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磚茶系采用海拔600-1200米高山茶樹鮮葉為原料經70多道工序加工而成。鄂南壹鄂西南地處長江流經湖北留下的壹個條形地帶,北飲長江,大部分屬微酸性黃紅壤土。年平均氣溫13-18℃,,年平均降雨量750-1500mm,無霜期達220-300天。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有發展茶葉生產的良好條件。
鄂西南地區茶事甚早,傳說三國時東吳士燮、龐統、神醫華陀曾在此采茶作藥,醫護將士。魏晉時,采茶葉已在鄂南地區初步發展,如晉代陶潛的《續搜神記》中所載:“晉武帝宣城人秦精,常入武昌山采茗。”(按:今鄂南全域晉時屬武昌郡,其時武昌郡統七縣,惟鄂南有大山。從地理沿革看,武昌山當屬幕阜山壹脈)。晉代著名道學理論家、醫學家、煉丹家葛洪曾在赤壁葛仙山、黃葛山、隨陽山等處修行十余年,采茶煮茶,潛心著述,寫成道家著名典籍《抱樸子》,對中國古代化學和制藥學的發展作出了前所未有的貢獻。
到了唐代,“長江中遊的茶葉在唐代取得空前的發展,這種發展得助於當時迅速興起的飲茶之風”。鄂南茶葉不僅列為貢品,還加入國家商貿,采茶葉空前發展,茶葉種植亦在民間廣泛出現。今趙李橋所轄羊樓洞松峰山上的壹株千年老茶樹,相傳植於唐太和年間(公元827年前後),它見證了唐代鄂南茶葉的輝煌。《太平寰宇誌》載:“鄂州蒲圻、唐年(今崇陽、通城)諸縣,其民……唯以種茶為業”。茶聖陸羽在《茶經·茶之出》中雲“江南出鄂州、袁州、泉城紅、泉城綠、吉州。”鄂南各縣唐時統屬鄂州,唐時鄂州以江夏郡產茶為最,而鄂南各縣則是江夏的主體轄地且是最適宜種茶區域。毛文錫在《茶譜》中說:“鄂州之東山、蒲圻、唐年縣,大茶黑色如韭葉,極軟,治頭痛。”可見鄂南在唐代就以藥用大黑茶而蜚聲茶界了。唐時鄂南的茶葉還為民族之間的文化友誼溝通作出了貢獻,據《唐國史補》記載:唐中央政府賞賜給附馬都尉吐蕃王松贊幹布之茶葉即采自嶽、鄂、贛三州。
宋代實行茶馬交易及榷茶(茶葉國家專賣)之制,鄂南產茶更盛,《宋史·地理誌》載:“嶽鄂(今鄂南地區)處江湖之都會,全邵屯兵,以扼蠻獠,大率有材木、茗詫(詫即茶)之饒……”。隨之國家定“榷茶之制,擇要會之地”,將荊湖北路之嶽州、鄂州定為榷茶之地,年定上交國庫榷茶247萬斤。《宋史·食貨誌·下五·茶上》載國家規定茶葉主要品種有二類:“曰片茶,曰散茶,片茶蒸造實卷模中串之”。這種所謂的“片茶”,系將茶葉蒸後壓成餅狀,即今洞莊磚茶之雛形。
元明時,鄂南已成為湖廣區域最重要的產茶區域。《明史·食貨誌》載:“產茶之所,湖廣以武昌為首,然當時以興國軍(今通山、陽新壹帶)為最著。”《湖廣通誌》:“武昌茶出通山者上,崇陽、蒲圻者次之。”明代中期,為了茶馬貿易的需要,當時產於蒲圻、鹹寧、崇陽、通山、通城及湖南臨湘壹帶的老青茶,運至羊樓洞(今趙李橋)加工後,大批銷往蒙古等邊疆地區。羊樓洞成為鄂南茶產銷集散中心即從是時起。當時,羊樓洞壹帶出產的茶葉為了降低運費,減少損耗,便於長途運輸。改變了宋代以來用米漿將茶葉粘合成餅狀的辦法,采用先將茶葉揀篩幹凈,再蒸汽加熱,然後用腳踩制成圓柱形狀的帽盒茶。這種“帽盒茶”,即今趙李橋青磚茶之濫觴。
