以無為本”,“貴無”而“賤有”的唯心主義本體論學說。還認為聖人無喜怒哀樂,聖人無累於物,也不復應物,因此主“聖人無情”說,即認為聖人可完全不受外物影響,而是以“無為”為體。在思想上重“自然”而輕“名教”,與其仗勢專權的實際行為多相乖違,故當時的名士傅嘏說他是“言遠而情近,好辯而無誠,所謂利口覆邦國之人也”。其主要著作有《道德論》、《無名論》、《無為論》、《論語集解》等,現在較完整存在的只有《論語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