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求09廣州中考滿分作文和09各地高考滿分作文各3篇~

求09廣州中考滿分作文和09各地高考滿分作文各3篇~

《這也是壹種問題》

福建考生

有瑕疵的才是真實的。——題記

曾幾何時,我們見過這樣壹則廣告:畫上有綠油油的草地,草地上壹頭奶牛正悠閑地吃著草,旁白說著“提取優質原乳……”畫面轉到厚重的灰白世界,在運作中的流水生產線上,壹罐罐鐵盒生產了出來,旁白說著“無菌生產車間,全自動化管理,上千道檢測程序……”畫面轉向壹個個似乎很先進的設備,最後畫面轉為壹個個母親幸福的笑臉,旁白說“××牌嬰幼兒奶粉,國家免檢產品,媽媽們最好的選擇!”廣告到此為止。

所有的節目都會把最重要的東西放到最後,因此“國家免檢”就被放在廣告的最後。

誠然,要獲得這壹稱號實屬不易,只有十分優秀的產品才能獲得國家信任,允以免檢。所以免檢產品都是沒有問題的。

然而,沒有問題,這也是壹種問題。

有人說過壹句話:幹壹行,毀壹行。當獲得了國家的信任後,為了利益,他們拋棄了良知。

好壹個“國家免檢”!好壹個媽媽們最好的選擇!當數以百萬計的媽媽們興高采烈地買下這些奶粉時,陰霾便籠罩在她們的頭頂,若幹年後,越來越多幼兒腎結石的病例發生,心力交瘁的母親們終於發現頭頂上的陰霾了,上面駭然寫著兩個字:“三鹿。”

當專業人士指出三聚氰氨絕不可能通過檢驗的時候,母親們憤怒了:“什麽1000道檢驗程序?什麽國家免檢?”她們的怒吼也無法使他們的子女恢復健康。名叫三鹿的奶白色的陰霾連成壹片,籠罩著整個中國。

“我們究竟該吃什麽?國家免檢產品?名牌?哼……”壹個母親冷笑著說道,壹滴眼淚滑落。

沒有問題也是壹種問題,在這場奶粉風波中,小品牌和國外品牌基本沒有被波及,正是因為他們不“免檢”。

在獲得了免檢稱號後,得到的是無上的榮譽和群眾的信任,同時也得到了犯罪的便利和事成後更為豐富的利潤。我們已經無力質問“這些老總們難道沒有自己的孩子嗎?”但在這場風波過後,我們實在應該思考壹下。

所謂樂極生悲,爬得越高摔得越慘,沒有問題所造成的問題,比曾經存在過的任何壹個問題都來得嚴重。我們希望聽到的是“我們還存在不足,我們會改進”,而不是“我們沒有問題,請放心”。俗語說“不幹不凈,吃了沒病”,這個道理大家都懂,但這個道理我們寧願不懂。虛偽的完美令我們膽寒,有瑕疵的東西我們反而能接受。

近日,國家取消了食品類免檢制度。我仿佛聽見壹聲嘆息,哀怨而悠長,令人動容……

風景這邊獨好

天津考生

我覺得,90後與80後、70後沒什麽兩樣,都要經過從小大到大、從青澀到成熟的成長過程。這壹過程中的每壹段都是難得的記憶,也是壹路美麗的風景。

人生的旅程很長,只能靠腳下的鞋子壹步步地走,不能跳過哪裏而直接到達下壹站。作為90後的“老大”,在將要開始人生的另壹站的時候,總愛留戀,留戀少年時的美好時光;有時也愛向往,向往成年後的獨立自由。或許,我們應該時而環顧四周,看看從幼稚到成熟的過程中到底是怎樣的風景。

