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泛指華夏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包括南蠻、北狄、西戎和東夷。多數情況下,蠻夷戎狄統稱蠻夷之地。
黃河中下遊地區,氣候溫宜,雨量適中,土壤肥腴,故較早即進入城廓農耕社會,地稱為中國,人稱為華夏。邊區自然條件較差,多為遊獵畜牧之族所居,故稱為夷。
擴展資料:
“蠻夷”之名來歷
現存最早地理著作《山海經》表明,兩千多年前,壹點四方的結構便已產生。這本書中,“天下”以中原為中心,被分作五個部分。在《史記·夏本紀》中,更是仔細地描繪出了壹個以中原“天子之國”為中心,再向東南西北分別以500裏、300裏、200裏依次延伸劃出的若幹個等距離層次。
從這種觀念出發,歷代政權皆以中原漢文化為本位,把周圍四方稱為“蠻夷”。中國古代王朝正統性的地理認同從夏朝開始,功勞系在禹壹個人身上,平水土,辨九州,“蠻夷”古代泛指華夏中原民族以外的少數民族。
稱作蠻夷的這種人,外表看上去呆頭呆腦,實際上卻很聰慧機敏,他們安心於自己的鄉土風俗,看重舊有的道德習慣。
南蠻
南蠻的稱謂最早記載來自於周代的《禮記》禮記·王制,中國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東方曰夷,被發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蠻,雕題交趾,有不火食者矣。
西方曰戎,被發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指南方額頭有紋飾的族群即是南蠻。多喜歡吃生菜,色拉和醋。
“南蠻”壹詞在古時泛指長江流域以南地區,隨著中原政治經濟文化的持續擴張和影響,隨著中原大壹統的政治格局和地方區域政治經濟文化的不斷融合,“南蠻”的地理區域實際上已經囊括了整個東南亞。中國的長江以南不在被視為南蠻,南蠻成為罵人的話。
南蠻的民族成分相當復雜,大體可分為百越、百濮與巴蜀三大族系。百越族系分布於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百濮族系分布於今湖南、貴州壹帶,巴蜀族系分布於今四川、重慶壹帶。
商朝時有荊蠻、庸、濮、蜀、髳、微、越。
先秦時稱南蠻、荊蠻、荊越、揚越、百越、閩、庸、百濮、巴、蜀、僬僥、卉服島夷、有苗、三苗、和夷、裸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