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王冕者,諸暨人(1),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2),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默記,暮歸忘其牛。
或牽牛來責蹊田(3),父怒撻之,已而復如初。母曰:“兒癡如此,曷不聽其所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4),瑯瑯達旦。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見(5)。
安陽韓性聞而異之(6),錄為弟子,學遂為通儒。性卒,門人事冕如事性。
時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養(7)。久之,思母還故裏,冕買白牛,駕母車,自被古冠服隨車後。
鄉裏小兒競庶道訕笑,冕亦笑。著作郎李孝光欲薦之為府史(8),冕罵曰:“吾有田可耕,有書可讀,肯朝夕抱案立高庭下(9),備奴使哉?”每居小樓上,客至,僮入報,命之登,乃登。
部使者行郡,坐馬上求見,拒之去。去不百武(10),冕倚樓長嘨,使者聞之慚。
冕屢應進士舉,不中。嘆曰:“此童子羞為者,吾可溺是哉?”竟棄去。
買舟下東吳,渡大江,入淮、楚,歷覽名山川。或遇奇才俠客,談古豪傑事,即呼酒***飲,慷慨悲吟,人斥為狂奴。
北遊燕都(11),館秘書卿泰不花家(12)。泰不花薦以館職(13),冕曰:“公誠愚人哉!不滿十年,此中狐兔遊矣,何以祿仕為?”即日將南轅(14),會其友武林盧生死灤陽(15),唯兩 *** 、壹童留燕,倀倀無所依。
冕知之,不遠千裏走灤陽,取生遺骨,且挈二女還生家。冕既歸越,復大言天下將亂。
時海內無事,或斥冕為妄。冕曰:“妄人非我,誰當為妄哉?”乃攜妻孥隱於九裏山。
種豆三畝,粟倍之。樹梅花千,桃杏居其半。
芋壹區,薤、韭各百本(16)。引水為池,種魚千余頭。
結茅廬三間。自題為梅花屋,嘗仿《周禮》著書壹卷,坐臥自隨,秘不使人觀。
更深入寂輒挑燈朗諷,既而撫卷曰:“吾未即死,持此以遇明主,伊、呂事業不難致也(17)。當風日佳時,操觚賦詩(18),千百不休,皆鵬騫海怒(19),讀者毛發為聳。
人至不為賓主禮,清談竟日不倦。食至輒食,都不必辭謝。
善畫梅,不減楊補之(20)。求者肩背相望,以繒幅短長為得米之差(21)。
人譏之。冕曰:”吾藉是以養口體,豈好為人家作畫師哉?“未幾,汝潁兵起(22),壹壹如冕言。
皇帝取婺州(23),將攻越,物色得冕,置幕府,授以咨議參軍,壹夕以病死。冕狀貌魁偉,美須髯,磊落有大誌,不得少試以死,君子惜之。
史官曰(24):予受學城南時,見孟寀言越有狂生,當天大雪,赤足上潛嶽峰,四顧大呼曰:“遍天地間皆白玉合成,使人心膽澄澈,便欲仙去。”及入城,戴大帽如簁(25),穿曳地袍,翩翩行,兩袂軒翥(26),嘩笑溢市中。
予甚疑其人,訪識者問之,即冕也。冕真怪民哉!馬不覂駕(27),不足以見其奇才,冕亦類是夫![1]? 作品註釋 (1)諸暨:今浙江諸暨市。
(2)隴:同“壟“,田壟。(3)蹊:踩踏。
(4)策:書冊。長明燈:佛前晝夜長明的燈。
(5)恬:安然。(6)安陽韓性:字明善,紹興(今屬浙江)人,其先居安陽(今屬河南)。
元代學者。曾被舉為教官,不赴。
卒後謚莊節先生。著有《禮記說》等書。
(7)越城:指今紹興市。(8)李孝光:字季和,浙江樂清人。
至正年間(1341—1370)任秘書監著作郎。府史:府衙小吏。
(9)案:指文書檔案。(10)武:半步叫武。
(11)燕都:即元代京城大都,今北京市。(12)泰不華:字兼善,世居白野山。
1341年(至正元年)為紹興路總管。召入史館,參與編修遼、宋、金三朝史書,書成以後,授秘書卿。
升禮部尚書,兼會同館事。方國珍起兵,被殺。
