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時壹考生為文,援引了《詩經》中“昧昧我思之”句,卻誤寫成了“妹妹我思之”。考官便批道: “哥哥妳錯了!”
● 李鴻章壹親戚參加考試,但這位仁兄胸無點墨,便欲仰仗李鴻章的權勢得到優待。於是,他在考卷上 寫道:“我是中堂大人的親□。” 欲寫“戚”,無奈搜索枯腸,就是想不起“戚”如何寫,最後寫成“妻”字。 為此,考官批曰:“所以我不敢取!”
以上兩例,考官充分利用了同音字的特點,故意將錯就錯,收到了委婉、幽默的批評效果。
● 據說有位學生濫用“而”字,其師便在其文章評語中寫道:“當而而不而,不當而而而。而今而後 , 已而已而。”
教師針對學生濫用“而”字的情況,將“而”字的多種用法集中對照,既批評了學生,又在批評中傳授了 知識,實在巧妙。
● 壹學生作文,詞不達意,且下筆千言,離題萬裏。其師戲評道:“兩個黃鸝鳴翠柳——不知所雲,壹行 白鷺上青天——離題萬裏。”
又壹學生作文,喋喋不休,滔滔不絕,但有用的話極少。其師仿《敕勒歌》,批曰:“篇蒼蒼,字茫茫, 風吹草低見四行。”
作文不能扣題,說話水分太多,這都是應堅決鏟除的毛病;批語或直接引用古詩句,或化用古詩句,語言生動形象,也易於學生記憶,既批評了學生作文的毛病 , 又有利於指導他們的作文實踐,可謂“壹箭雙雕”。
● 某學生寫好論文後,請其導師提意見,導師提筆寫道:“請看《聖經》第十壹章三十五節。”學生急忙翻開《聖經》,找到導師指出的那壹節,只見上面寫著:“耶穌在哭泣。”
導師的批語是充滿趣味、智慧的批評,他的批評轉了兩個彎:壹是借《聖經》的話作評語,二是耶穌為何哭泣,學生自可去作種種猜測和聯想,從而明白其導師的真正意思 。
● 某生在作文簿發下後,見老師在文末批曰:“請看《前出師表》最後壹句。”他暗自得意,以為自己的文章可與諸葛亮相比,趕快去查看,原來是“不知所雲”四字 。
這位高明的教師,采用了壹種高明的批評方式,既切中肯綮、壹針見血,又含而不露、發人深省。
2. 《金聖嘆先生傳贊》 的翻譯參考翻譯: 我讀先生所評的各種書,標新立異,見解卓越,超乎常人所想,我感覺千百年來,到他這裏才開拓出極有生氣的壹面。
唉!多麽優秀啊!雖然遭遇悲慘的災禍,卻並不是因為他犯了罪,有德行的人都為他悲傷。 然而評價他的人說文章奧妙的秘訣,就是天地奧妙的秘訣,如果闡明得太透徹,不可避免會觸犯鬼神的忌諱,這樣看來先生的災禍,大概也有壹些致禍的原因啊!但是先生畫龍點睛的評論,教人寫作詩文的方法,使普天下後來求學的人,完全領悟寫文章布局構思的方法,這是先生的功勞啊,這功勞又怎麽會小呢!他的災禍雖然冤屈壹時,但是他的功勞確實為以後千年萬代開拓了局面,難道不卓異嗎! 我路過吳門,去拜訪先生的故居,然而沒有人知道他的住處,於是我就寫詩來憑吊先生,並寫下象這樣壹篇關於他的生平大概的傳記。
3. 《列子》二則 翻譯(《杞人憂天》《楊布打狗》)杞人憂天的翻譯 原文: 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
又有憂彼之所憂者,因往曉之,曰:“天,積氣耳,亡處忘氣。若屈伸呼吸,終日在天中行止,奈何憂崩墜乎?” 其人曰:“天果積氣,日月星宿不當墜耶?” 曉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墜,亦不能有所中傷。”
其人曰:“奈地壞何?” 曉者曰:“地,積塊耳,充塞四虛,亡處亡塊。若躇步此蹈,終日在地上行止,奈何憂其壞?” 其人舍然大喜,曉之者亦舍然大喜。
