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文明的起源
史前印度最重要的文化是印度河流域文化和恒河文化。印度河流域文化是青銅時代文化,存在於公元前3200年至公元前65438年+公元前0750年,成熟於公元前2200年至公元前2000年。恒河文化繁榮於公元前1800年至公元前600年,是印度著名的吠陀時代。古印度是如何滅亡的?
古印度的歷史發展
古印度的歷史特征在於瓦爾納制度的建立及其向種姓制度的轉化,部落社會的同化及其向國家的轉化,贈地制度的興起及其向封建制度的轉化,佛教由盛轉衰,新婆羅門教的興起及其向印度教的轉化。
古印度的發展時期
佛時期(前6 ~ 2世紀):這壹時期是繼印度河文化城之後的第二次城市繁榮時期。公元前6世紀初,印度有16個國家。其中主要的有莫傑托、賈屍、只薩羅、只跋、古盧、普哲羅、犍陀羅。在這壹時期的列強中,瓦爾納的等級制度取代了部落制度。君主和戰士成為Khshatriya,牧師和教師成為婆羅門,農民和納稅人成為吠陀,服務於以上三個層次的勞動者成為首陀羅。
孔雀王朝(公元前322年~公元前65438年+公元前085年):在孔雀王朝,只有國王才有擁有常備軍和接受朝貢的權利。國王的掌權標誌著與婆羅門長期鬥爭的勝利,但婆羅門仍然掌握著孔雀王朝的大權。
入侵時期(公元前200年-公元200年):孔雀王朝滅亡後,印度西北部不斷有外族入侵。巴克特裏亞、安息人、賽人、月氏人、顏高真、甘尼謝加相繼入侵印度。在伽尼希加的支持和保護下,大乘佛教在印度興起,小乘佛教在錫蘭和緬甸流行。
薩塔瓦哈納時期(公元前65438年+000 ~公元200年):薩塔瓦哈納王國300年的歷史融合了德幹文化和北方文化。那裏的國王首先將土地授予婆羅門,並對部落地區實行軍事統治。
笈多王朝(320 ~ 540):當時皇權減少,官職世襲,對外貿易萎縮,種姓種類和賤民名稱增多,偶像崇拜在寺廟中越來越普遍。
北印度(606 ~ 647):傑日國王是古印度最後壹位著名的皇帝。當時外貿不景氣,缺錢。政權追隨更多,但更分散。都城從華氏遷到了群女,也就是從壹個外貿城市遷到了壹個軍政重地。日本國王死後,北印度表面上的統壹宣告結束。
南印度(公元前200年~公元750年):南印度幾乎每個國家都有幾個諸侯國,每個諸侯國都有自己的軍隊,自己的行政系統和收稅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