課堂上的90後,吸氧式地接受素質培養而完善自我;生活中的90後,用“舶來”與時尚裝點自己的高傲。這聽上去或許令人難過,但卻是少年真實的想法,叛逆而怪異。我們也時常吟上壹句“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來抒發內心的郁悶與不滿,或者把壹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劃在桌上來激勵自己要始終抱有積極和熱情的學習態度和生活態度。90後的我們總以為有這麽壹片天地,能讓我們沈迷其中而樂不思蜀,也執著地認為那種快樂在其他年齡的人永遠無法領會。

生活的碎片裝點著沿途的風景,90後的我們快樂於當下的學習,從第壹次走進陶淵明起,從第壹次掌握簡單的微積分開始,我們常常為又掌握了壹點曾經自以為神秘的東西感到驕傲。我們面對為我們“傳道授業解惑”的人,偶爾會心生惡魔而暗地詛咒,但也終究明白是他們才能使我們在今天變強,因為90後不是油鹽不浸的石頭。我們時常懶惰,會找出各種借口當家裏的“皇帝”,但也不願依偎在父母的臂灣下沒有盡頭,因為90後不想被人視為長不大的壹代。我們有夢想,我們也愛沖動,我們總想跑,卻常常在平坦的道路上跌倒。我們總覺得,前面的路很寬,樹很高,花很艷,風景很美麗;但更經常的是,我們忽略了前方的壹草壹木實際上都是曾經在成長過程中種下的種子,在另壹個地方發了芽。

高考過後,我們這些90後的老大就要邁出那段沒有被定義的日子,而可能漸漸被社會格式化,那時會偶然發現這段從幼稚走向成熟的過程是多麽的重要。如果妳正值成長的年齡,請停下腳步,時而看看路旁的花草。因為在人生的路上,成長的季節,風景這邊獨好。

知之·行之·思之

廣東考生

古語雲:“易有三訓,壹訓簡易,二訓變易,三訓不易”,“易與天地準”,之於常識,不也是如此嗎?我們生活在常識中,“春暖花開”、“秋高氣爽”,我們不假思索地運用它們,是為簡易;同壹事物不同時刻有不同的表現,變化無窮,是為變易;常識由生活而來,經久適用,是為不易。故莊子雲:“道在便溺”。因常識,於生活,我們泰然。

老子雲:“大象若希”。正是由於常識之於我們太過習慣了,時常,我們會無所察覺,如同時空之於我們過於靜止與絕對,在愛氏之前,我們被蒙騙了千萬年。於是我們在恍然後明白,常識雖常,但亦要知之、行之、思之。

所謂的對常識的知之,並非僅僅為熱則卻衣寒則添衣的自然反射,而是對自然存在的用心觀察。沒有這用心,何來常識?沒有常識,何以行之?不得而行之,必遭禍患。譬如之於人,了解交通擁擠之時間,於約會便不會誤時;又譬如拿破侖不知俄國之地廣與冬天之寒冷,便因俄國堅壁清野而為滑鐵盧之役埋下伏筆。

所以對於常識,要知之。

所謂的對常識的行之,不僅是於知之之後的體證,還是生活的必需,之所以要知且行,系因為知易而行難。行難,故特以行之。常識的知之,是困則眠、疲則休息,是諸葛順勢三分天下,是劉邦知楚強漢弱而強赴鴻門。對常識的行之,是順應自然、順時而動,故可避害趨利,所以才有壹覺醒來的精神,才有漢朝天下。

所以對於常識,要行之。

至於對於常識的思之,那便是在知行合壹後更高的要求。正因為常識之常,所以無形中被我們忽略、習慣,然世間萬物莫不在變易中永恒,拘泥而行自己不適合,若死守既得,便永無進步可言。故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詔》曰:“作新民”;曾子曰:“君子無所不用其極”;因為對常識的思之,愛氏提出了相對論,玻爾提出了量子力學;之於歷史的,不正是由於對意識形態的思之與變革,再知而行之,才有三十年改革開放而至於今日之中華崛起?