到了清代,康熙皇帝在親征噶爾丹後,廢除了明代的茶馬司和馬市,開放了漢蒙民族的民間貿易,羊樓洞供邊銷的帽盒茶制造業更加興盛。乾隆五十壹年至六十年間(1786-1795),山西茶商進入羊樓洞設茶莊制茶,當時著名茶葉生產廠家有三玉川、巨盛川,每年生產帽盒茶約40萬公斤。值得註意的是,由於國際市場對紅茶的需求,鄂南的“蒲邑四鄉皆產之,而種植較盛、獲利頗多者,厥惟南鄉,以其近羊樓峒(洞)茶市也。”而鄂南的崇陽,這時也成為壹個重要的茶葉產區:“篩茶之男工,揀茶之女工,日夜歌笑,市中聲成雷,汗成雨”。“同郡鄰省,各處販客雲集,舟車肩挑,水陸如織。”成為湖北著名的茶市。道光年間,廣東幫茶商到羊樓洞收購精制紅茶。1840年,羊樓洞有紅茶號50多家,年制紅茶5萬擔,供出口歐洲。
清中後期,隨著制茶技術的改進,現代真正意義上的青磚茶開始出現了。嘉慶二十年蒲圻貢生周順倜所作《蒓川竹枝詞》雲:“三月春風長嫩芽,村莊少婦解當家,殘燈未掩黃梁熟,枕畔呼郎起采茶。”“茶鄉生計即山農,壓作方磚白紙封。別有紅箋書小字,西商監制自芙蓉。(原註:每歲西客於羊樓洞買茶。其磚茶用白紙緘封,外粘紅簽,題‘本號監制仙山名茶’等字。芙蓉山在西鄉)”關於青磚茶正式生產的時間,學術界壹般認為始自鹹豐末年即1861年。根據查證,我們認為青磚茶出現的時間應該還略早壹點。宣統年間修訂的《崇陽縣誌》記載:“今四山俱種茶,山民借以為業。往年山西商人購於蒲圻羊樓洞,延及邑西沙坪,其制采粗葉,入鍋火炒,置布袋中,揉成,再粗者,入甑蒸軟,取捎細葉灑面,壓做磚。竹藏貯之。販往西北口外,名黑茶。道光季年,歲商麇集,采細葉曝日中,揉之不用火。陰雨則以炭焙幹。”可見在道光末年已有成形的青磚茶出現。關於這壹點,《蒲圻誌》裏也認為羊樓洞黑(青)磚茶的出現是在“道光、鹹豐年間”。由於受當時條件所限,初期的磚茶制造工藝較為原始:“磚茶莊之制磚方法,初極幼稚,即置茶於蒸籠上,架鍋上蒸之,蒸畢傾入鬥模內,置壓榨器中,借杠桿之力,壓成磚形,隨即脫模置放室內,任其自幹,數日後即可裝箱起運。”這種壓制磚茶的方法和今日機械壓制方法相差無幾,唯當時的幹燥方法是放置半成品任其自幹,與采用鍋爐蒸汽烘幹稍有不同。其法後有所改善:“由杠桿壓榨器改為螺旋式壓榨機,制成之磚,較為緊結”。
洞莊茶廠磚茶生產歷史悠久,據記載可追溯到唐朝年間,羊樓洞古鎮雷氏家族世代經營磚茶,清乾隆元年(1736年),羊樓洞商人雷中萬(雷氏第五十五世)開始創辦“羊樓洞茶莊”,後又將“羊樓洞茶莊”更名為“洞莊茶號”。茶號設在羊樓洞古鎮廟場,廠房設在羊樓洞觀音泉下60米處,以羊樓洞芙蓉山產老青茶為原料,引觀音泉水制作。因觀音菩薩座駕為蓮花,故所產磚茶“以蓮花為案,以洞莊二字為識”。雷中萬第四子雷東陽,孫雷國祥(生於1777年卒子1818年,即乾隆四十二年至嘉慶二十三年),曾孫雷立南(1812壹1878,號受山)均經營洞莊茶號,生意興隆,“貿茶為業,往來粵東,頗獲蠅頭。”。洞莊磚茶留傳至今,已有200余年歷史。古詩:羊樓古巷青石幽,洞莊百年木樓秋,千載修得茶香繞,觀音泉韻洗風流。便是描寫的羊樓洞著名的觀音泉與洞莊磚茶史。
磚茶巨大的銷售量和豐厚的利潤也引起了外國資本家的註意,19世紀60年代,俄商率先在漢口開辦茶莊(廠),收購毛茶,使用蒸汽機壓制茶磚(紅茶壓制的米磚)。“在漢口及九江壹帶之俄辦磚茶廠,制造磚茶之方法簡單而有效。有壹笨重之模型,上有精細花紋,放於水壓機中,不論紅茶或綠茶,經過平常制造過程後,再加蒸熱而放入模型中,其程序為先放壹層上等茶,然後放壹厚層之粗劣茶葉、再加壹薄層上等茶於面上。俟復以模型後,再用水壓機重壓之。旋去壓力,取出模型,即得磚茶。經三星期之幹燥,即告完成”。 僅僅幾年間,“漢口煙筒林立者,即俄商以機器制茶之屋也”。