譯文: 杞國有個人擔憂天會塌地會陷,自己無處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覺,吃不下飯。另外又有個人為這個杞國人的憂愁而憂愁,就去開導他,說:“天不過是積聚的氣體罷了,沒有哪個地方沒有空氣的。
妳壹舉壹動,壹呼壹吸,整天都在天空裏活動,怎麽還擔心天回塌下來呢?”那個人說:“天果真是氣體,那日月星辰不就會掉下來嗎?”開導他的人說:“日月星辰也是空氣中發光的東西,即使掉下來,也不會傷害什麽。”那個人又說:“如果地陷下去怎麽辦?”開導他的人說:“地不過是堆積的土塊罷了,填滿了四處,沒有什麽地方是沒有土塊的,妳站立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動,怎麽還擔心會陷下去呢?”(經過這個人壹解釋)那個杞國人放下心來,很高興;開導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興。
杞人憂天 從前在杞國,有壹個膽子很小,而且有點神經質的人,他常會想到壹些奇怪的問題,而 讓人覺得莫名其妙。 有壹天,他吃過晚飯以後,拿了壹把大蒲扇,坐在門前乘涼,並且自言自語的說:“ “假如有壹天,天塌了下來,那該怎麽辦呢?我們豈不是無路可逃,而將活活地被壓 死,這不就太冤枉了嗎?” 從此以後,他幾乎每天為這個問題發愁、煩惱,朋友見他終日精神恍惚,臉色憔悴,都 很替他擔心,但是,當大家知道原因後,都跑來勸他說: “老兄啊!妳何必為這件事自尋煩惱呢?天空怎麽會塌下來呢?在說即使真的塌下來, 那也不是妳壹個人憂慮發愁就可以解決的啊,想開點吧!” 可是,無論人家怎麽說,他都不相信,仍然時常為這個不必要的問題擔憂。
後來的人就根據上面這個故事,引伸成“杞人憂天”這句成語,它的主要意義是喚醒人 們不要為壹些不切實際的事情而憂愁。它與“庸人自擾”的意義大致 的譯文和寓意 從前,在壹個不太出名的小山村,住著壹戶姓楊的人家,靠在村旁種壹片山地過日子。
這戶人家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叫楊朱,小兒子叫楊布,兩兄弟壹邊在家幫父母耕地、擔水,壹邊勤讀詩書。這兄弟兩人都寫得壹手好字,交了壹批詩文朋友。
有壹天,弟弟楊布穿著壹身白色幹凈的衣服興致勃勃地出門訪友。在快到朋友家的路上,不料天空突然下起雨來了,雨越下越大,楊布正走在前不著村、後不落店的山間小道上,只好硬著頭皮頂著大雨,被淋得落湯雞似地跑到了朋友家。
他們是經常在壹起討論詩詞、評議字畫的好朋友,楊布在朋友家脫掉了被雨水淋濕了的白色外衣,穿上了朋友的壹身黑色外套。朋友家裏招待楊布吃過飯,兩人又談論了壹會兒詩詞,評議了壹會兒前人的字畫。
他們越談越投機,越玩越開心,不覺天快黑下來了,楊布就把自已被雨水淋濕了的白色外衣晾在朋友家裏,而自己就穿著朋友的壹身黑色衣服告辭朋友回家。 雨後的山間小道雖然是濕的,但由於路面上小石子鋪得多,沒有淤積的爛泥。
天色漸漸地暗下來了,彎彎曲曲的山路還是明晰可辨。晚風輕輕吹著,從山間送來壹陣陣新枝嫩葉的清香。
要不是天愈來愈黑下來了,楊布還真有點兒雨後漫遊山崗的雅興哩!他走著、走著,走到自家門口了,還沈浸在白天與朋友暢談的興致裏。這時,楊布家的狗卻不知道是自家主人回來了,從黑地裏猛沖出來對他汪汪直叫。
須臾,那狗又突然後腿站起、前腿向上,似乎要朝楊布撲過來。楊布被自家的狗這突如其來的狂吠聲和它快要撲過來的動作嚇了壹跳,十分惱火,他馬上停住腳向旁邊閃了壹下,憤怒地向狗大聲吼道:“瞎了眼,連我都不認識了!”於是順手在門邊抄起壹根本棒要打那條狗。
這時,哥哥楊朱聽到了聲音,立即從屋裏出來,壹邊阻止楊布用木棒打狗,壹邊喚住了正在狂叫的狗,並且說:“妳不要打它啊!應該想想看,妳白天穿著壹身白色衣服出去,這麽晚了,又換了壹身黑色衣服回家,假若是妳自己,壹下子能辨得清嗎?這能怪狗嗎?” 楊布不說什麽了,冷靜地思考了壹會兒,覺得哥哥楊朱講的也是有道理的。狗也不汪汪地叫了,壹家人重新又恢復了原先的快樂。
