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華霞彩映晴川,
瀲灩波光奪目妍。
試喚烏篷乘興去,
壹篙撐上水中天。
意思挺淺顯易懂的,大致是說:
晴空萬裏的時候,錦雲川在漫天霞彩的掩映下,波光瀲灩,異常奪目。乘烏篷船向川裏遊覽,只撐壹篙便搖進了水中倒映的天空,好似身處天上壹半。
畢沅(1730——1797年),字纕蘅,號秋帆,因從沈德替學於靈巖山,自號靈巖山人。清經史學家,文學家。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進士,廷試第壹,狀元及第,援翰林院編修。乾隆五十年累官至河南巡撫,第二年擢湖廣總督。嘉慶元年(1796年)賞輕車都尉世襲。病逝後,贈太子太保,賜祭葬。其墓在吳縣木瀆,1970年發掘時,出土大量珍貴文物。
畢沅博學多才,潛心研攻經史,“雖官至極品,鉛槧未曾去手。”。敬重文士,尤好扶植後進,“壹時名儒,多招至幕府”,著名學者章學誠、孫星衍、洪亮吉、汪中、段玉裁等皆曾受知其門下。
畢沅精通經史,旁及語文學、金石學、地理學,並善詩文,壹生著作頗豐。他在其幕賓的襄助下,搜求善本古籍,校勘輯佚,編纂了許多有價值的著作,尤其在經學與史學方面作出了很大貢獻。經學方面著有《傳經表》、《通經表》等,並撰《墨子集註》,直接指明誹墨始於孟子,提出《墨子》作為壹種古代典籍,“不可忽也”。在史學方面,他最大的成績是撰修了《續資治通鑒》二百二十卷。司馬光寫《資治通鑒》,擱筆於五代十國,續書者代不乏人,而《續資治通鑒》取材宏博,考證謹嚴,編排合理,總引資料達三百余種,糾正了以往宋史專著詳北宋略南宋的偏頗,還增加了少數民族的資料。梁啟超對該書評價極高,以為有畢《鑒》則各家續《鑒》皆可廢也。
畢沅另壹功不可沒的貢獻是在其撫陜期間,蹭勘了各州府、縣治,調查了關中的名勝古跡狀況,作了詳細記錄,計三十卷,六十余萬字,並繪有地圖,留下了《關中勝跡圖誌》等珍貴的第壹手資料。同時,在他主持下,整修了西安碑林、華嶽廟,翻修了史馬遷祠,修繕了蘇東坡祠,重建了西安灞橋等。他留下的著作還有其主編的《經訓堂叢書》,所撰的有《靈巖山人詩集》、《靈巖山人文集》、《中州金石誌》、《河間書畫錄》、《晉書地理誌校註》、《山海經新校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