1863年以後,漢口成為世界茶葉港,沙俄皇族財閥、茶商巴洛夫,開始從漢口深入鄂南羊樓洞開設加工毛茶、制造磚茶的茶莊。俄商李特維諾夫亦直接來華投資,在羊樓洞興辦了“順豐磚茶廠”,開創了中國近代第壹工廠。隨後幾年,俄商又先後在羊樓洞開設了“阜昌磚茶廠”和“新泰磚茶廠”。不僅如此,羊樓洞的茶種還在俄羅斯繁衍生根,1893年,清政府派遣劉峻周赴俄國種茶,臨行,從羊樓洞運走10萬棵茶苗至俄國格魯吉亞種植成功。
同治光緒之際(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羊樓洞進入茶事極盛之期,年銷往西北磚茶可達30萬擔以上,鎮上茶莊近百家(由俄商、晉商,粵商等分別開辦),工人計日或計件取值,最大的茶廠有十七個分莊,雇工總數達數百人。運茶的獨輪手推車川流不息,小鎮上制茶從業人員多達二萬多人,有“小漢口”之稱。今日羊樓洞之青石板街道尚留存獨輪碾壓所成深槽,當日之繁榮可見壹斑。
羊樓洞所產磚茶壓制初期主要供蒙古、新疆、俄羅斯西伯利亞及歐洲等地,因為路途遙遠,且為了便於駝運,磚茶的外包裝是用襯以厚紙和葉子的篾簍。其主要運輸路線是用獨輪車將磚茶從羊樓洞運至新店,再由新店裝船運漢口,溯漢水而上至襄陽和谷城,然後從襄陽到唐河,或從谷城到鄧縣,再用畜力陸運河南社旗,經洛陽渡黃河,走山西晉城、長治、太原、大同至張家口或包頭,經張家口轉銷各地的稱東口貨,經包頭轉銷的稱西口貨。東口貨再從庫倫(今內蒙國首都烏蘭巴托)至當時的中俄邊界重鎮恰克圖,恰克圖成為當時歐洲與俄羅斯的茶葉集銷中心,茶葉之路由此西延至布裏亞特首府烏蘭烏德和西伯利亞最大城市伊爾庫茨克,經克拉斯諾亞爾斯克、新西伯利亞、鄂木斯克、秋明、葉卡捷琳堡、彼爾姆、柯斯特洛馬、雅羅斯拉夫、莫斯科、終抵聖彼得堡。十九世紀上半葉,經恰克圖轉口的鄂南茶葉出口額達到了中國對俄出口總額的40%。在販茶運茶的過程中,劉姓的壹支發現谷城西南山區適合種茶,就在谷城落戶,這支茶商的後人,就是現在的漢家劉氏茶坊家族。當時以鄂南趙李橋為起點的這條在歷史上存在了二個多世紀的茶馬古道,總長近萬裏,行程需數月,成為溝通中國與歐洲茶葉貿易的橋梁和紐帶,為東西方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
磚茶北上運輸的路線,直至民國七年(1918年)才開始改變,那時粵漢鐵路(今京廣線南段)與京漢鐵路通了車,在西距羊樓洞4公裏的地方設了壹個趙李橋火車站,青磚茶可直接由趙李橋上火車北運,而不再經水路中轉。
米磚茶的生產也有了長足的發展,20世紀初,羊樓洞的晉商“聚興順”將牌坊圖案印於米磚茶之上,用作產品標識,“牌坊”商號誕生。俄商將德國報廢的蒸汽機火車頭拉到鄂南羊樓洞,將其蒸汽鍋爐部分改造用來蒸茶和烘幹磚茶,利用其動力壓軸原理改作壓機壓制磚茶,為了紀念這壹歷史性工業革命,俄商將“火車頭”圖案壓印至米磚茶表面上,“火車頭”商號誕生。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羊樓洞青磚茶生產工藝已極成熟,以“義興”磚茶廠為例,每班就有裝匣12人、提包6人、灑面吊3人、底吊3人、送吊(稱秤)3人、端箕3人、擔灑面3人、擔裏茶3人、擔底茶3人、木工人12、推盤18人、搬鬥18人、出磚6人,擔磚3人、晾磚3人、送鬥3人、油面板3人、擔煤3人、燒爐3人、捆箱5人、擔水10人、驗收6人、管廠3人;還有發酵(灑水查溫度)、翻堆(日翻八千斤)、挖洞(通風)、烘炕、搬籮等工人。當時因為“川”字青磚茶名氣極大,為了保證產品質量,磚茶壓制出來後,“義興”磚茶廠的老板王致中都要帶領山西籍的管事壹塊壹塊的復稱,不準缺斤少兩。見到灑面不勻或磚面茶葉粗糙的壹律不準裝車外運。由此可見為了維護鄂南“川”字青磚茶的產品信譽,多少人付出了艱辛的努力!