這篇寓言故事說明:若自己變了,就不能怪別人對自己另眼相看。別人另眼看自己,首先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不然的話就像楊布那樣:壹身衣服變了,反而怪狗不認識他。
4. 誰有這個文言文的全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夫生以養存,則養生者理之極也。
若乃養過其極,以養傷生,非養生之主也。 所稟之分各有極也。
夫舉重攜輕而神氣自若,此力之所限也。而尚名好勝者,雖復絕膂,猶未足以慊其願,此知之無涯也。
故知之為名,生於失當而滅於冥極。冥極者,任其至分而無毫銖之加。
是故雖負萬鈞,茍當其所能,則忽然不知重之在身;雖應萬機,泯然不覺事之在己。此養生之主也。
以有限之性尋無極之知,安得而不困哉! 已困於知而不知止,又為知以救之,斯養而傷之者,真大殆也。 忘善惡而居中,任萬物之自為,悶然與至當為壹,故刑名遠己而全理在身也。
順中以為常也。 養親以適。
茍得中而冥度,則事事無不可也。夫養生非求過分,蓋全理盡年而已矣。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響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 言其因便施巧,無不閑解,盡理之甚,既適牛理,又合音節。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全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批大卻,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微礙,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
彼節者有閑,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閑,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
雖然,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牛不知其死也,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而四顧,為之躊躇滿誌,善刀而藏之。
」 直寄道理於技耳,所好者非技也。 未能見其理閑。
但見其理閑也。 司察之官廢,縱心而(順)理〔順〕。
不橫截也。 有際之處,因而批之令離。
節解窾空,就導令殊。 刀不妄加。
技之妙也,常遊刃於空,未嘗經概於微礙也。 軱,戾大骨,衄刀刃也。
不中其理閑也。 中骨而折刀也。
硎,砥石也。 交錯聚結為族。
不復屬目於他物也。 徐其手也。
得其宜則用力少。 理解而無刀跡,若聚土也。
逸足容豫自得之謂。 拭刀而韜之也。
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以刀可養,故知生亦可養。
公文軒見右師而驚曰:「是何人也?惡乎介也?天與?其人與?」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獨也,人之貌有與也。
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 介,偏刖之名。