秘書卿為秘書監長官。(13)館職:這裏指在史館供職。
(14)南轅:車轅向南,即南歸。(15)武林:杭州的別稱。
灤陽:今河北遷安西北。(16)薤(xiè):百合科植物,鱗莖可作蔬菜。
(17)伊、呂:伊尹、呂尚。伊尹為商湯賢相;呂尚,扶助武王來殷建立周朝。
(18)操觚:執簡,這裏謂拿起紙來。觚。
古人書寫時所用的木簡。(19)鵬騫海怒:喻極有氣勢。
鵬騫,大鵬高飛。(20)楊補之:指宋代畫家楊無咎,字補之,善畫梅。
(21)繒(zēng):絲織物。(22)汝潁兵起:指元末紅巾軍起義。
(23)皇帝:指明太祖朱元璋。婺州:治所在今浙江金華。
(24)史官:作者自謂。(25)簁(shī):篩。
(26)袂(mèi):衣袖。軒翥(zhù):飛舉的樣子。
(27)覂(fěng)駕:翻覆車駕。猶言不受駕馭。
[1]? 作品譯文 王冕,諸暨人,七八歲時,其父要他在隴上放牛,他卻偷偷地溜進學舍聽學生們念書,聽了就默默記住,有時晚上回來竟忘了牽牛。有時會有人把牛牽回來,責備說踩了他的田,他的父親生氣了,狠狠地用鞭子和棍子打他,完了還是不改。
他母親說:“兒子癡迷這樣,妳為什麽不放任他呢?”王冕於是離開家,到寺廟旁居住,晚上就出來,在佛像的大腿上坐著,就著長明燈讀書,壹直讀到天亮。佛像大多數是土造的,猙獰可怖,王冕雖然是小孩子,但他坦然得似什麽都不知道,壹點也不怕。
安陽的韓性聽說了,覺得他很奇異,便把他收作弟子,學習儒學,後來成為通曉儒學的人。韓性死後,他的門人對待王冕就像對待韓性壹樣尊重。
當時王冕的父親已經去世,他就把母親接到越城去奉養。後來因為母親想念故鄉而回故鄉,他買了頭白牛,拖。
2. 息庵翁傳 文言文翻譯息庵翁,名叫誌求,字文健,息庵是他的別號。他的先人是江西清江縣人,後來到了明朝洪武年間到了蘇州,就在蘇州安家了。息庵翁的祖父貽令先生因為擅長書法而在吳中很有名。息庵翁還是個小孩子的時候,在他祖父身邊磨墨,伺候祖父寫字,仿著祖父的字體寫字,字寫得很有精神且遒勁。他祖父非常驚訝,就教授他寫字的方法。息庵翁為人清廉、正直,不符合禮法規定的不說、不做,親朋好友都特別尊敬他。
息庵翁特別喜歡看書,壹旦知道別人有好的古籍善本,就馬上去借閱。他把自己的小屋裝飾好後獨自居住,在桌上點壹爐香,放壹瓶水,早晚抄錄借來的書籍。然而息庵翁心中有雄心壯誌,為自己不能及時有所作為而感到羞恥,聽到秋風就不禁為這蕭瑟所感染,馬上扔掉筆站起身來,在屋子裏來回走動。等心情平復後卻又繼續抄書,最後也只是在家中郁郁不得誌,他在雍正四年去世,被安葬在黃山。息庵翁由壹個兒子、三個女兒,他的子孫都很貧困,他的墳因此得不到修繕兒破敗,墳周圍種的樹也很少,後人也很少去拜祭,但是息庵翁壹生所抄錄的書籍卻都完好保存。
3. 文言文省略句 王冕傳①七八歲時,父命牧牛壟上。
(王冕)七八歲時,(其)父命(其)牧牛(於)壟上。
翻譯:(王冕)七八歲的時候,(他的)父親要求(他)(在)田壟上去放牛。
②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默記。
(王冕)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默記。
翻譯:(王冕)偷偷進入學堂聽各位學生誦讀課文,聽完之後就默默記背下來。
③暮歸,忘其牛。
(王冕)暮歸,忘其牛。
翻譯:(王冕)晚上回家,忘了帶回自己的牛。
④已而復如初。
已而(王冕)復如初。
翻譯:停止之後(王冕)又和從前壹樣了。
⑤夜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讀書聲)瑯瑯達旦。
(王冕)夜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瑯瑯達旦。
翻譯:(王冕)晚上跑出去,坐在佛像的膝上,拿著書就著長明燈閱讀,(讀書聲)瑯瑯,壹直到早晨。
純原創純手打,有用請采納!有問題請追問!
