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陳有良的檔案?要具體,最好有標題。

陳有良的檔案?要具體,最好有標題。

元末農民起義領袖陳友諒,曾經的“大漢”皇帝,其實不姓陳,是謝的後代。《明史·陳友諒傳》雲:“陳友諒,綿陽(今湖北仙桃市)漁民,本謝氏,祖上陳,因以其姓。”他還說,善解人意的父親是個將軍才,有五個兒子,善解人意是三個。至於陳友諒的祖籍?他的祖父在哪裏改姓陳?妳什麽時候搬到綿陽的?都是模糊的,引起了後人的諸多猜測。有人說陳友諒祖籍在浙江永嘉,也有人說陳友諒祖籍在湖北。要分清是非,不要造成歧義。

第壹,陳友諒祖籍不在浙江

自元代陳友諒死於鄱陽湖至鄭錚二十三年(1363),已近六個半世紀,鮮有人質疑陳友諒的籍貫。1986有壹篇文章,題目是《浙江永嘉縣蓬溪陳友良與淩雲公》。文章說,陳友諒本名謝,是南朝大詩人謝靈運的第26世孫,也是謝靈運後裔的第7世孫。因為食人,前輩家經全毀,謝帝成了。朋友應該是女婿收養的,因為隨姓。該族譜首次將陳友諒祖籍定在浙江永嘉縣謝嶴村,並稱謝為謝普才。謝氏族譜編纂委員會2000年編纂的《浙南謝氏族譜》繼承了永嘉縣蓬溪謝氏族譜的觀點,但又有所不同。謝和不是壹個人,而是父子關系。

5月65438日至5月0994日,浙江《溫州日報》發表《浙江永嘉謝氏與上海嘉定陳氏源流考》壹文,指出上海嘉定陳氏來自浙江永嘉謝嶴,永嘉謝嶴是陳友良祖居地。文中說:“陳氏宗譜已失。自從祖上遷居與朱元璋爭天下,從江西乘船出逃,世代建立了名聲。老百姓說在譜上看到了陳友諒。”他補充說:“陳友諒曾在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居住,死於江西鄱陽湖,與浙江永嘉縣蓬溪相隔千裏。如果不是因為他自己的人民,壹些人在戰敗後逃離家園。以敗為冠的陳友諒,永遠不能在這裏謝氏宗親的心中被深深銘記,將來會被列入族譜,以此為榮。”結論是,謝靈運來到陳友諒之後,謝靈運在會稽遷到了施寧縣(今浙江上虞縣),謝在南宋時從黃巖縣路橋遷來,先在謝嶴居住。謝玄的家譜順序是10代,謝靈運是12代,謝(蔡)和謝崇八是37代,陳友諒是38代。2001溫州日報刊登了胡竹生撰寫的《達汗身世之謎揭開,陳友諒祖籍永嘉謝嶴》壹文,結論仍然是:“陳友諒祖籍湖北綿陽之謎已初步解開,出自浙江永嘉南溪謝嶴。”這個觀點和上壹個完全壹樣,沒有提供新的證據。

以上兩篇雖然嚴肅,但可惜與史實不符。在浙南謝氏族譜中查閱永嘉蓬溪族譜,發現始仕於南宋初年的始祖從永嘉城遷至南溪謝嶴。他的第七個孫子分為四個分支:庚、旦、錢、沖。其中有千人,有千二、千四、千五、千六、千十四,但沒有千壹,更沒有千壹。錢乙改名後,帶領遊良遷居湖北綿陽,更是虛構。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會謝氏研究所編的內部刊物《謝氏研究》第十三期,有壹短文《陳友諒永嘉河陽源流考》,其中說:“民國十六年彭溪謝氏考,與崇、錢、耿、丹同代,皆無中生有,毫無證據,故新編於1986。後來才知道,原來是蓬溪人謝春煥(又名)先生,到謝春波在合陽的家裏拜訪,查閱了合陽謝氏族譜,把《千衣宮》的條目抄到了蓬溪族譜上。”本文作者謝道秀是浙江永嘉合陽人,描述的情況自然可靠。實際上,陳友諒的祖父也叫謝,父親叫蔡,這在許多史書中都有記載。浙江永嘉蓬溪謝氏族譜,竟將父子二人描述為壹人,編造虛假公案,實在可笑。