“易與天地準”,也正是憑借常識,憑借與常識同行,我們維系了壹個曠古的文明,然而無論是生活還是發展,不知常識無語進步,不行常識無以趨利避患,不思常識卻也無以百尺竿頭更進壹步。

於是,不妨化用子思的“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而說,對於常識,我們要知之、行之、思之,由是,則有泰然的生活與不斷的前進。

點評

點評人:胡家俊 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編輯

高考評卷在內容方面以“切題”為第壹考察點,本文圍繞“常識”這壹主題詞作文,對“常識”的內涵有較深刻的理解。作者從“易有三訓”開始,導引出“常識”的三種境界。然後從如何應用“常識”的三種境界,分別論述對於“常識”,要知之,要行之,要思之,層層深入。相對於眾多考生對於“常識”的平面理解,該考生的理解深刻程度是要高人壹籌的。

在表達方面,本文論證技巧運用嫻熟,把豐富的材料信手拈來,運用到文章中去,論據的使用精而恰當。全文結構嚴謹,環環相扣,互相照應,渾然壹體。文章語言流暢,且略帶古典氣息。說這是壹篇有壹定文化含量的高考作文,實為不過。

當然,本文也有些不足之處,比如在運用古語時,記得不夠準確。例如:“老子曰:‘大象若希’”應為“老子曰:‘大音希聲,大象希形。”還有“故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詔》曰:“作新民”;曾子曰:“君子無所不用其極”原文來自《大學》,應為:“ 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詔》曰:‘作新民。’詩曰:‘周雖舊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考生在這麽短的時間裏,大致記得古籍的意思,盡管引用還不夠準確,但瑕不掩瑜,作者的閱讀視野、文化底蘊還是值得肯定,值得學習的。

別拿常識不當幹糧

廣東考生

如果妳隨便找壹個中學生,問他什麽是對數,什麽是洛侖茲定律,什麽是原子核式結構,他壹定可以把這些東西給妳講得頭頭是道,讓妳驚嘆當今青少年個個都是科學家的料。但是,妳找個尖子生,問他在野外被蛇咬了怎麽辦,他也許會搔搔腦袋瓜,苦想各類化學反應式,然後淡茫地對妳說聲“不知道”。那麽,“青菜多少錢壹斤?”“不知道!”“被子怎麽疊”“不知道!”“為什麽啥都不知道?”“也不知道!”

這就是中國教育的壹個現狀:對科學知識抓得狠,也把各類奧賽搞得紅紅火火,但卻似乎對常識的教育力度不夠。學校的課程包羅萬象,可以獨缺“常識”。學生們便因此被擱在高高在上的“象牙之塔”,只搞著高端學問。當今中國要強國,靠的是飛機、大炮、火箭這些高科技,似乎就應該給學生“餵飽”科技知識。“常識那些小事兒,何足掛齒,成大事者不拘小節嘛。”每當看到這些言論,我真想拍案而起,高呼壹句:“此言謬矣,別拿常識不當幹糧!”

常識是壹門指導我們生活得更好的藝術。衣、食、住、行等日常行為,無壹不需要常識的引導。我們現在洗衣煮飯等家務活可以由父母包辦,各種事宜可以由父母操勞,儼然壹個個不問政事的小皇帝。但父母不能照料我們壹輩子,長大後還是要靠自理。倘若不懂常識,將來豈不是要處處碰壁?難道還事事都找個電話問父母?而連自己都照料不好,生活壹塌糊塗,又怎有心思搞學問?

