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了解壹下十年寒窗。十年寒窗並不是指的十年,而是指很多年的苦讀。而且古代的科舉是考不過就壹直考的,哪裏是10年就能說得清呢?
古代上學呢是分為小學和大學。大學大家可能都有印象而小學也差不多就是我們的小學初中的樣子。
在漢代《大戴禮記》中有記載:古者年八歲而出就外舍,學小藝焉,履小節焉,束發而就大學。意思是8歲的時候就可以上小學了,早些年的時候,我們上小學的時候差不多也就六七歲,古人上學的年齡和我們其實是差不了幾歲的。據說蘇東坡也是8歲入學。
而束發在古代壹般就是指成年的時間段,差不多是十五六歲左右的樣子,而十五六歲左右的樣子就可以上大學了,就要當大人做學問,而我們十五六歲的時候還是孩子。
而且古代對孩子逃學或者不學的懲罰,都相當嚴厲。大家想必都看過電視上先生,對著底下答不出問題的學子或者是不學習的學子,拿著個戒指打他們的掌心三兩下,便能把手掌心打腫的畫面吧。那是因為古代其實就是這樣子。而且明大的時候,打法是鄉村小學普遍采用的手段,嚴重時連學生家人都會跟著受罪。
除了這些古時候學生的學業檢查,還比我們頻繁的多。我們是好幾個星期考壹次,考的最頻繁的也就是高三,他們是小考天天有,大考三六九。每日考的叫日考,還有月考季考。並且都是嚴格的,難以通過的。
等夫子覺得學生課也可以了,然後就開始下場進行科舉考試。
從鄉試,會試,殿試壹級級的考上去,在清的時候還要參加童生試。鄉試也必須要確認是有才能的人才能去參加的,通常考的是八股文和試帖詩。
學習要是不認真就考不上,然後就反反復復的考。範進中舉,就是講的這麽壹個事情,考了壹輩子的試,最後考上的時候差點還瘋了,因為壓力了壹輩子。
其實苦的還不是讀書的時候,古時候,很多朝代都認為讀書最高貴,也因此很多人立誌要考上,而考不上並且老是考不上,那就是壹輩子的寒窗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