知之所無柰何,天也。犯其所知,人也。
偏刖曰獨。夫師壹家之知而不能兩存其足,則是知之(無)所〔無〕柰何。
若以右師之知而必求兩全,則心神內困而形骸外弊矣,豈直偏刖而已哉! 兩足***行曰有與。有與之貌,未有疑其非命也。
以有與者命也,故知獨者亦非我也。是以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達命之情者不務命之所無柰何也,全其自然而已。
澤雉十步壹啄,百步壹飲,不蘄畜乎樊中。神雖王,不善也。
蘄,求也。樊,所以籠雉也。
夫俯仰乎天地之間,逍遙乎自得之場,固養生之妙處也。又何求於入籠而服養哉! 夫始乎適而未嘗不適者,忘適也。
雉心神長王,誌氣盈豫,而自放於清曠之地,忽然不覺善(為)之〔為〕善也。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號而出。
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則吊焉若此,可乎?」 人吊亦吊,人號亦號。
怪其不倚戶觀化,乃至三號也。 曰:「然。
始也吾以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
彼其所以會之,必有不蘄言而言,不蘄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謂之遁天之刑。
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之縣解。
」 至人無情,與眾號耳,故若斯可也。 天性所受,各有本分,不可逃,亦不可加。
夫逃遁天理,倍加俗情,哀樂經懷,心靈困苦,有同捶楚,寧非刑戮!古之達人,有如此議。 時自生也。
理當死也。 夫哀樂生於失得者也。
今玄通合變之士,無時而不安,無順而不處,冥然與造化為壹,則無往而非我矣,將何得何失,孰死孰生哉!故任其所受,而哀樂無所錯其閑矣。 以有系者為縣,則無系者縣解也,縣解而性命之情得矣。
此養生之要也。 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窮,盡也;為薪,猶前薪也。前薪以指,指盡前薪之理,故火傳而不滅;心得納養之中,故命續而不絕;明夫養生乃生之所以生也。
夫時不再來,今不壹停,故人之生也,壹息壹得耳。向息非今息,故納養而命續;前火非後火,故為薪而火傳,火傳而命續,由夫養得其極也,世豈知其盡而更生哉。
5. 顧愷之,字長康顧愷之,字長康的意思為:姓顧,名字叫愷之,字為長康。
出處:唐·房玄齡《晉書》顧愷之,字長康,晉陵無錫人也,博學有才氣。人問以會稽山川之狀,愷之雲:"千巖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蒙籠,若雲興霞蔚。"愷之每食甘蔗,恒自梢至根。
白話釋義:顧愷之字長康,是晉陵無錫人。顧愷之博學有才氣。人們問他會稽山川的模樣形態。顧愷之說道:"千山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蒙籠,仿佛雲興霞蔚。"顧愷之每每吃甘蔗,總是從尾部先吃直到根部。
擴展資料
寫作背景:
李世民統治時代所修的前代史書,在晉書之外,還有梁、陳、北齊、周、隋五代史,西晉是個統壹的王朝,它結束了三國時期幾十年的分裂局面。然而它的統壹又是短暫的,不久就發生了中原地區的大混戰,此後便形成了東晉和十六國、南朝和北朝的長期對立。
李世民作為統壹的唐朝的創業之君,很想對於晉朝的治亂興亡進行壹番探索,作為借鑒。正由於這個緣故,所以把西晉王朝的奠基人司馬懿和完成統壹事業的司馬炎當做主要研究對象。