還是這篇《陳友諒源於永嘉河陽》的短文,認為陳友諒祖籍是浙江永嘉縣,但在蓬溪是河陽而不是謝嶴。因為合陽謝氏族譜中確實有壹個叫謝的人,且其妻姓陳,與陳氏記載中陳友諒祖父的女婿相吻合,自然將陳友諒祖籍定在合陽。據浙南謝氏族譜記載,謝氏祖上自北宋永嘉縣遷來河陽塘下,其子千仁祖終為官。死後與夫人陳葬於完顏藏巢。的兒子,又名謝十三世,是出了名的硬漢,他的妻子許就葬在郭莊。有三個兒子:謝昭、謝世強、謝翠。謝昭有五個兒子。其三子謝元寬,生於建炎二年(1128),卒於慶元五年(1199)。其妻周生於紹興六年(1136),卒於慶元五年。其他兒子的家譜不含生卒年月。從這個譜來看,陳友諒不是謝的後代。首先,年齡不合時宜。在這個譜系中,謝偉是在太平天國時期遷到合陽的。太平興國八年,從976年到983年。假設他遷居太平興國五年,也就是980年,他25歲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他出生於955年,在宋朝建國之前。光譜中沒有他兒子的死亡日期。按二十年壹輩計算,他出生於公元975年,也就是宋太祖開寶八年。是陳友諒的祖父,而陳友諒出生在的燕?七年(1320),祖孫之間的距離將近三個半世紀,無論如何都不能相信。謝的曾孫袁寬,生於南宋建炎二年,卒於寧宗慶元五年。他應該是陳友諒的侄子。有沒有元朝出生的叔叔,南宋出生的侄子?

第二,名字不符。史載有梁父名普才,而《河陽譜》中謝子名儒雅硬朗,並未改名普才。史載普只有五個兒子:遊福、遊誌、遊良、遊仁、遊貴,而楊賀的譜裏只有三個兒子,沒有壹個名字讓妳原諒。

最後,謝和是同壹個人。謝氏宗譜與陳氏宗譜記載葬地不同,讓人無所適從。《合陽謝氏族譜》載:“二祖傅俊...嚴琛,有個好兒子,葬在萬艷臧科。”湖北泌陽《陳家譜》載:“錢,字三,氏,葬於泌陽黃彭山。”顯然,這兩個謝並不是同壹個人,只是名不副實罷了。謝氏族譜上的不是陳友諒的祖父,而葬於綿陽黃彭山的謝才是陳友諒的祖父。但《陳譜》稱謝之妻為,與史實不符,應予糾正。通過對浙江永嘉縣蓬溪、合陽謝氏族譜的考察,可以肯定地說,陳友諒祖籍根本不在浙江永嘉縣。

第二,從歷史記載中尋找證據

既然族譜不靠譜,我們還是要從史書中尋找線索。記載陳友諒祖籍的史書很多,《明史》不是唯壹壹部:

《明太祖實錄》卷十三:“赦者,勉陽玉山縣人。天下漁富而瑰麗,嘗為縣官不快。”元朝時,綿陽治於玉山郡,即後來的綿城,在湖北省綿陽縣西南。現在綿陽縣已改為仙桃市,南與洪湖市相鄰。

葉《草籽》卷三《篇》:“君見諒,我原是綿陽人。”

錢《國初英雄略》卷四《陳友諒》:“友諒,玉山縣人。”

通平:“陳友諒,綿陽人,以謝、祖為姓,在陳多余,故以其姓。父親是大將之才,黃鵬也是漁夫。”

高岱《魯紅雨》卷三《有良》:“陳有良,湖廣勉陽漁人,本名謝,生於陳,以陳為號。”

在古代史籍中,最古老、最可靠的史料是《明太祖實錄》、《曹》、《平》和《洪友錄》。《明太祖錄》成書於洪武五年(1372),而陳友諒卒於鄭智二十三年(1363),相隔僅九年。作為官方檔案,朱元璋剛剛建立大明王銘,說陳友諒是綿陽玉山縣人,是“職業漁民”——也就是祖祖輩輩打魚。他說的肯定是真的。從“專業捕魚”這個詞來看,陳友亮是綿陽本地人,不是外地的。

再看看《草木子》這本書。本書作者葉,同時出生於浙江滁州龍泉(今浙江省)。他與青田劉伯溫、浦江宋濂同為浙西著名學者。明初為巴陵郡(今湖南嶽陽)主簿。洪武十壹年(1378),因事入獄,獄中寫了壹本書《草木子》。他說陳友諒是“綿陽人”,所以壹定有他的根。至少他的祖先已經在綿陽生活了很多代,所以他得出的結論是“綿陽本地人”。

