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二:傷寒雜病論 有多少字 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包括 《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前者5萬字左右,後者3萬字左右。
問題三:金匱要略***有多少條原文?載方多少首?用藥多少味 壹、這個問題涉及到《金匱要略》這本書的詳細內容,有關解釋簡介如下:
《金匱要略》是中醫經典古籍之壹,撰於3世紀初,作者原撰《傷寒雜病論》十六卷中的“雜病”部分。經晉王叔和整理後,其古傳本之壹名《金匱玉函要略方》,***3卷上卷為辨傷寒,中卷則論雜病,下卷記在藥方。後北宋校正醫書局林藝等人根據當時所存的蠹簡文字重予編校,取其中以雜病為主的內容,仍厘訂為3卷,改名《金匱要略方論》.全書***25篇,方劑262首,列舉病癥六十余種。所述病證以內科雜病為主,兼有部分外科婦產科等病證。
二、有關內容詳解如下:
《金匱要略》3卷25篇,第2篇至22篇介紹以內科雜病為主的多科病證脈治,論述精要,為讀者提供了辯證論治及方藥配伍的壹些基本原則,是我國中醫臨床醫學的奠基著作之壹。書中重點論述了內科病證,諸如痙、濕、、百合病、狐惑病、陰陽毒、瘧病、中風歷節、血痹、虛勞、肺癰、咳嗽上氣、奔豚氣、胸痹、心痛、短氣、腹滿、寒疝、宿食、風寒積聚、痰飲、消渴、小便不利、淋病、水氣、黃疸、驚悸、吐血、下血、胸滿、吐血、嘔吐噦、下利等40多種。同時還論述外科、傷科如癰腫、腸癰、浸淫瘡、刀斧傷等病證。此外,設有女科病證的專篇論述。該書以疾病分篇,論述每種病證的不同癥型和不同階段的治療,以及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的臨床實踐,便於後世業醫者分析比較,學習掌握治療中的圓機活法。此外,書中另有臟腑經絡病脈,攝生養慎以及飲食衛生、飲食禁忌和食物中毒的防治等論述。
《金匱要略》總結了東漢以前的豐富診療經驗,當時對多種疾病的病因認識,已明確地歸納為三大類,並將體虛感受外邪、從經絡傳入臟腑(所謂內所因)列於發病的首位。重視四診合參,以臟腑經絡為辨證重點,結合營衛氣血、陽陰五行等理論。在論治方面,重視預防和早期治療,所謂上工治未病。強調在治病時必須照顧整體,調整臟腑功能。
《金匱要略》***收集方劑262首,方劑的特點和《傷寒論》方壹樣,所收載的大部分方劑,確有較高的療效,如大柴胡湯、瀉心湯、大建中湯、黃芪建中湯、防己黃芪湯、防己茯苓湯、鱉甲煎丸、當歸生姜羊肉湯、半夏厚樸湯、厚樸七物湯、茵陳蒿湯、茵陳五苓散、甘麥大棗、酸棗仁湯、腎氣丸、麥門冬湯、葶藶大棗瀉肺湯、黃土湯、枳術湯、括萎薤白白酒湯、桂枝茯苓丸、溫經湯、膠艾湯、大黃牡丹湯、薏苡附子敗醬散、白頭翁湯、苓桂術甘湯、十棗湯等方,均廣泛地應用於臨床。由於所載方劑具有藥味精煉、配伍嚴密、主治明確的特點,被後世譽為眾方之祖,或稱之為經方,後世方劑學發展的重要依據。
《金匱要略》除湯、丸、散劑內服和針灸治療外,還載述了溫熨、坐約、烙法、洗浴法、藥摩、鼻內用藥、吹耳、灌耳、浸足等外治法,為臨床治療學和保健衛生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本書記載的若幹急救卒死治法,特別是對自縊,書中生動地記述了如何用人工呼吸配合藥療、食療、 *** 、吹耳外治等綜合治療措施進行搶救,操作規程符合科學性。
問題四:《傷寒論》的作者是誰? 《傷寒論》作者張機,字仲景,約生於公元150~219年,南陽郡涅陽人。少時隨同郡張伯祖習歧黃技,好學多思,終至青出於藍,醫術遠超其師,成為著名醫家,與華陀並稱於世。因其對臨證醫學的卓越貢獻,而被後世醫家奉為醫聖。 仲景生平《漢書》無傳,其生卒年份無從確認。北京中醫學院主編《中國醫學史》(上海科技出版社,1978,15~17)則將其生年確定為公元150年,卒年確定為公元219年。 關於仲景的籍貫,認識亦不盡壹致。李濂《醫史卷六》記:“張機,字仲景,南陽人也。”《襄陽府誌》記其為南陽棘陽人,而《河南通誌》謂:“張機,涅陽人。”80年代初,有研究者考證(1)確認涅陽(河南鄧縣穰東鎮張寨村)為仲景出生地。 仲景生平事跡中,最著名者,即其曾為長沙太守之說。始見於北宋林億等校定《傷寒論序》註:“張仲景,《漢書》無傳,見《名醫錄》雲:南陽人也,名機,仲景乃其字也,舉孝廉,官至長沙太守。”此前並無相似文字記載。《後漢書》和《三國誌》均未為其立傳,即如王叔和、皇甫謐等晉唐醫家,在論及張仲景時,都未提及此事。其為長沙太守之說,始於北宋,其後日盛。 盡管學術界對此看法不壹,仲景為長沙太守之說影響甚大,流傳很廣。傳說其為長沙太守時,每逢舊歷初壹、十五,即停辦公事,在大堂上置案診病,稱為“坐堂”,故至今仍稱藥堂應診之醫生為“坐堂先生”。後世尊稱仲景為張長沙,其方為長沙方,皆源於太守之說。 仲景醫德高尚,向為後世所傳頌。其所處之時,風氣日頹。士子多追名逐利而不求務實。仲景對此頗感憤慨,並予以抨擊。反對重巫輕醫的不良風氣,呼籲社會關心醫學。同時,也對因循守舊、不負責任的惡劣醫風給予無情批判。自己則以拯疾濟世的崇高責任感,刻苦鉆研,勤求古訓,博采眾方,結合自己豐富的臨床經驗,撰寫《傷寒雜病論》,創立辨證論治原則,奠定中醫臨證醫學不朽之基。