常識也是科技的基礎。科學並不是“空中樓閣”,而是廣生於人們對身邊事物的實踐與探索。牛頓從蘋果落地的常識中總結出萬有引力定律;魯班從葉子會割傷手的常識中發明出鋸子。離開常識而空談高科技,就像蓋樓房不起地基,是靠不住的。

由此觀之,在素質教育制度中,增加常識的普及,是很有意義的。應做到常識與科技知識兩手抓。但同時,我們還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獨立思考能力,使他們能在平凡的常識中總結出科學規律,又或者讓他們大膽質疑常識,不要囿於常識。當年偉大的物理學家伽利略,正是在對常識的質疑中提出了新的思想。歷史也證明了他的這壹大膽質疑是正確的。

常識是人們生存的基礎,是科技發展的基礎,其對於人的意義堪比幹糧。別拿常識不當幹糧,用它來“填飽”學生的腦袋,用它來支起科學大廈的腰腹吧!

點評

點評人:鄧玉環 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題目化用俗語,巧用比喻,生動形象,吸引人。把“常識”比作“幹糧”——基本的生存物質,強調了“常識”的基本要義,題目與正文內容相得益彰。

全文圍繞“常識”作文,切合題意,中心突出,強調了普及生活常識的必要性。文章內容充實,開頭針對教育界重“高端學問”的傳授,忽略普及生活常識的現象,呼籲社會不要輕視常識。然後從常識對日常生活的引導,常識是科技的基礎,以及需要質疑常識三方面逐層論證,層層深入,文尾扣題,結構嚴謹。本文最突出的是語言表達具有形象性,生動自然,有個人見解,感情真摯。

但本文的書寫不夠工整,對常識的表述還不夠精確,個別語句有瑕疵。

我有壹雙隱形的翅膀

北京考生

曾經聽過那首《隱形的翅膀》,動聽的旋律,優美的歌詞。是的,我們每個人都有壹雙隱形的翅膀,正是有了它,我們才能充滿希望,飛向遠方。而對於我,那雙翅膀就是那看似厚重的書籍,正是有了它,我才能充滿夢想,飛向遠方。

清人漲潮在《幽夢影》中曾寫道:“卷中有山水。”不錯,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前人的話猶在耳畔。讀書是壹種感悟的過程。那壹本本書就仿佛壹雙隱形的翅膀,帶我飛躍歷史的長河,看雲卷雲舒,花開花落。於是我看見蘇東坡在明月下起舞,高歌“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我看見梭羅獨自坐在瓦爾登湖垂釣壹天星河,臉上是不盡的悠然;我看見千年的帝王將相,看見千年的興亡成敗。是的,書如翅膀,它帶我的心靈飛出狹小的窗口,讓我足不出戶便能領略大千世界,開闊眼界,豐富思想。

天意從來高難定,人生中不可能永遠壹帆風順,當我遭遇挫折痛苦時,正是書,那雙隱形的翅膀,帶我沖出重重阻礙,飛翔在湛藍的天空。譬如說當我因考試成績失落無助時,我會去讀《東坡樂府》,讓那“壹蓑煙雨任平生”的曠達樂觀沖走我的低迷情緒;又譬如說當我與朋友爭吵時,伯牙子期那高山流水的曲子就會在我心中奏響,提醒我友誼的珍貴;而當我迷茫無助失去目標時,霍金那撰寫《時間簡史》的堅定的身影就會浮現在我面前,讓我重新找回目標。是的,書如翅膀,它讓我擺脫泥沼的糾纏,找到人生目標,直沖向美麗的天空。

因為癡迷於書籍,也就癡迷於寫作,癡迷於信筆塗鴉。於是當壹名作家就成了小小的我的壹個大大的夢想。古人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不錯,倘若沒有豐富的文化積澱,又怎能寫出像樣的作品?於是,書就更加成為了我壹雙不可或缺的隱形翅膀,它承載了我的夢想,穿過障目的烏雲,帶我飛向夢想的彼岸。

耳畔似乎又想起了那熟悉的旋律:我有壹雙隱形的翅膀,帶我飛,給我希望。我有壹雙隱形的翅膀,帶我飛,飛向遠方。是的,書就是我那雙隱形的翅膀,它豐富了我的眼界,指引了我的人生方向,帶我飛向成功的彼岸。

書,我隱形的翅膀!

