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文詩:
鳥跡代繩 , 文字始炳 , 炎皞遺事 , 紀在三墳 ,
年世渺邈 , 聲采靡追 . 唐虞文章 , 煥乎始盛 .
元首載歌 , 發吟詠誌 ; 益稷陳謨 , 垂敷奏風 .
夏後氏興 , 業峻鴻績 , 九序惟歌 , 勛德彌縟 .
逮及商周 , 文勝其質 , 雅頌所被 , 英華 日 新 .
文王患憂 , 繇辭炳曜 , 符采復隱 , 精義堅深 .
其後 重以 , 公旦多材 , 振其徽烈 , 剬詩緝頌 ,
斧藻群言 . 至若夫子 , 繼 往之 聖 , 獨秀前哲 ,
熔鈞六經 , 集其大成, 金聲玉振 ; 雕琢性情 ,
組織辭令 , 木鐸 教 啟 , 而千裏應 , 席珍 德 流 ,
而萬世響 , 寫天地之 , 輝光 而 曉 , 生民耳目 .
爰自風姓 , 暨於孔氏 , 玄聖創典 , 素王述訓 ,
皆 原道心 , 以敷 文 章 , 研神理而 , 自然 設教 ,
取象河洛 , 問數蓍龜 , 觀天文以 , 極 其化 變 ,
察人文以 , 成 其教 化 ; 然後 而 能 , 經緯區宇 ,
彌綸彜憲 , 發揮事業 , 彪炳辭義 . 故知 至 道 ,
沿聖垂文 , 聖 人 因文 , 以明 至 道 , 旁通無滯 ,
日用不匱 . 易 經 曰鼓 , 天下動 者 , 其 存乎辭 .
辭所以能 , 鼓天下者 , 乃道之文 . 彪炳千秋.
道心惟微 , 神理設教 . 光采元聖 , 炳耀仁孝 .
龍圖獻體 , 龜書呈貌 . 天文斯觀 , 民胥以效 .
原文繁體
自鳥跡代繩,文字始炳,炎皞遺事,紀在《三墳》,而年世渺邈,聲采靡追。唐虞文章,則煥乎始盛。元首載歌,既發吟詠之誌;益稷陳謨,亦垂敷奏之風。夏後氏興,業峻鴻績,九序惟歌,勛德彌縟。逮及商周,文勝其質,《雅》、《頌》所被,英華曰新。文王患憂,繇辭炳曜,符采復隱,精義堅深。重以公旦多材,振其徽烈,剬詩緝頌,斧藻群言。至若夫子繼聖,獨秀前哲,熔鈞六經,必金聲而玉振;雕琢性情,組織辭令,木鐸啟而千裏應,席珍流而萬世響,寫天地之輝光,曉生民之耳目矣。爰自風姓,暨於孔氏,玄聖創典,素王述訓,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設教,取象乎《河》、《洛》,問數乎蓍龜,觀天文以極變,察人文以成化;然後能經緯區宇,彌綸彜憲,發揮事業,彪炳辭義。故知道沿聖以垂文,聖因文以明道,旁通而無滯,日用而不匱。《易》曰∶"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辭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
贊曰∶道心惟微,神理設教。光采元聖,炳耀仁孝。龍圖獻體,龜書呈貌。天文斯觀,民胥以效。
原文簡體分段釋解
(三)
自鳥跡代繩16,文字始炳17;炎、皞遺事18,紀在《三墳》19;而年世渺邈20,聲采靡追21。唐、虞文章,則煥乎始盛22。元首載歌23,既發吟詠之誌;益、稷陳謨24,亦垂敷奏之風25。夏後氏興26,業峻鴻績27;九序惟歌28,勛德彌縟29。逮及商、周,文勝其質30;《雅》、《頌》所被31,英華日新32。文王患憂33,《繇辭》炳曜34;符采復隱35,精義堅深。重以公旦多材36,振其徽烈37,剬《詩》緝《頌》38,斧藻群言39。至夫子繼聖,獨秀前哲40;熔鈞《六經》41,必金聲而玉振42;雕琢情性,組織辭令43;木鐸起而千裏應44,席珍流而萬世響45;寫天地之輝光,曉生民之耳目矣。