宣帝、武帝二紀的史論,雖然比較籠統,沒有觸及晉朝治亂興衰的實質,但它指出司馬炎“居治而忘危”,“不知處廣以思狹”,“以新集易動之基,而無久安難拔之慮”,這些評論總算是看到了壹些現象。
《晉書》由房玄齡等人負責監修,組織壹批史家和學者,以南朝齊人臧榮緒所寫的《晉書》為藍本,同時參考其他諸家晉史和有關著作,“采正典與雜說數十部”,兼引十六國所撰史籍,從貞觀二十年開始撰寫,至貞觀二十二年寫成。
文章簡介:
唐之前的各晉史,或僅記西晉壹朝史事,或雖兼記兩晉史事,但對十六國史事則無專門記述。可說都非完備的晉史。與唐之前的各晉史相比,《晉書》的內容較為詳盡且廣博,紀傳中收錄的大量詔令、奏疏、書劄及文章,雖冗長,但有多方面的史料價值。
《輿服誌》和《禮誌》《樂誌》反映了魏晉南北朝統治階級崇尚禮儀服飾的風氣。趙翼說:“唐初修《晉書》,以臧榮緒本為主,而兼考諸家成之。今據《晉》、《宋》等《書》列傳所載諸家之為《晉書》者,無慮數十種。”
6. 金聖嘆先生傳贊 的翻譯金聖嘆先生傳① 先生金姓,采名,若采字,吳縣諸生也。
為人倜儻高奇,俯視壹切。好飲酒,善衡文評書,議論皆發前人所未發。
時有以講學聞者,先生輒起而排之②,於所居貫華堂設高座,召徒講經,經名《聖自覺三昧》③,稿本自攜自閱,秘不示人。每升座開講,聲音宏亮,顧盼偉然④。
凡壹切經史子集、箋疏訓詁,與夫釋道內外諸典⑤,以及稗官野史、九彜八蠻之所記載⑥,無不供其齒頰⑦,縱橫顛倒,壹以貫之,毫無剩義⑧。座下緇白四眾⑨,頂禮膜拜,嘆未曾有,先生則撫掌自豪,雖向時講學者聞之,攢眉浩嘆,不顧也。
生平與王斫山交最善⑩。斫山固俠者流,壹日以千金與先生,曰:“君以此權子母(11),母後仍歸我,子則為君助燈火,可乎?”先生應諾,甫越月,已揮霍殆盡,乃語斫山曰:“此物在君家,適增守財奴名,吾已為君遣之矣。”
斫山壹笑置之。 鼎革後(12),絕意仕進,更名人瑞,字聖嘆,除朋從談笑外,惟兀坐貫華堂中,讀書著述為務。
或問“聖嘆”二字何義?先生曰:“《論語》有兩‘喟然嘆曰’,在顏淵為嘆聖,在與點為聖嘆(13)。予其為點之流亞歟!”所評《離騷》、《南華》、《史記》、杜詩、《西廂》、《水滸》,以次序定為“六才子書”(14),俱別出手眼。
尤喜講《易》,“乾”、“坤”兩卦,多至十萬餘言。其餘評論尚多(15),茲行世者,獨《西廂》、《水滸》、《唐詩》、制藝、《唱經堂雜評》諸刻本(16)。
傳先生解杜詩時,自言有人從夢中語雲:“諸詩皆可說,惟不可說《古詩十九首》(17)。”先生遂以為戒。
後因醉縱談《青青河畔草》壹章,未幾,遂罹慘禍。臨刑嘆曰:“砍頭最是苦事,不意於無意中得之。”
先生歿,效先生所評書,如長洲毛序始、徐而庵(18),武進吳見思、許庶庵為最著(19),至今學者稱焉。 曲江廖燕曰:予讀先生所評諸書,領異標新,迥出意表(20),覺千百年來,至此始開生面。
嗚呼!何其賢哉!雖罹慘禍,而非其罪,君子傷之。而說者謂文章妙秘,即天地妙秘,壹旦發泄無餘(21),不無犯鬼神所忌,則先生之禍,其亦有以致之歟!然畫龍點睛,金針隨度(22),使天下後學,悉悟作文用筆墨法者,先生力也,又烏可少乎哉!其禍雖冤屈壹時,而功實開拓萬世,顧不偉耶(23)!予過吳門,訪先生故居,而莫知其處,因為詩吊之(24),並傳其略如此雲(25)。
註釋註釋①康熙三十五年(1696)作者至蘇州,吊金聖嘆,並為之作傳。傳中敘金聖嘆生平甚簡,於其“哭廟案”遭殺身之禍,閃爍其詞,有所避忌,然亦可見其性情;主要內容是稱贊其學問廣博,評點諸書,別開生面,闡發作文之奧秘,開後世讀書人之眼界,道出金聖嘆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基本貢獻。
②排:批駁。 ③《聖自覺三昧》:金聖嘆未刊文稿。
