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戰國道家的代表人物

戰國道家的代表人物

1、老子(傳說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公認的道家學派創始人,主張“無為自化、清靜自正”(司馬遷語),代表作是《道德經》。其身世沒有確定的說法,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了三種觀點:壹說老子姓李名耳,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裏(今河南鹿邑)人。曾擔任周守藏室之史,因見周德日衰,退隱西遊,不知所終;二說老子是老萊子;三說太史儋即老子。後人對這幾種說法有不同的觀點,引起了長期的爭論。

2、莊子(前369-前286):姓莊名周,字子休,戰國時期文哲大家,宋國蒙人,是老子之後道家理論重要開創者,與老子並稱“老莊”。生平只做過地方漆園吏,因崇尚自由而不應楚威王之聘。主張尊重天性,逍遙處世、“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睥睨於萬物”,代表作品為《莊子》。

3、列子:戰國前期思想家,生卒年不詳,與鄭繆公同時。其學本於黃老,主張“秉要執本,清虛無為”(漢朝學者劉向語)、“貴虛”、“貴正”。現存《列子》八篇,是東晉張湛所輯 。

4、楊朱:戰國時期魏國(今河南開封市)人,字子居,是老子之後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主張“貴生”、“重己”、“為我”,其名言是:“損壹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壹身,不取也。人人不損壹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5、文子:老子的弟子,與蔔商子夏同時,而少於孔子,曾問學於子夏和墨子。現存作品《文子》十二篇,曾被認為是漢以後的偽書,但1973年河北定縣40多號漢墓出土的竹簡中,有《文子》的殘簡,所以確證是先秦著作無疑。

6、田駢:戰國時思想家。又稱陳駢,齊國宗室。曾在稷下講學,因能言善辯,人稱“天口駢”。主張“貴齊”、“順道”、“明分”、“立公”,其著作已經佚失。

7、慎到(約公元前395~前315年):戰國時期趙國人。早年學黃老之術,曾在齊國的稷下講學,負有盛名,後離齊至韓。主張“因循”、“尚法”和“重勢”。《漢書·藝文誌》著錄《慎子》42篇,列法家,現存殘本僅7篇。他的名言是:“賢智未足以服眾,而勢位足以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