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德經是唯物還是唯心 要有資料 此歡迎自寫與復制
《道德經》壹書是壹個唯物主義體系,並具有樸素辯證法思想。它宣揚自然 無為的天道觀和無神論。其唯物主義體系的核心是“道”,老子反對天道有 知,提出了天道無為的思想以及“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即道是構 成萬物的基礎,道並不是意誌有目的的構成世界萬物,道是世界萬物自身的 規律 。 老子哲學的核心思想是“道生萬物”的宇宙生成說,把宇宙看成壹個自然產生、自然演變的過程,天地萬物是依照自然規律發展變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老子哲學的精髓是他的樸素辯證法思想,認為天地萬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高下相傾,聲音相和,前後相隨” ,矛盾雙方相互依存,互為條件。還提出對立面雙方可以互相轉化,事物總要走向它的反面。為了防止走向反面,他主張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認為“柔弱勝剛強”。這種觀點在壹定條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視矛盾雙方的鬥爭,把轉化看成是無條件的循環往復。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張“無為”,認為只有無為才能無不為,反映了當時統治者的無力,企圖緩和尖銳的社會矛盾。但他對“侯王”的告誡,如“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卻是很精辟的。《老子》的歷史觀是落後的,要求回到“小國寡民”的時代,“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死不相往來”。老子哲學在中國思想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後代不少哲學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響。自漢以後註釋《老子》者不下千家,在中國古籍中是罕見的。老子不但創立了我國三大宗教之壹的道教,而且他的思想可以說影響了後來整個中國哲學史的發展,深深地影響了整個封建社會的意識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