抄本《沈吟樓詩選》(有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所附《唱經堂遺書目錄》,有《聖自覺三昧私鈔》。 ④偉然:形容神采卓異。
⑤釋道內外諸典:佛、道兩教經書和經書以外的書。 ⑥九彜八蠻:泛指眾多少數民族。
《書·旅獒》:“遂通道於九夷八蠻。”清代避忌,以“彜”代“夷”。
⑦齒頰:引伸為談論。 ⑧毫無剩義:講得極其透徹。
⑨緇白:僧侶和俗人。四眾:本佛家語,謂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此處泛指諸色人物。 ⑩王斫山:金聖嘆《第六才子書西廂記》第三本二折評語中說到其人,大概謂王斫山為世家子,多才藝,為人慷慨,晚年落拓,“瓶中未必有三日糧,而得錢猶以與客。
彼視聖嘆為弟,聖嘆視之為兄”。 (11)權子母:古謂國家鑄錢,以重幣為母,輕幣為子,權衡其輕重鑄之,以利通行。
(參看《國語·周語下》)後世遂稱借貸生息為“權子母”,“子”為利息,“母”為本金。 (12)鼎革:指明清易代。
(13)“《論語》”三句:兩“喟然嘆曰”,壹見於《論語·子罕》,顏淵感嘆孔子偉大,育人有方,是“嘆聖”;壹見於《論語·先進》,孔子贊嘆諸弟子獨曾點誌向與自己壹致,是“聖嘆”。(14)六才子書:依《沈吟樓詩選》所附《唱經堂遺書目錄》,次第為《南華經》(《莊子》)、《離騷》、《史記》、杜詩、《水滸》、《西廂》。
(15)其餘評論尚多:詳見鄧實《風雨樓叢書·貫華堂才子書匯稿》所列《唱經堂外書總目》。 (16)《唐詩》:傳主生前有《選批唐才子詩》。
制藝:即制義,八股文。《唱經堂雜評》:疑為傳主生前已刊之《必讀才子古文》。
(17)“惟不可”句:《古詩十九首》粗略讀之,大體是抒寫離別、矢誌、壽命無常之悲哀,但詩中若幹具體意象之內蘊,則又難於捉摸,有見仁見智的不同解釋。金聖嘆謂之“不可說”,在當時當隱含某種特別的意思,現在只能依此傳之前後文,解作說之則不祥。
(18)長洲毛序始:名宗崗,其評點之《三國誌演義》,取代明代刊行的多種本子,風行天下。徐而庵:名增,江蘇長洲人,著有《而庵詩話》。
(19)武進徐見思:監生,江蘇武進人,著有《杜詩論文》、《杜詩論事》、《史記論文》(《武進陽湖合誌·藝文誌》)。許庶庵:不詳。
(20)迥出意表:謂意見卓越,超乎常人所想。(21)發泄:表露,闡明。
(22)金針:比喻作詩文秘法。元好問《論詩》其三:“。
7. 求三篇成語文言文(文言文內容50字以內)1.毛遂自薦:
秦之圍邯鄲,趙使平原君求救,合從於楚,約與食客門下有勇力文武備具者二十人偕。平原君曰:“使文能取勝,則善矣。文不能取勝,則歃血於華屋之下,必得定從而還。士不外索,取於食客門下足矣。”得十九人,余無可取者,無以滿二十人。門下有毛遂者,前,自贊於平原君曰:“遂聞君將合從於楚,約與食客門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壹人,願君即以遂備員而行矣。”
譯文秦兵圍困邯鄲的時候,趙國派遣平原君請求救兵,到楚國簽訂“合縱”的盟約。平原君約定與門下既有勇力又文武兼備的食客二十人壹同(前往)。平原君說:“假如用和平方法能夠取得成功就太好了;假如和平方法不能取得成功,那麽,(我)就在華屋之下用“歃血”的方式,也壹定要‘合縱’盟約簽定再返回。隨從人員不到外邊去尋找,在門下的食客中選取就夠了。”平原君找到十九個人,其余的人沒有可以選取的,沒辦法補滿二十人(的額數)。門下有(壹個叫)毛遂的人,走上前來,向平原君自我推薦說:“毛遂(我)聽說先生將要到楚國去簽訂‘合縱’盟約,約定與門下食客二十人壹同(前往),而且不到外邊去尋找。現在還少壹個人,希望先生就以(我)毛遂湊足人數出發吧!”