4. 吳擇仁傳文言文翻譯謝無逸閑居
原文
謝無逸閑居,多從衲子遊,不喜對書生。壹日,有壹貢士來謁,坐定,曰:“每欲問無逸壹事,輒忘之。嘗聞人言歐陽修者,果何如人?”無逸熟視久之,曰:“舊亦壹書生,後參大政。”又問:“能文章否?”無逸曰:“也得。”無逸之子宗野方七歲,立於旁,聞之匿笑而去。此等舉子,如何喚作書生?唯不喜書生,故來謁者,但有此等舉子。
註釋
1、本文最早見於宋惠洪《冷齋夜話》,原題為《歐陽修何如人》,明小說家馮夢龍《古今笑史·無術部第六》收入,改題為《問歐陽修》。
2、謝無逸:即謝逸(1068-1113),字無逸,自號溪堂。宋代臨川城南(今屬江西省撫州市)人。進士及第。北宋文學家,江西詩派二十五法嗣之壹。與其從弟謝邁並稱“臨川二謝”。與饒節、汪革、謝邁並稱為“江西詩派臨川四才子”。 曾寫過300首詠蝶詩,人稱“謝蝴蝶”。
3、閑居:亦作“間居”。謂避人獨居。《禮記·孔子閑居》:“孔子間居,子夏侍。”陸德明釋文:“退燕避人曰間居。”《荀子·解蔽》:“是以辟耳目之欲,而遠蚊蝱之聲,閑居靜思則通。”晉陶潛《辛醜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塗口》詩:“閑居三十載,遂與塵事冥。”
4、衲子:僧人。宋黃庭堅《送密老住五峰》詩:“水邊林下逢衲子,南北東西古道場。”明湯顯祖《南柯記·禪請》:“不去罷。我看衲子們談經說誦的,不在話下。”清沈復《浮生六記·浪遊記快》:“衲子請觀萬年缸,缸在香積廚,形甚巨,以竹引泉灌其內,聽其滿溢,年久結苔厚尺許。”
5、遊:交遊;交往。“從某人遊”即“與某人交往”之意。
6、貢士:清制,會試中式者為貢士。《清史稿·選舉誌三》:“次年試舉人於京師,曰會試,中式者為貢士。”《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六回:“此刻要他寫壹張借據,那可就比新貢士殿試寫壹本策還難點了。”嚴復《救亡決論》:“至於成貢士,入詞林,則其號愈榮,而自視也亦愈大。”
7、謁:拜訪;拜見。
8、每:常常。
9、輒:總是。
10、何如:如何;怎麽樣。
11、熟視:註目細看。《史記·齊悼惠王世家》:“(魏勃)因退立,股戰而栗,恐不能言者,終無他語。灌將軍熟視笑曰:‘人謂魏勃勇,妄庸人耳。’”《新唐書·文藝傳上·胡楚賓》:“性重慎,未嘗語禁中事,人及其醉問之,亦熟視不答。”魯迅《朝花夕拾·範愛農》:“我在故鄉做教員,大概是春末時候罷,忽然在熟人的客座上看見了壹個人,互相熟視了不過兩三秒鐘,我們便同時說。”
12、久之:很久。
13、匿笑:竊笑,暗笑。暗中偷笑;掩口暗笑。唐韋瓘《周秦行紀》:“太後又謂潘妃曰:‘子亦不來,何也?’潘妃匿笑不禁,不成對。”宋惠洪《冷齋夜話·歐陽修何如人》:“又問(歐陽修)能文章否?無逸 曰:‘也得。’無逸之子宗野方七歲,立於旁,聞之,匿笑而去。”清平步青《霞外攟屑·縹錦廛文築下·點化故事》:“帥不覺失笑,眾亦匿笑而退。”茅盾《子夜》九:“忽然那壹道和鄰室相通的板壁有人答答地敲著,又有女人吃吃匿笑的聲音。”
14、此等:這壹等;這壹類。