譯文
自從用鳥跡般的古字代替了結繩記事的辦法,文字的作用便發揮起來。神農、伏犧的事跡,記載在《三墳》裏邊;但是由於年代久遠,那些文章就無法追究了。唐堯、虞舜的時候,作品越來越多。大舜作歌,已是抒寫自己的情誌了;伯益和後稷的建議,也下開章奏的風氣。夏朝興起,事業宏偉,各種工作都上了軌道,受到歌頌,功德也更加巨大。到了商代和周代,文章逐漸發展;由於《詩經》的影響所及,好作品逐日增新。周文王被殷帝拘留的時候,寫成了《易經》的《卦爻(yáo搖)辭》;它如玉石的花紋,含蓄而豐富;精確的內容,堅實而深刻。後來周公多才多藝,繼續文王的事業,他自己寫詩,並輯錄《周頌》,對各種作品進行修改潤色。到了孔子,繼承過去的聖人,卻又超過了他們。他整理《六經》,正如在音樂上集各種樂器聲音之大成似的。他提煉自己的思想感情,寫成美妙的文字;他的教化可以遠及千裏之外,他的道德學問可以流傳到萬代之後。他寫下天地間的光輝事物,啟發了世人的聰明才智。
註釋 16 鳥跡代繩:相傳太古時候,大家結繩而治;後來蒼頡(jié節)看見鳥獸足跡,得到啟發,因而創造文字(見《周易·系辭下》、許慎《說文解字序》)。 17 炳:明。這裏指文字的作用日益顯著。 18 炎:炎帝神農。皞(hào浩):太皞伏犧。 19 《三墳》:傳為伏犧、神農、黃帝三皇時的書。墳:大道。 20 渺邈(miǎo秒):久遠。 21 聲采:文章的音節文采,這裏就指文章本身。靡:沒有,不能。 22 煥:光彩,這裏形容文章的興盛。 23 元首:指舜。歌:傳為舜作的歌,見《尚書·益稷》。 24 益、稷(jì計):舜的二臣,伯益和後稷。謨(mó蘑),計謀,謀議。 25 敷奏:指臣下對君主提出建議。 26 夏後:禹即天子位,國號夏後。 27 業、績:均指事功。峻:高,鴻:大。 28 九序:指治理天下的各種工作都有了秩序。 29 勛:功。縟(rǜ入):繁盛。 30 文勝其質:指商周時期的作品比以前有所發展。文:文采豐富。質:簡單樸素。 31 被:及,這裏指影響所及。 32 英華:即精華。 33 文王:周文王。患憂:周文王為西伯時,曾被殷紂王囚於羑(yǒu有)裏(今河南湯陰縣)。 34 (繇(zhòu宙)辭》:指《易經》中的《卦辭》和《爻辭》,相傳是周文王被囚於羑裏時所作。炳曜:發出光彩,形容《繇辭》的寫成。 35 符采:玉的橫紋。這裏借指作品的文采。復隱:指含蓄地表達豐富的內容。張戒《歲寒堂詩話》卷上引《文心雕龍·隱秀》佚文:“情在詞外曰隱。”復:重復,指內容的深刻豐富。《隱秀》篇說:“隱以復意為工。” 36 公旦:周公名旦。 37 振:振興,發揚。徽:美。烈:功業。 38 剬(zhì誌):即“制”,有創作的意思。緝(jí吉):即“輯”。 39 斧藻:斧削藻飾,意為修改加工。 40 前哲:前代賢人。 41 熔鈞:指對古書的整理。熔:鑄器的模子。鈞:造瓦的轉輪。《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種儒家經典。 42 金聲玉振:《孟子·萬章下》說:“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鐘的聲音。玉振:指磬聲振揚。這是以音樂上集鐘磬聲音的大成,來比喻孔子能集壹切聖賢的大成。 43 辭令:動聽的語言。 44 木鐸(duó奪):古代施政教時用的器具,這裏借指孔子所施的教化。鐸:大鈴。 45 席珍:《禮記·儒行》載孔子的話“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意為儒者從容席上,有珍貴的道德學問來供別人請教。席:坐具。這裏指施教者的講席。