這也是壹種力量

福建考生

微笑,恰如淌過的溪流,柔和恬靜;微笑,恰似那懸掛的壹刀新月,皎潔光亮;微笑,又恰似那挺拔的蒼松,積蓄著萬般力量……

如果說,有壹種力量可以讓人堅忍不拔,那便是微笑的力量;如果說,有壹種力量可以讓人自信滿滿,那便是微笑的力量;如果說,有壹種力量可以讓人心頭壹暖,那便是微笑的力量!

那次天崩地裂,那次地動山搖,高樓大廈瞬間成為壹片瓦礫,多少生命在廢墟下呼喚求助。當解放軍戰士將壹個小男孩成功托起,放入單(擔)架時,他輕輕地壹笑,用滿是灰塵的左手向戰士們敬禮!這是壹個孩子的微笑,也是災區人民對未來充滿希望的壹笑。它傳達了太多:樂觀堅強地活著,感謝所有關心災區的朋友們,我很好!

也許小男孩不曾想到很多,他只知道,每天都是陽光的,而微笑,是給自己最好的犒賞。

我們喜歡微笑,喜歡嘴角的翹起,喜歡那彎起的弧度,更喜歡它所傳達的壹種力量。

奧運會的誌願者們,無論在何種場合,面對何種膚色、國籍的人,總是抱以微笑。這不僅展現了壹個大國的風采,更展現了中華民族的包容的姿態。它在向全世界傳遞著壹種力量,壹種海納百川,擁抱世界的力量!

而那2008張源自世界各地的笑臉,同樣傳達出微笑不可抗拒的力量。

不需要李白“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大笑;不需要“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充滿血腥的狂笑;也不需要“壹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紅顏壹笑……這些笑,或太狂放不羈,或太剛烈頑強,抑或充滿嫵媚。而我們需要的,不過淺淺的會心壹笑。

人們很容易記住溫總理那慈祥的笑容,那是自信滿滿的他發自肺腑的微笑。面對金融危機,從容不迫;面對外國記者的犀利問題,他依舊笑對。他正如壹代儒者,溫文爾雅地處世待人。他的微笑,不也是壹種力量麽?這是笑對人生的壹種力量!

微笑,正如同壹支支高擎的火炬,在全世界,在湛藍的天空下,壹直傳遞著……

當人們幫助了困境中的妳,妳的微笑是感激,是滿懷深情的力量;當別人不小心踩到妳,妳的微笑便是寬容大度的力量;當厄運侵襲了妳,而妳卻抱以微笑時,微笑便成了堅強勇敢的力量!

如果全世界都充滿愛,充滿微笑,將不再會有伊拉克戰爭、巴以沖突以及朝核問題。

我們,作為新世紀的主人,將肩負著歷史賦予我們的責任,那就是將微笑作為壹種力量,傳遞到世界的每個角落……

獨壹無二

上海考生

人常說隸書給人的感覺太張揚,而楷書給人的感覺太拘泥。而聰明的鄭板橋將隸書與行楷相結合,形成獨壹無二的“板橋體”。歪歪斜斜而又錯落有致,實屬妙哉!有人說,這種作品“不可無壹,不可有二”,實為有理,我頗有同感。不僅是書法界還是我們的社會,不是缺乏“鄭板橋”,就是“鄭板橋”仿品太多!我們需要的是真正的“板橋體”,需要創新,而不是泛濫的空殼。

幼時學習書法,前期都是以臨摹為主,剛開始練得很辛苦;直到後來,我才深究其意。原來,學習別人的字體與風格是難,特別是要將那種字體與自己思想情感甚至妳的筆法融於壹體,然而,真正的境界在於練就妳自己的風格,這就是難上加難。學習多年,我仍還未成氣候。因此甚是佩服鄭板橋這類的先驅。然而,現在書法界中許多自稱“書法家”的人,其實也與我的處境壹樣尷尬,只不過他們的“火候”比我更深罷了。其實也缺少了他們的“個性”。他們的“描摹”雖能形似,卻不神似,也驗證了“不可無壹,不可有二”的道理。又豈止書法需要“板橋體”,我們的社會也需要其註入。