15、舉子:科舉考試的應試人。《舊唐書·高適傳》:“時右相李林甫擅權,薄於文雅,唯以舉子待之。”明陳汝元《金蓮記·郊遇》:“舉子進科場,全無字半行,燭已相將盡,問君忙不忙?”清沈復《浮生六記·閑情記趣》:“先拈鬮,得第壹者為主考,關防別座;第二者為謄錄,亦就座;余為舉子。”
16、但:只;僅。
譯文
謝無逸避人獨居時,經常跟僧人交往,不喜歡面對讀書人。壹天,有壹位(會試中選的)貢士(讀書人參加會試,中選的參加殿試,最終排定名次,已中選的稱為貢士,殿試後分為三等發榜,壹甲取三名,第壹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均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幹名,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幹名,賜同進士出身)來拜訪,(賓主)坐定後,說:“(我)老想問您壹件事,總是忘記。(我)曾聽人說起歐陽修這個人,這個人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呢?”謝無逸盯著那人看了好久,說:“以前也是壹位書生,後來參與朝中大事了。”(那人)又問:“(這個人)能寫文章嗎?”謝無逸說:“也能寫。”謝無逸的兒子謝宗野才7歲,(這時)立於壹旁,聽了這話掩著嘴偷笑著跑開了。這樣的考生,怎麽能叫作讀書人呢?(或許正是)因為(我)不喜歡讀書人,所以來拜訪我的,只有這樣的考生吧。
5. 文言文翻譯原文:
《後漢書·班超傳》:
為人有大誌,不修細節。然內孝謹,居家常執勤苦,不恥勞辱。有口辯,而涉獵書傳。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詣校書郎,超與母隨至洛陽。家貧,常為官傭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無它誌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壯士誌哉!”
譯文:
班超為人有遠大的誌向,不計較壹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順勤謹,過日子常常辛苦操勞,不以勞動為恥辱。他能言善辯,粗覽了許多歷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書郎,班超和母親也隨同班罟到了洛陽。因為家庭貧窮,班超常為官府抄書掙錢來養家。他長期抄寫,勞苦不堪,有壹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兒,扔了筆感嘆道:“大丈夫如果沒有更好的誌向謀略,也應像昭帝時期的傅介子、武帝時期的張騫那樣,在異地他鄉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麽能長期地在筆、硯之間忙忙碌碌呢?”旁邊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說:“小子怎麽能了解壯士的誌向呢!”