2.脫穎而出:
平原君曰:“先生處勝之門下幾年於此矣?”毛遂曰:“三年於此矣。”平原君曰:“夫賢士之處世也,譬若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今先生處勝之門下三年於此矣,左右未有所稱誦,勝未有所聞,是先生無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請處囊中耳。使遂蚤得處囊中,乃穎脫而出,非特其末見而已。”平原君竟與毛遂偕。十九人相與目笑之而未廢也。
譯文平原君說:“先生來到(我)趙勝門下到現在(有)幾年了?”毛遂說:“到現在(有)三年了。”平原君說:“賢能的士人處在世界上,好比錐子處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顯現出來。現在,處在(我)趙勝的門下已經三年了,左右的人們(對妳)沒有稱道(的話),趙勝(我)也沒有聽到(這樣的)贊語,這是因為(妳)沒有什麽才能的緣故。先生不能(壹道前往),先生請留下!”毛遂說:“我不過今天才請求進到囊中罷了。如果我早就處在囊中的話,(我)就會象禾穗的尖芒那樣,整個鋒芒都會挺露出來,不單單僅是尖梢露出來而已。”平原君終於與毛遂壹道前往(楚國)。那十九個人互相用目光示意嘲笑他卻都沒有說出來。
3.目無全牛、庖丁解牛、遊刃有余: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道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雖然,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誌,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譯文文惠君說:“嘻,妙呀!技術怎麽達到如此高超的地步呢?”廚師放下刀回答說:“我所喜好的是摸索事物的規律,比起壹般的技術、技巧又進了壹層。我開始分解牛體的時候,所看見的沒有不是壹頭整牛的。幾年之後,就不曾再看到整體的牛了。現在,我只用心神去接觸而不必用眼睛去觀察,眼睛的功能似乎停了下來而精神世界還在不停地運行。依照牛體自然的生理結構,劈擊肌肉骨骼間大的縫隙,把刀導向那些骨節間大的空處,順著牛體的天然結構去解剖;從不曾碰撞過經絡結聚的部位和骨肉緊密連接的地方,何況那些大骨頭呢!優秀的廚師壹年更換壹把刀,因為他們是在用刀割肉;普通的廚師壹個月就更換壹把刀,因為他們是在用刀砍骨頭。如今我使用的這把刀已經十九年了,所宰殺的牛牲上千頭了,而刀刃鋒利就像剛從磨刀石上磨過壹樣。牛的骨節乃至各個組合部位之間是有空隙的,而刀刃幾乎沒有什麽厚度,用薄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節和組合部位間,對於刀刃的運轉和回旋來說那是多麽寬綽而有余地呀。所以我的刀使用了十九年刀鋒仍像剛從磨刀石上磨過壹樣。雖然這樣,每當遇上筋腱、骨節聚結交錯的地方,我看到難於下刀,為此而格外謹慎不敢大意,目光專註,動作遲緩,動刀十分輕微。牛體霍霍地全部分解開來,就像是壹堆泥土堆放在地上。我於是提著刀站在那兒,為此而環顧四周,為此而躊躇滿誌,這才擦拭好刀收藏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