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死後,劉歆子承父業編輯《七略》是我國第壹部分類法。
東漢的班固十分贊賞劉向目錄思想,在《七略》基礎上編著《漢書 藝文誌》,開創史誌目錄的先例。
魏晉南北朝時,荀勖依劉向《別錄》整理宮中圖書,編著《中經新簿》,開創了中國古代圖書四部分類法和史部在目錄分類體系中的獨立設置。
到南宋時,鄭樵對目錄學又有新的發展,他的學術思想為“會通”,“求是”和“創新”,其目錄學思想主要表現在《通誌》的《校仇略》,《藝文略》,《圖譜略》中,提出“欲明書者,在於明類例”,形成詳明圖書類例。
清代朝廷編纂《四庫全書總目》,在目錄體例、提要撰寫、文獻考訂方面有獨特成就,在文獻分類方面的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對後來的目錄學以頗大影響,為今人查考古代文獻提供方便,壹些學者把閱讀該書視為讀書治學的門徑。章學誠是中國古代目錄學思想集大成者,他的哲學思想是“道不離器”,學術觀點是“六經皆史”,他的《校仇通義》是目錄學理論專著。章學誠繼承和發揚劉向、劉歆、鄭樵的目錄學思想,用“辨章學術,考鏡源流”高度概括中國古典目錄學的精華,他提出撰寫類敘和提要、編制索引、采用互著和別裁等方法,提高目錄學的價值,推動了目錄學的理論研究。
中國近代目錄學思想在壹定程度上受到西方目錄學的影響,梁啟超的《西學書目表》是中國近代第壹個圖書分類體系,對所譯西學書分類、編目,以嶄新的近代學科類別作分類標準,打破傳統著錄法,在分類方面:分西學、西政、雜類三大類,打破“四分法”永制,具有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綜合性圖書的雛型,張之洞的《書目答問》在中國近代目錄學思想史上占有壹席之地。
中國現代目錄學史上的重要人物當屬姚名達,他提倡主題目錄,精撰解題,排架目錄與尋書目錄分開,前者按分類,後者按主題。在其《中國目錄學史》中批評現代目錄學效西方之法,而把中國古代的目錄學優點丟失,主張中西兼容,在繼承和借鑒的基礎上,開創發展中國目錄學。余嘉錫在其《目錄學發微》中發展了章學誠的觀點,認為在目錄體例中,篇目、小序、敘錄等都是不可少的組成部分,目錄必須具備這些內容,才能發揮出“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作用。杜定友等受國際影響,具有目錄學的綱紀群籍,薄屬甲乙之學,註重目錄學的檢索思想。中國現代早期目錄學主要是對國外目錄學的學習及中國古代目錄學思想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