問題五:請教善知士:《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靈樞》《素問》《難經》《溫病條辨》原文各是多少字呢? 《傷寒雜病論》
《傷寒論》十卷22篇本,為網絡本,含宋臣序、張仲景自序、辨脈法、傷寒例、辨b濕⒙鮒ぁ⒘經病、可與不可。
全書――含標點62506字。測算中間壹頁,含標點1328字,人工測標點為287個,除標點字數為總字數的78.389%;再測算後部壹頁,含標點1360字,人工測標點也為287個,標點占21.1%;兩次平均除標點字數為總字數的78.643%;含標點62506字乘78.643%,《傷寒論》全書不含標點在49156字左右。
辨b濕⒙鮒ぁ⒘經病部分――觸標點31198字,不含標點約24456字。
可與不可部分――含標點21177字,不含標點約16600字。
辨脈法、傷寒例部分――含標點8913字,不含標點約6986字。
兩序含標點1210字。
《金匱要略》三卷25篇本,為網絡本,無序。
全書――含標點36245字。測壹頁,含標點967字,標點199個,79.42%純漢字。再測算後部壹頁,700字(含標點),人工測標點為129個,標點占18.429%,81.571%純漢字;則《金匱要略》全書不含標點在29081字左右。
結論:張仲景《傷寒》近5萬言,《金匱》近3萬字。(註:版本不同,字數多少有差異,也沒個定本)
《黃帝內經》
《靈樞》《素問》
宋林億新校正唐王冰《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本,計81,630文;
南宋史崧校正本《靈樞經》,計65,388文;
合162篇***147,018字。(註:以上為篇名+正文字數,各版本會有少量出入。)
《黃帝八十壹難經》
網絡版,使用word字數統計。含大小標題、標點,14,761字。含大小標題、去掉標點後統計,約12,258字。
《難經》,原名《黃帝八十壹難經》,傳說為戰國時秦越人(扁鵲)所作。本書以問答解釋疑難的形式編撰而成,***討論了81個問題,故又稱《八十壹難》,全書所述以基礎理論為主,還分析了壹些病證。其中壹至二十二難為脈學,二十三至二十九難為經絡,三十至四十七難為臟腑,四十八至六十壹難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壹難為針法。
《溫病條辨》
此書為溫病學的重要代表著作之壹,***六卷,系清?吳瑭撰,嘉慶三年(1798)完成,前後花了六年時間。
卷首,引《內經》原文計十九條,以溯溫病學說之源。
卷壹,為上焦篇,論述各種溫病的上焦證。
卷二為中焦篇,論述中焦的各種溫病及寒濕證的證治方藥。
卷三為下焦篇,闡明了溫病下焦證的證治方藥。
卷四為雜說,設短篇論文十八篇,分論與溫病病因、病機、診斷、治療、善後有關的問題。
卷五為“解產難”。
卷六為“解兒難”,結合溫病理論研討產後調治、產後驚風、小兒急、慢驚風和痘癥等。
用word統計網絡版(地址:pan.baidu/...713100),含大小標題、標點,116,684字;含大小標題、去掉標點後統計,約100,582字。
△數據來源:部分摘自網絡,部分為個人親自測試。
...>>
問題六:傷寒論中第7條原文太陽病,項背強幾,幾這個字怎麽讀 有兩種讀法,第壹種:念jinjin,認為是河南方言,意思是僵硬 第二種:念shushu,意思是像沒長滿毛的小鳥壹樣,行動不便
問題七:《傷寒論》真相到底是什麽? 《傷寒論》,古代漢族醫學經典著作之壹,是壹部闡述外感熱病治療規律的專著。全書10卷,東漢張仲景撰於公元3世紀初。張仲景 原著《傷寒雜病論》,在流傳的過程中,經後人整理編纂將其中外感熱病內容結集為《傷寒論》,另壹部分主要論述內科雜病,名為《金匱要略方論》。
傷寒在中國古代是對熱性病的通稱,並不是某壹疾病的專門病名,古人常把疾病的誘因當作病原,所謂“人之傷放寒者則為熱病”意思是說,凡人受了風冷,就會患發熱的病,認為壹切發熱的病,都是因受冷發生的,所以通稱“傷寒”,因此“傷寒”二字,包括多種流行性熱病。張仲景所著的《傷寒論》中的傷寒也正是該義,與現代的傷寒癥無關。
《傷寒論》
全書10卷,***22篇,列方113首,應用藥物82種.