6. 王冕傳文言文及解釋原文王冕者,諸暨人。
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默記。暮歸,忘其牛,父怒撻之。
已而復如初。母曰:“兒癡如此,曷不聽其所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瑯瑯達旦。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知。
王冕是諸暨縣人。七八歲時,父親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進學堂,去聽學生念書。
聽完以後,總是默默地記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記了。
王冕的父親大怒,打了王冕壹頓。過後,他仍是這樣。
他的母親說:“這孩子想讀書這樣入迷,何不由著他呢?”王冕從此以後就地離開家,寄住在寺廟裏。壹到夜裏,他就暗暗地走出來,坐在佛像的膝蓋上,手裏拿著書就著佛像前長明燈的燈光誦讀,書聲瑯瑯壹直讀到天亮。
佛像多是泥塑的,壹個個面目猙獰兇惡,令人害怕。王冕雖是小孩,卻神色安然,好像沒有看見似的。
7. 復庵記文言文翻譯前朝太監範養民,在崇禎十七年夏天,從京都徙步到華山當道士。幾年之後,才得以在西峰的左邊蓋了壹所房子,取名叫“復庵”。華山下面的社會賢士大夫,大多和他有交往;華山周圍的人都信任他,尊敬他。可是範先生本來並非道士之流的人。(他)自幼讀書,愛好《楚辭》;諸子百家的學說以及經書史書涉獵得也很多。在宮中擔任太子的伴讀。當李自成扶持太子和另外兩個王子離開北京,範先生料到他壹定要向西逃,於是拋棄自己的家跑到關中,打算盡自己的職責。但是太子下落不明,範先生就當了道士。
舊中涓範君養民,以崇禎十七年夏,自京師徒步入華山為黃冠。數年,始克結廬於西峰之左,名曰復庵。華下之賢士大夫多與之遊;環山之人皆信而禮之。而範君固非方土者流也。幼而讀書,好《楚辭》;諸子及經史多所涉獵。為東宮伴讀。方李自成之挾東宮二王以出也。範君知其必且西奔,於是棄其家走了關中,將盡厥職焉。乃東宮不知所之,而範君為黃冠矣。
華山懸崖頂上,有松樹可以遮蔭,有地可以種菜,有山泉可以取水,不向官府納稅,不列入寺廟的財產登記簿上。華山下面的居民有人資助他材料,因此建造了這個住所來居住。(這所住宅)有房三間,面朝東,可以看見太陽升起。
太華之山,懸崖之顛,有松可蔭,有地可蔬,有泉可汲,不稅於官,不隸於宮觀之籍。華下之人或助之材,以創是庵而居之。有屋三楹,東向以迎日出。
我曾經在復庵住過壹夜。開門遠望,(只見)黃河的東邊,蒼青的雷首山拔地而起,(那就是)伯夷、叔齊采薇充饑而餓死的地方,(那些山巒)好象拱手站在那兒,(伯夷、叔齊的事)本來就是範先生所仰慕並仿郊的行為。從這兒向東,是汾河的壹個曲折處,綿山在雲煙中若隱若現,好象看見當年介子推追隨晉公子出逃,公子歸國之後,介子推卻隱居在這裏。這又是範先生有此心而不得實現的。從這兒再向東,太行山和碣石山之間,是明故都北京和明皇陵所在的地方,離那兒非常遙遠,盡力遠望也望不見了,(只有)彼此垂淚!我寫了這篇記,留在山中。以後登此山的先生們,不要忘記範先生的誌向啊!
余嘗壹宿其庵。開戶而望,大河之東,雷首之山蒼然突兀,伯夷叔齊之所采薇而餓者,若揖讓乎其間,固範君之所慕而為之者也。自是而東,則汾之壹曲,綿上之山出沒於雲煙之表,如將見之,介子推之從晉公子,既反國而隱焉,又範君之所有誌而不遂者也。又自是而東,太行、碣石之間,宮闕山陵之所在,去之茫茫,而極望之不可見矣,相與泫然!作此記,留之山中。後之君子登斯山者,無忘範君之誌也。