原文 (四)
爰自風姓1,暨於孔氏2,玄聖創典3,素王述訓4;莫不原道心以敷章5,研神理而設教。取象乎河洛6,問數乎蓍龜7,觀天文以極變8,察人文以成化9;然後能經緯區宇10,彌綸彜憲11,發揮事業,彪炳辭義12。故知:道沿聖以垂文,聖因文而明道;旁通而無滯13,日用而不匱14。《易》曰:“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15辭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 譯文
從伏犧到孔子,前者開創,後者加以發揮,都是根據自然之道的基本精神來進行著作,鉆研精深的道理來從事教育。他們效法河圖和洛書用蓍草和龜甲來占蔔,觀察天文以窮究各種變化,學習過去的典籍來完成教化;然後才能治理國家,制定出恒久的根本大法,發展各種事業,使文辭義理發揮巨大的作用。由此可知:自然之道依靠聖人來表達在文章裏邊,聖人通過文章來闡明自然之道;到處都行得通而沒有阻礙,天天可以運用而不覺得貧乏。《周易·系辭》裏說:“能夠鼓動天下的,主要在於文辭。”文辭之所以能夠鼓動天下,就因為它是符合自然之道的原故。
註釋 1 爰(yuán元):語首助詞。風姓:伏犧的姓。 2 暨(jì計):及。 3 玄聖:遠古的聖人,這裏是指伏犧。典:常法,基本法則;指傳為伏犧所作的八卦。 4 素王:孔子。古代稱有帝王之道而無帝王之位的人為素王。 5 道心:指自然之道的基本精神。“道心”二字全書用到三次,意全同。 6 取象:取法。 7 問數:占蔔的意思。數:命運。蓍(shī師)龜:占蔔用的蓍草和龜甲。劉勰既然感到自然之道是深奧的,又把人文追溯到八卦,所以對占蔔就不能不給以壹定的位置,這正是他思想上的局限。 8 極:追究到底。 9 人文:指上文所述各種古籍。化:教化。 10 經緯:經線和緯線縱橫交織。這裏指治理。區宇:疆域,這裏指國家。 11 彌綸:補合經綸。這裏有綜合組織,整理闡明的意思。彜(yí宜):永久的、經常的。憲:法度。 12 彪炳:光彩鮮明的意思。彪:虎紋。 13 滯(zhì誌):停留,不流通。 14 匱(kuì潰):缺乏。 15 “鼓天下”句:見《周易·系辭上》。辭:指《卦爻辭》,劉勰借指壹般的文辭。
原文(五) 贊曰1:道心惟微2,神理設教。光采玄聖3,炳耀仁孝4。龍圖獻體,龜書呈貌5;天文斯觀6,民胥以效7。
譯文 總之,自然之道的基本精神是精妙的,應根據這種精妙的道理來從事教育。古代聖人使這些道理發出光芒,也使倫理道德獲得了宣揚。這是由於最早有了黃河裏的龍獻出了圖,洛水裏的龜獻出了書。因此,在觀察天文的同時,也該學習人文來完成教育。
註釋 1 贊:助,明。《文心雕龍》各篇最後都有幾句“贊”,用以輔助說明(亦即總括)全篇大意。 2 微:精妙。 3 光采:指自然之道的光采。玄聖:指闡明自然之道的古代聖賢,主要是孔子。 4 仁孝:泛指古代聖賢提出的倫理道德。 5 體、貌:指河圖、洛書。 6 斯:語助詞。 7 胥(Xū需):全,都。效:有模仿、學習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