在我們的作文界時常會鬧出兩個字“抄襲”。如今書籍泛濫,人人都是“作家”,人人都可有壹兩本“著作”。然而,卻有大部分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實為狼狽。他們把名家的珍品抄襲壹番,匯就壹本書,卻弄得個四不像。所以說,真正有價值的、意境高的妳也抄不像,不如開創自己的品牌,自力更生唄!

且說最近紅爆壹時的小沈陽,大家都被他的搞笑天賦所吸引。小沈陽卻實在是別出心裁,獨樹新枝,但是小沈陽可有壹,卻不可有二。有壹,可謂之新潮,有二,有三則不然,不僅大大削減了其新意,還大大降低了整個社會的審美情趣,這可就不討好了。因此,無論怎樣,我們的社會都需要“板橋體”,需要註入新的活力,更豐富的元素,就像字體壹樣。

“板橋體”不僅有助於社會的發展,也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既不可太張揚,也不可太拘泥,要將隸書與行楷相結合,才適度、中和。要根據自身條件,打出自我的天地,勇於創新,塑造獨壹無二的個性。

放眼未來,希望我們的社會將會有更多不同的“板橋體”,我們都是獨壹無二的,不可復制的。輕松舞出自己的舞臺!

[點評]考生對材料的理解緊扣提倡創新、發展個性這壹主題,足見其有閱讀提煉能力。開篇對楷書和隸書特點的評價,自然引出作文材料,足見其對材料的處理能力。正文由“板橋體”的“不可無壹,不可有二”說開去,寫到了幼時學習書法“描摹”的感受、寫作界的“抄襲”、小沈陽的搞笑新潮,這壹由此及彼、由淺入深的議論,足見其有認識事理的思想素質。

雖然語言表達尚待錘煉,但作為考場作文功底可嘉。

切莫走近

陜西壹考生

古語有去:君子之交淡如水。小時候對這句話大為不解,總覺得是朋友就應該親密無間,為什麽要:“淡如水”呢?後來才明白,這句話是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學。細細玩味,就會愈發贊嘆古人的智慧與超然。

人是感情的動物,就是因為這樣,人類才成為萬物的靈長,也是因為這樣,人類常為自己的情感而左右了對事物的判斷。所以,"淡如水"亦是壹種境界:真正品行高尚的人,是不屑於酒肉歡顏的交往,而只是追求清淡、理智的溝通和淡泊如水的明澈。

過於濃烈的感情或親近會像迷霧壹樣遮住自己的眼睛,對事物的認識和判斷便也要不可避免地因此受到影響。偏見、袒護也由此而來。面對矛盾,選擇,如果只壹味地想要維護那份親密,便會導致我們的片面和錯誤。

馬克思和恩格斯這兩位偉大的革命導師,壹個窮困潦倒,壹個則是商人。馬克思的小女兒病死了,他無錢為她舉行葬禮,即使如此,他卻從未向他的朋友恩格斯要求過任何經濟上的幫助。然而這樣壹份友誼卻維持了幾十年之久,成為佳話。這段偉大友誼的背後就是兩位偉人對公正、平等、真誠的理解,也體現著他們對人生的追求。

"切莫走近",這樣的壹句話,並非真正的警告人們不要親近,這只是壹種長久而深切的提醒。提醒我們,保持壹點距離,並享受這種距離所帶來的美。這樣的距離並沒有真正隔閡了人與人的感情,而是透過壹份距離留出了思辨的空間和冷靜的余地,留出了平和的面對和公正的認識。

從小時候對父母親的盲目崇拜,覺得大人的話都是對的,直到我們逐漸成長,有了自己的思考和判斷,其實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也隨著所謂"距離"而微妙地改變著。而我們正是在這種改變中日漸成熟。

"切莫走近",就要這樣壹份淡泊如水的清醒與明澈,讓心靈沫浴在冷靜的和風中,成就屬於自己的那份智慧和高尚!

