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丘逢甲"是誰?有什麽歷史事跡?

"丘逢甲"是誰?有什麽歷史事跡?

丘逢甲(1864~1912),近代詩人。字仙根,又字吉甫,號蟄庵、仲閼、華嚴子,別署海東遺民、南武山人、倉海君。辛亥革命後以倉海為名。祖籍嘉應鎮平(今廣東蕉嶺),生於臺灣省苗粟縣。光緒十五年(1889)進士,授工部主事,回臺講學於書院,入巡撫唐景崧幕府。甲午戰爭後,清廷割棄臺灣,邱逢甲聯合臺紳馳電抗議,並倡議自救,率義軍抗擊登臺日軍。失敗後離臺內渡,定居鎮平,往來潮、汕、廣州之間,壹度赴港、澳、南洋等地,曾與康有為、梁啟超會晤。後順應時代潮流,從贊同維新保皇逐漸傾向革命,掩護同盟會員的反清活動,致力於興辦學校,推行新學,培植人才。先後擔任兩廣學務處視學、廣東教育總會會長、廣東咨議局副議長等。民國成立,以廣東代表身份赴南京參加籌組臨時政府,被推舉為參議院議員。1912年初,扶病南歸,隨即病故。

丘逢甲少有詩名,內渡前所作已多,但代表其詩歌思想、藝術成就的,是內渡後的作品。這部分詩約1700多首,以懷念臺灣和感憤時事之作最為突出。《愁雲》、《春愁》、《往事》、《送頌臣之臺灣》、《夏夜與季平肖氏臺聽濤追話舊事作》和前後《秋懷》等,傾訴臺灣淪亡的悲憤,抒寫思念故園的愁情和恢復失土的壯誌。《香港書感》、《海軍衙門歌》、《聞膠州事書感》、《汕頭海關歌》、《答敬南見贈次原韻》(其三)等,揭露帝國主義對中國的瓜分和掠奪,譴責清政府的昏聵無能,要求變革圖強,"誅秦"除暴。這些詩都具有鮮明的時代內容,體現了丘逢甲"重開詩史作雄談"(《論詩次鐵廬韻》)的創作特點。此外,他的懷古、紀遊詩,表彰前賢,刻畫山川,往往寄托了憂時濟世的懷抱。在藝術風格上,抒懷感時之作悲涼激越,寫景小詩清新爽秀,敘事之作酣暢淋漓。在形式上,頗為放恣,不為格律所拘,語言圓熟流暢,好用俗語新詞。所作以七律、七絕及七古居多。在風格卑靡、崇尚擬古的晚清詩壇上,丘逢甲的愛國詩篇,氣壯而誌奮、情真而意切,"震動壹時"(江□《丘倉海傳》)。梁啟超稱他為"詩界革命之巨子"(《飲冰室詩話》),黃遵憲說"此君詩真天下健者也"(《與梁啟超書》)。唯其詩騁筆而書,不免有題意乃至語言雷同的缺陷,表現上也較率直而少含蓄。

詩集主要有《柏莊詩草》、《嶺雲海日樓詩鈔》等。《柏莊詩草》為內渡前作品,作者原以為毀於戰火,後人亦長期未見,1979年始被發現,今由丘氏後人收藏,有手稿影印本傳世。《嶺雲海日樓詩鈔》12卷,為其弟丘瑞甲從遺稿選輯編年,均為內渡後所作,1913年粵東編譯公司刊印。1936年中山大學出版《詩鈔》13卷本,系將原書第5卷"己亥稿上、下"分為2卷,又另輯"選外集" 1卷。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標點本,即以此為底本。1984年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嶺雲海日樓抄》12卷,附《選外集》、《選外集補遺》、《柏莊詩草》、《其他詩作》,為現行丘詩的最足本。此外,1935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倉海先生丘公逢甲詩選》,是丘逢甲之子丘琮據《詩鈔》12卷本所選,增入《離臺詩》等作品。

丘逢甲《春愁》鑒賞

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①。 四百萬人同壹哭②,去年今日割臺灣③。

簡註

①潸:流淚的樣子。②四百萬人:指臺灣當時總人口。③去年今日:指1895年4月 17日,清王朝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將臺灣割讓給日本。

賞析

這首詩作於1896年春,即《馬關條約》簽訂壹年後。詩人痛定思痛,抒發了強烈的愛國深情。春天本是壹年中最美好的季節,草綠林青,百花爭艷,連春山也顯得格外嫵媚。但詩人為什麽覺得春愁難以排遣,以致勉強地觀看春山也毫無興致呢?這是因為詩人始終未能忘記去年春天發生的那件令人痛心疾首的往事。臺灣本是中國的神聖領土,詩人生於斯、長於斯,想不到滿清賣國政府竟將它割讓給了日本。這是對臺灣人民的無恥出賣,也是臺灣人民的奇恥大辱。回想起這壹驚心動魄的慘劇,詩人怎能不愁情滿懷、愴然淚下呢?“情能移景,景亦能移情”(吳喬《圍爐詩話》)此時詩人被迫離開故鄉,看見大陸的春山,聯想起故鄉臺灣的青山綠水——那片被日寇侵占的土地,自然觸景傷懷了。春愁難遣,看山落淚,正表現了詩人對祖國和故鄉山水的熱愛。末兩句詩中,詩人又用逆挽句式描述了去年今日臺灣被割讓時,四百萬臺灣人民同聲痛哭,俯地悲泣的情景。這壹催人淚下的情景生動地表明了全體臺灣人民是熱愛祖國的,臺灣是偉大祖國不可分割的壹部分。從這壹角度講,這首詩鮮明地體現了當時的時代精神,又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這首詩,語言樸實無華,但卻具有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這主要是由於詩人與自己的人民同呼吸,***愛憎,淚灑在壹起。“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這首詩的動人,主要是因為它真實而強烈地表達了人民的情感和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