8. 高士汪沨傳文言文翻譯原文(節選):
汪沨,字魏美,錢塘人。明朝遺民。少孤貧,力學,與人落落寡諧,人號曰汪冷。舉崇禎己卯鄉試,與同縣陸培齊名。
甲申後,培自經死,沨為文祭之,壹慟幾絕,遂棄科舉。姻黨欲強之試禮部,出千金視其妻,俾勸駕,妻曰:“吾夫子不可勸,吾亦不屑此金也。”嘗獨身提藥裹往來山谷間,宿食無定處。沨故城居,母老,欲時時見沨,其兄澄、弟沄亦棄諸生服,奉母徙城外。沨時來定省,然沨能自來,家人欲往跡之,不可得。
嗣因兵亂,奉母入天臺。海上師起,群盜滿山谷,復返錢塘。當是時,湖上有三孝廉,皆高士,沨其壹也,當事皆重之。監司盧高尤下士,壹日,遇沨於僧舍,問:“汪孝廉何在?”沨應曰:“適在此,今已去矣。”高悵然,不知應者即沨也。高嘗艤舟載酒西湖上,約三高士以世外禮相見,惟沨不至。已,知其在孤山,以船就之,排墻遁去。沨不入城市,有司或以俸金為壽,不得卻,坎而埋之。裏貴人請墓銘,饋百金,拒弗納。徙居孤山,匡床布被外,殘書數卷,鍵戶出,或返或不返,莫可蹤跡。遇好友,飲酒壹鬥不醉。
魏禧自江西來訪,謝弗見。禧留書曰:“吾寧都魏禧也,欲與子握手壹痛哭耳!”沨省書大驚,壹見若平生歡。臨別,執手涕下。沨嘗從愚庵和尚究出世法,禧曰:“君事愚庵謹,豈有意為其弟子耶?”沨曰:“吾甚敬愚庵,然今之誌士,多為釋氏牽去,此吾所以不屑也。”
康熙四年秋,終於寶石山僧舍,年四十有八。
譯文:
汪沨,字魏美,是錢塘人。明朝遺民。少年時失去父親,家裏貧困,學習努力,性情孤傲,很難跟人合得來,人們稱他為汪冷。考中崇禎己卯年鄉試舉人,跟同縣陸培齊名。
甲申事件(李自成攻陷北京)後,陸培自縊而死,汪沨寫文章祭奠他,竟痛哭到幾乎氣絕,於是放棄科舉考試。他的親族想強求他參加禮部的考試,拿出千兩銀子看望他的妻子,讓她促請汪沨起行,汪沨妻子說:“我的丈夫不能被勸服,我也看不起這些銀子。”(汪沨)曾經獨自壹人提著藥包在山谷中來往,吃住沒有固定的地方。汪沨原來在城裏居住,母親年老,想經常見到汪沨,他的哥哥汪澄、弟弟汪沄也放棄了生員的身份,搬到城外侍侯母親。汪沨時常來向母親問安,可是汪沨能自己來,家裏的人想要找到他的蹤跡,卻不能找到。
隨後因為戰亂,把母親轉入天臺山侍侯。海上戰事又起,山裏到處是盜賊,又返回錢塘。在這時,湖上有三個孝廉,都是高潔之士,汪沨就是其中之壹,當權的人都很敬重他們。監司盧高尤其禮賢下士,有壹天,盧高在僧舍裏遇到汪沨,問:“汪孝廉在哪裏?”汪沨回答說:“剛才在這裏,現在已經離開了。”盧高很失望,不知道回答的人就是汪沨啊。盧高曾經在湖上劃船裝著酒,邀約三個高士用世外的禮節相見,只有汪沨沒到。不久,知道他在孤山,乘船去拜訪他,汪沨倉皇逃走了。汪沨不進入城市,有的官員用自己的俸金給他祝壽,他不能推卻,挖坑埋掉它。家鄉的顯貴的人請他寫墓誌銘,送給他百兩銀子,他拒絕不接受。遷徙到孤山居住,除了筐床和布被之外,只有幾卷殘破的書籍,鎖上門出去,有時返回有時不回,沒有人知道他的蹤跡。遇到好友,喝壹鬥酒也不醉。
魏禧從江西來拜訪他,推辭不見。魏禧留下信說:“我是寧都的魏禧,想和先生握手痛哭壹場啊!”汪沨察看書信後非常吃驚,初次見面就好像壹生的老朋友。臨分別時,相互拉著手流淚。汪沨曾經跟從愚庵和尚探究出世的方法,魏禧說:“您待愚庵這麽恭敬,難道有做他弟子的想法嗎?”汪沨說:“我很敬重愚庵,可是現在的有誌之士,大多被佛教拉攏過去,這是我感到不值得(加入佛教)的原因。”
康熙四年秋天,汪沨終老在寶石山僧舍,終年四十八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