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代大家都說文言文嗎?

古代大家都說文言文嗎?

1.古人都講文言文嗎?古人的說話方式和我們完全不同。如果古人復活了,我們肯定聽不懂他們說什麽。現在南方方言更接近古代口語,保留了少量的古代發音方法,所以南方方言比較難懂,比如吳語,粵語。當然,古代也有方言。

古代也有普通話,是相當於現在普通話的通用語。是官員為了方便行政溝通而必須學習的語言,所以被稱為普通話。普通人如果活動範圍廣,也要用普通話,方便交流。當然,我們聽不懂普通話。

就書面語而言,妳說的文言文是古代統壹的書面語,是古代文人使用的書面語。妳說的可能是很多民間的人不會讀書寫字,識字的人按照他們口語的意思來記錄。提醒妳壹下,古代史家不是靠民間搜集歷史,只是從古籍中選取材料。妳說的從事收集民間語言的人,可能是詩官,也就是統治者派來收集民間詩歌的官員。《詩經》是這些詩官做的,寫的基本都是民間的自然語言,但不排除文學加工的可能。

總之,簡單來說,寫出來的普通話就是文言文。古代也有不用官話寫的作品,比如用吳語寫的《海上花列傳》。

2.古代人用文言文說話嗎?對中國古代漢語口語的研究不夠。先秦時期的文言文與當時的口語是壹致的,與現在傾向使用復音詞是不同的。當時漢語盛行單音節詞。

《論語》《孟子》可以說是當時英語口語的記錄。“時不時的學習不是很有趣嗎?”“魚,我想要什麽;熊掌也是我想要的。”當時就是這麽個腔調。

但由於書面語本身的保守性,以文言文為載體的儒家著作經典地位的確立,以及漢字對漢語的巨大影響,文言文和口語很快就進入了漫長的雙軌發展時期。大約到了漢代,口語和文言文有了壹定的距離。

中國第壹部方言著作《宣使楊雄解其他方言》,既用通俗語言解釋方言,又註重用現代語言解釋古語。《方言卷》壹出版,就記載了假、驕、孕、毀、展、戾氣、腐敗,甚至...都是古雅的詞,今天也壹樣。

[3](大意是:假的,瘋的,孕的,毀的,詹的,暴力的,撒嬌的,這些詞都是“要”的意思...不同的說法是不是從古語中分化出來的,現在在壹些地方很普遍。雖然文言文和口語都在發展,但前者遠遠落後於後者,距離越來越大。

遺憾的是,由於當時的口頭文學遠不如文言文學豐富,中古時期的漢語口語研究還有很大的空間。2.唐代的白話文和宋代的文言文完全脫節。這種情況在唐代有所改變,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佛教的大發展。

由於潛在信眾多為文化程度較低的普通民眾,出於傳播佛教、吸引信眾的目的,大量翻譯的佛經、佛教故事多使用當時的口語,成為早期白話文的重要來源。到了宋代,文言文和口語完全脫節了。

當時的學者可能無法用文言文表達普通口語的意思。宋代的《玄衢錄》講了這樣壹個故事:陳的姑母陳,住在兗州,但進士們都是官巡未歸。

我的侄子去了美國。陳大媽命人給兒子捎了壹封信,因為她口授,“我兒子就不如妳兒子,妳好好利用,買把小剪刀把腳上的骨頭剪了。”

(應該是開封話,意思是:給孩子買壹把剪刀,剪掉腳上的硬皮和老繭。)大聰猶豫著寫。

阿姨笑著說:“元來也不識字!”[4]宋代文人學者有時使用白話文。比如蘇軾最喜歡用“呵呵”。在給他的密友和姻親、同事和文學朋友冼以及《獅吼》的男主角寫信時,他在末尾加了壹句:“呵呵。”

[5]朱大學者在用語評論史書時也是白話文:“南北史除了作為鏡鑒的以外,只是壹部滑稽的小說。”[6]宋《人民日報》對白如此膾炙人口。

3.皇帝也愛說白話:成吉思汗和朱元璋的詔令傳到了元朝。由於漢語不是統治者的母語,很多時候連詔令都記錄了當時的口語。《長春真人西遊記》記載了成吉思汗寫給丘處機的壹道聖旨。全文如下:玄奘都督賈昌元帥給基斯皇帝下了壹道聖旨:秋神仙道,春遊不要來夏。路上又熱又難。妳壹定要沿著有好鋪位的路騎嗎?路上有很多食物。來嗎?妳去宣德州等地,官員指望妳來嗎?老板,人們壹定要來嗎?妳起床的時候還好嗎?我經常在這裏想起妳。我從未忘記妳。別忘了我。

其實“麽”這個現當代漢語常用的語氣詞,早在唐代就出現了,其來源是“無”。敦煌寫本中,與“武”讀音相近的“莫”、“莫”,宋代以後逐漸演變為“瑤”。

至於“麽”成為近代更常用的“麽”,那是清代的事了。明清時期的白話小說如《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金瓶梅》等等,不勝枚舉。

皇帝用白話回復奏章並不少見。明朝的第壹個皇帝朱元璋聽說有來自沿海的進攻。他很生氣,寫了壹封信:“告訴人民準備刀子。當這些人來的時候,殺了他們。

這點我很佩服。“相比之下,雍正對年羹堯的懺悔就令人心碎了許多。

4.五四白話文取代了文言書面語和口語的雙軌發展,文言和白話文的對立直到五四新文化運動才結束。胡適的《論文學改良》提倡“不仿古人”、“不避俗言俗語”,吹響了“白話文運動”的號角,最終使白話文取代文言文,成為漢族的書面語。

這裏有個笑話:胡適和黃侃打賭,文言文和白話文誰更簡潔。胡適對學生們說,前幾天行政院的壹個朋友給我來信,邀請我當行政院秘書。我不想從政,就發了電報,拒絕了。

回復信息是用白話寫的,很經濟。如果同學們有興趣,可以幫我用文言文寫個留言,看看用白話文還是文言文省錢。

同學們絞盡腦汁擬了壹份電報,挑出字數最少的壹份,上面寫著:“恐怕我不能勝任,不做了。”胡適幽默地說:“這份電報只有12字,言簡意賅,但還是太長了。

白話文我只要五個字:“我做不到,謝謝。”二、對古人的誤解源於重文言輕白話文,梳理了從先秦到五四時期的書面語、文言、白話文的發展。我們不難發現,在最早的唐宋時期,古人的漢語口語和我們現在幾乎是壹樣的。

為什麽我們總有壹種錯覺,覺得古人說話都是那麽昏昏沈沈的?大致有兩個原因:壹是白話文出現較晚,被傳統社會視為沒有吸引力的殿堂。雖然先秦口頭語言使用的“十三經”在後世已經成為難懂的文言文,但即使是漢人的註釋,在唐宋人看來也是非常古老的。

但是儒家經典是讀書人的必修課,要參加科舉考試就得學。除了功利需要,正史、正式文章、書信也必須使用文言文。

在的流派中,朱。

3.古代說文言文嗎?文言文其實是中國古代的書面語,他們的口語更活潑。

就像漢語書面語和口語有區別壹樣,隨著漢語的發展,書面語和口語的區別也沒有那麽大了。古代漢語的書面語,也就是現在說的文言文,和人們日常的口語差別太大,普通人(沒文化的人)聽不懂,所以現代會提倡白話文。

普通話、吳語等。實際上相當於今天的普通話和方言,與文言文是書面還是口頭無關。古代漢語的聲調確實和現代漢語不同,有五個聲調,但這只是漢語的語音問題。可以看看王力先生的《古代漢語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