比《草木子》這本書晚壹點的是《平漢錄》。巧合的是,這本書的作者童是湖廣沔陽人。明鄭德十六年(1521)進士,是左書之子左春芳的臣子。《平》壹書中有壹篇《平江韓賦》,作者為宋濂,朱元璋的大腿和手臂的部長,《元史》的編者。本文簡述了朱元璋平定陳友諒的過程,《平盧漢》就是以此為依據的。還有附錄有米切爾的悼詞,對朱元璋諂媚到了極點。童是綿陽人,比陳友諒晚出生不到壹個半世紀。他和家鄉人壹起寫家鄉,自然比他的書更熟悉,也遠比他的書詳細。他說有良是綿陽人,並首次透露他的祖父叫謝。因與陳多余,改姓陳。他還說有良的父親溥才是黃鵬的漁夫,並指出溥才年輕時住在黃鵬。這份記錄是有價值的信息。因此,謝的祖籍是在綿陽,不是從其他地方遷來的。繼女婿陳之後,又遷居到陳居住的打魚,所以她的兒子蒲就是“漁夫”。如果謝是從其他地方搬來的,童絕對不會惜墨如金而跳過這書。黃鵬原屬仙桃市,現屬綿陽市,現屬洪湖市管轄。《明太祖》的記載只說陳友諒是綿陽玉山縣人,但沒有具體說明希望。玉山縣在綿陽的西南部,靠近今天的洪湖市,黃鵬屬於洪湖市。毫無疑問,黃鵬是在玉山縣,但平盧漢更詳細和具體。

《洪友錄》的作者高岱和《平》的作者童,都是湖北京山人。明嘉靖三十九年(1550)進士,略晚於童。京山在綿陽以北200裏左右,離陳友諒出生地不遠,陳友諒是有名的漢武帝。於虹的記錄是基於以前的傳記,戲劇和報告。書上說陳友諒是湖廣、沔陽的漁民,可信度不言而喻。這壹記載與《平盧漢》如此壹致,說明它不是抄襲,而是基於相關史料得出的壹致結論。

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陳友諒是元代綿陽人。沒有理由節外生枝,把祖籍定在浙江永嘉,也沒必要附庸風雅,說自己是大詩人謝靈運的後代。

3.陳有良祖籍湖北省仙桃市謝家灣。

陳友諒祖籍綿陽(今湖北省仙桃市),已定居。不用說了。但是在綿陽的什麽地方,也就是說,具體在哪裏找,上面引用的史籍中並沒有記載,仍然需要仔細尋找。《新元史·陳友諒傳》說:“黃鵬人在綿陽。”幾年前,湖北省出版的《綿陽縣誌》為我們提供了壹個很好的線索,值得我們關註。本書第二十九回《人物陳友諒傳》雲:

元末農民起義領袖陳友諒(1320-1363),綿陽黃彭山(今洪湖縣)人,祖籍排湖東南岸謝家灣。我真名叫謝,我爺爺的妻子叫陳。父親溥只有五個兒子,朋友梁有三個兒子。在私塾讀書不到三年的年輕人輟學去打魚。在父親的指導下,他練就了壹身高超的武術。尤良以前是郡裏的小吏。元十五年(1335)正月,徐壽輝派他去恢復倪文君的綿陽。妳於涼黃鵬起義並加入了紅巾軍...44歲時,他的遺體由張秋定邊護送,安葬在蛇山腳下。

這壹敘述首次提出,陳友諒祖籍是綿陽排湖東南沿海的謝家灣,其祖父謝在黃彭山過繼陳姓,故改姓陳,以捕魚為業。他的父親陳普出生在黃彭山,所以所有的歷史記錄都說他是壹個“黃彭玉子”。陳友諒也出生在黃鵬山。輟學後,他繼承了父親的生意,靠打魚為生。死後葬於武昌蛇山腳下。這種說法相當可信。很自然的,謝位於綿陽,而山也屬綿陽管轄,兩地僅壹箭之遙。謝隨陳姓遷是順理成章的事,因此《史記》中沒有關於謝遷的記載。浙江永嘉合陽縣謝姓族譜中有壹個謝錢乙,再加上陳友諒的祖父不為人知。另外,兩個的妻子都姓陳,所以誤以為兩個是壹個人。

《沔陽縣誌》說,陳友諒是在鄭錚十五年徐壽輝將軍倪文俊再次攻打沔陽時,才加入黃彭山紅巾軍的,似乎不太舒服。《平》雲:“(陳友諒)嘗為縣官,郁郁寡歡,遇羅守慧、倪文君,欣然追隨,為文君寫作。”陳友諒傳:“尤良遂與弟尤仁等人聚漢陽,徐守會,轉倪文君,年逾三十。”《明史·陳友諒傳》也說:“做縣小吏不好。徐守慧起兵,朋友信任他跟隨。據之,他把倪文君當書看。”鄭錚十二年(1352),徐守慧攻下漢陽。《徐壽輝傳》中說:“仁辰(鄭錚十二年)春正月,丁普郎等人被發配元朝和興國府。”由此可見,陳友諒參加紅巾軍是在十二年,而不是《綿陽縣誌》中所說的十五年。

綜上所述,可以得出結論:陳友諒祖籍為湖北仙桃市謝家灣,其祖父謝在黃彭山收養了陳姓,故改姓陳。他的兒子普才和孫有良都出生在黃鵬山。既然黃鵬山已經劃歸洪湖市,陳友良應該是湖北洪湖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