第壹卷為“辨脈法”和“平脈法”兩篇,主要論述傷寒及雜病的脈、證與預後.
第二卷為“傷寒例”、“辨b濕⒙鮒ぁ薄“太陽病脈證並治上”,主要總論六經發生、發展、治療、預後的壹般規律、b濕⒌鬧ぶ.
第三卷至第六卷,主要論述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等六經病的脈、證、治療與預後.
第七卷至第十卷主要論述霍亂、陰陽易、勞復的證治及傷寒病的可汗不可汗、可吐不可吐、可下不可下等。
六經形證
六經形證,是《傷寒論》全書的綱領,它是把證候分類而定出來的,後世認為這是不廢的法則,張仲景觀察到熱性病雖然錯綜復雜,但歸納起來,可分為六個類型,同時又運用《素問》的精神分析了陽熱、表實和陰寒、裏虛。即“三陽證”與“三陰證”。
《傷寒論》原書曾經西晉王叔和整理編次;但在五代十國時期已經處於壹線單傳存亡繼絕的危機狀態。此書在北宋國家書府秘藏八九十年後,於嘉佑年間(1056-1063)北宋校正醫書局成立,選高繼沖進獻本為底本,由孫奇、林億等校定,於1065年由朝廷詔命國子監雕版刊行,名為定本《傷寒論》,結束了從漢末至宋凡八百余年傳本歧出、條文錯亂的局面。
金皇統四年即南宋紹興十四年(1144)成無己《註解傷寒論》刊行,有詳註,逐漸取代白文本《傷寒論》,白文本南宋未再翻刻,至元代,白文本《傷寒論》除少數藏書家偶有其書外,社會上已無該書。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江蘇常熟藏書家趙開美偶然得到北宋刻本《傷寒論》十卷,請優秀刻工將此書收刻於《仲景全書》中。北宋原刻本旋即丟失,現今仍在留存的只有趙開美本。趙開美本逼真宋版,後世尊稱趙開美本為宋本傷寒論。趙開美本今存五部。《傷寒論》在國外亦有廣泛影響。
除此之外,其他還有《唐本傷寒論》(唐孫思邈)、《宋本傷寒論》(宋高繼沖)、《金本註解傷寒論》(金成無已)、《宋本傷寒論》(明趙開美)、《康治本傷寒論》(日本)、《康平本傷寒論》(日本)、《桂林本傷寒論》、《敦煌本傷寒論》(殘卷)等版本。
《傷寒論》突出成就之壹是確立了六經辨證體系。運用四診八綱,對傷寒各階段的辨脈、審證、論治、立方、用藥規律等,以條文的形式作了較全面的闡述。對傷寒六經病各立主證治法,如“太陽傷寒”用麻黃湯;“太陽中風”用桂枝湯;陽明經證用白虎湯;陽明腑證用承氣湯;少陽病用小柴胡湯……歸納總結了不同的病程階段和癥候類型的證治經驗,論析主次分明,條理清晰,能有機地將理、法、方、藥加以融會,示人以證治要領。
《傷寒論》另壹突出成就是對中醫方劑學的重大貢獻。本書記載了397法,113方,提出了完整的組方原則,介紹了傷寒用汗、吐、下等治法,並將八法具體運用到方劑之中,介紹了桂枝湯、麻黃湯、大青龍湯、小青龍湯、白虎湯、麻黃杏仁石膏甘草湯、葛根黃芩黃連湯、大承氣湯、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大柴胡湯、小柴胡湯等代表名方。書中記載的的方劑,大多療效可靠,切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