點評:聽唱新翻楊柳枝

黑格爾曾說:"距離產生美。"這句名言被無數評論家所用,而眼前這篇文章的作者卻從另壹角度重新闡釋了它的含義。

文章的觀點很明確(標題"切莫走近"也清楚地概括),告誡人們交往時恪守“淡如水”的原則,因為“過於濃烈的感情或親近會像迷霧壹樣遮住自己的眼睛”。對於古語的闡釋準確恰當,又輔以馬克思和恩格斯偉大友誼之例,高度凝練了其申的深刻哲理。論述並不武斷,而是反復說理,從自己的體會認知到理性分析,可見作者對問題的把握和解決能力,更可見思路的清晰曉暢。文章語言也清新自然,顯出文字駕馭的能力。

任人唯親,任人唯賢

陜西壹考生

感情是人類的本性,在認識事物和處理問題的時候,感情上的親疏遠近對事物的認識正誤與深淺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韓非子》中的壹壹個寓言故事就是用感情來認識和判斷事物的典型。富人家的墻被雨淋壞了,他兒子和鄰居家的壹位老人都勸他修墻防盜,結果,丟了東西以後,他懷疑是鄰居家老人偷的,而認為自己的兒子聰明。很簡單,兒子與他有血緣關系,由於對兒子的深愛,使他認為兒子料事如神,懷疑鄰居老人是賊。由此可見,他判斷事物不是依據事物的本身,而是根據感情的親疏。重感情而沒有理性思考是導致他對事物認識出現偏差的根本原因。

在現代,有沒有韓非子筆下的"富人"呢?有!譬如在幹部的任用問題上就出現了"任人唯親"的弊端,壹些領導在任用下屬時,不是視其是否有才能,而是看其與自己遠近、使壹壹些無德無能的人混人幹部隊伍,正所謂"壹人得道,雞犬升天"。而真正有誌有才之士被拒之門外。

古往今來,情感高於理性的事情屢見不鮮,而理性控制情感的例子也不少。古時有壹位賢臣,深得君主信任,君主要他推薦壹位能輔助自己處理國事的人,他出人意料地推薦了跟自己有仇但很有才能的人。曼子也是中國古代的名臣,他竟然將跟隨他多年,情同手足且從沒有做過錯事的高綴辭退了,原因是高對他的過失壹言不發,他們都是人,都有普通人的感情,可是,他們在為國家選拔人才的時候,沒有被感情所左右,做出了理性的選擇。如果當今社會的領導們在任用幹部、選拔人才時,能像古代的這位賢臣和曼子壹樣,以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為重,少---些感情的色彩,多壹些理性的思考、我們黨的幹部隊伍也許會更加純潔,人民和國家的利益就會更有保障。

感情對我們認識事物總會產生這樣或那樣的影響,但只要我們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能依據事物的本身,在理性的指導下去認識事物和處理問題,就壹定能正確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

點評:古今對比依事析理

用了對比,美醜自見;善用對比,褒貶顯現;巧用對比,辭近意遠,對比,不失為寫作的好方法。本文結構線條簡單、明了,不受常規思維約束,只抓住"對比"來作文章。以寓言中"富人"依照感情認識、判斷事物和今日幹部任用上的任人唯親類比,加以批駁;由古時姜子任人不唯親而唯賢與今日幹部任用上的任人唯親來正反對比,呼喚人事任用上的公平、公正!古今對比、類比、正反對比,對比手法運用角度多變,靈活多樣,是本文壹大特色。同時緊扣所給材料和列舉材料分析事理,闡述道理透徹,也是值得學習借鑒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