抗戰爆發後,羊樓洞被日軍鐵蹄踐踏,日軍國人韓弼臣、王致中兩老板創辦的著名大茶莊“聚興順”、“義興”強令更名為中日合資的“武漢制茶株式會社”下屬第壹廠、第二廠,侵我民族資本。 1945年8月15日,日軍無條件投降,民國政府接管日偽資產,成立民生茶葉公司下屬鄂南磚茶廠。
1949年7月中旬,中南軍政委員會派遣軍事代表率員接收國民黨湖北民生茶葉公司鄂南茶廠。10月初對國民黨湖北省銀行復興茶廠、民族資本義興茶行、聚興順茶行進行接收,成立“中國茶葉公司羊樓洞磚茶廠”。
1953年,企業自羊樓洞遷至趙李橋,更名為“中國茶業公司趙李橋茶廠”。
參考文獻
(1)晉虞溥《江表傳》
(2)牟發松《唐代長江中遊的經濟與社會》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年7月,第壹版
(3)《宋史·食貨誌》
(4)萬獻初,宗嵩山。鄂南茶文化(第二章)廣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7月,第壹版
(5)華中師範學院歷史系趙李橋茶廠廠史編寫組,《洞茶今昔》湖北人民出版社,1980年1月第壹版
(6)《大盛魁史料》,內蒙古自治區檔案館資料
(7)(14)湖北省蒲圻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蒲圻誌,卷九 工業(壹)制茶工業。海天出版社,1995年7月,第壹版
(8)民國《蒲圻鄉土誌》,民國十二年刻本。
(9)同治《崇陽縣誌》卷四《物產》。
(10)湖北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湖北省誌·貿易P348,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11月第1版
(11)湖北省蒲圻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蒲圻誌,卷六 特產(壹)建國前茶葉。海天出版社,1995年7月,第壹版
(12)容 閎《西學東漸記》(第九章)產茶區域之初次調查
(13)(15)(16)(22)湖北省誌貿易編輯室。湖北近代經濟貿易史料選輯(第壹輯)。茶葉貿易。1984年,第壹版
(17)湖北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湖北省誌·貿易P18,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11月第1版。
(18)威廉·烏克斯(美):《茶葉全書》(中譯本)上冊,第165頁。中國茶葉研究社1949年版
(19)史念書:《清末民初我國各地茶業振興紀實》,見《農業考古》1991年第2期,“茶文化專號”
(20)湖北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湖北省誌·貿易P48,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11月第1版
(21)《蒲圻鄉土誌》,民國十二年鉛印本。
(23)金陵大學農學院農業經濟系 湖北羊樓洞老青茶之生產制造及運輸。金陵大學,1934年10月調查1936年出版
(24)費正清 劉廣京編《劍橋中國晚清史》上卷第七章 中俄關系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5年2月第壹版
(25)余伯勛《羊樓洞磚茶運輸的變遷史話》 政協蒲圻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 蒲圻文史(第五輯)。1989年9月
(26)雷啟漢。羊樓洞義興茶磚廠,政協蒲圻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蒲圻文史(第五輯)。1989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