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朱子《孟子集註》讀書筆記(1)

朱子《孟子集註》讀書筆記(1)

今日收到前兩日購買的上海古籍“國學典藏”書系12本,此系列制作精良,全是原汁原味的內容,我很是喜歡。我向來對孟子很感興趣,所謂“浩然之氣”、“吾不得已也”,皆有獨特的風範。在此開始自己閱讀《孟子》的筆記。

史 記 列 傳 曰 : 「 孟 軻 ,( 趙 氏 曰 : 「 孟 子 , 魯 公 族 孟 孫 之 後 。 」 漢 書 註 雲 : 「 字 子 車 。 」 壹 說 : 「 字 子 輿 。 」) 騶 人 也 , (騶 亦 作 鄒 , 本 邾 國 也 。) 受 業 子 思 之 門 人 。

我們難以知曉孟子的家庭情況。大概在朱子以後,孟子的地位才被大大的拔高,而在之前的年代裏,孟子與孔子的地位相差甚遠。《史記》列孔子於《世家》,而孟子僅在合傳裏(那篇合傳與其說是孟子荀卿列傳,不如說是稷下諸子列傳,或者戰國諸子列傳)。從內容來看,《孔子世家》極詳細,《孟子傳》極簡略,可見在孔子至於西漢這段時間裏,孔子向來是受到關註的。在現今的學派分類中,孔子無疑是儒家壹派,然而先秦諸子卻沒有誰能否認孔子的影響力。孔子沒後,子夏壹系對魏國政治有壹定影響,這個影響大概隨著魏文侯的逝去而漸漸消散;曾子、子思壹系可說是傳承了孔門的心法;韓非雖論及“顏氏之儒”,但未知其是否指顏回,顏回死時不過四十歲,不知他有學生沒有;子貢影響了吳越爭霸;子張大概是將禮儀的壹派;商瞿據說傳了孔子的易學。

由此可見孔子後學的影響。在其他諸子中,最先論及孔子的,大概是莊子。《莊子》論及孔子,以他為“靶子”的地方大概有幾十處。然而蘇軾《莊子祠堂記》說:“余以為莊子蓋助孔子者”。荀子尊孔而反對子思、孟子,韓非子也屢屢言及孔子,且幾乎沒有反對孔子的痕跡,《五蠹》雖然反對儒,但其所反對的是是古非今,不知變通的儒生,這些儒生歷朝歷代都有,用現在的話來說大概可以叫他們善良、理想主義的書呆子。

此外,先秦時期還有《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等等為六經做註解的書,也可以看作是孔子影響所及。

秦朝時期,秦始皇對是古非今的儒生極為反感,長子扶蘇曾說:“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得到的結果是去北方邊疆。劉邦曾祭拜過孔子,《孔子世家》:“高皇帝過魯,以太牢祠焉。”在文帝時期,有治《尚書》的伏生,其余還有申公、韓嬰等人,都傳下了戰國以來的孔學。由此四段大概可知孔子在漢代及以前的影響力。

而孟子呢?我們知道孟子有萬章、公孫醜等壹批弟子,但他們除了著書以外,似乎再沒其他成績。由此可見孔子與孟子本就有著不同的身份。如若沒有韓愈以至於朱熹等人的推崇,孟子或許還在歷史的某個角落裏。

有關孟子的早年,《列女傳》還有所記載,我們熟知的“孟母三遷”的故事即出於此,將附於文後。

孟子受學於孔子之孫子思的門人。朱子認為《中庸》即子思的作品。

道 既 通 , (趙 氏 曰 : 「 孟 子 通 五 經 , 尤 長 於 詩 書 。 」 程 子 曰 : 「 孟 子 曰 : 『 可 以 仕 則 仕 , 可 以 止 則 止 , 可 以 久 則 久 , 可 以 速 則 速 。 』 『 孔 子 聖 之 時 者 也 。 』 故 知 易 者 莫 如 孟 子 。 又 曰 : 『 王 者 之 跡 熄 而 詩 亡 , 詩 亡 然 後 春 秋 作 。 』 又 曰 : 『 春 秋 無 義 戰 。 』 又 曰 : 『 春 秋 天 子 之 事 』 , 故 知 春 秋 者 莫 如 孟 子 。 」 尹 氏 曰 : 「 以 此 而 言 , 則 趙 氏 謂 孟 子 長 於 詩 書 而 已 , 豈 知 孟 子 者 哉 ? 」)

對於道即通這壹句,朱子之註序列諸家意見,但我也有自己的思考。我往往將“道即通”與“四十不動心”結合起來。先看後面壹句:

遊 事 齊 宣 王 , 宣 王 不 能 用 。 適 梁 , 梁 惠 王 不 果 所 言 , 則 見 以 為 迂 遠 而 闊 於 事 情 。

孟子通了道才開始遊事諸侯,主要是在公元前340年-前320年。《魏世家》明確記載了公元前336年孟子到了魏國,而齊宣王振興稷下學宮大概是在公元前320年。《孟子》壹書中記錄孟子與這兩位的對話大概不出這個時段。那時的孟子已然獨具風範了。我認為孟子的“道即通”有著這樣的意義,它即是壹個從小懷抱偉大誌向、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浸潤於魯國儒家學說的濃郁風氣中,又能勤奮學習,以“禮”要求自身。這樣行至四十歲,已然有著王者的風範,結合孟子“浩然之氣”壹章,我們又可以窺見此“道”所言為何。孔子說:“吾...四十而不惑”。孟子到了四十歲是對於宇宙人生已經有了相當的認識,它的智慧已經到了相當高的程度,對於事情的是非好惡他能有清晰的認識,能夠在每分每秒不犯迷糊,這樣的修養讓他在王公大臣面前可以藐視他們,身後有著千乘追隨而不覺得多,實在有舜“舜之飯糗茹草也,若將終身焉;及其為天子也,被袗衣,鼓琴,二女果,若固有之“的氣魄。

當 是 之 時 , 秦 用 商 鞅 , 楚 魏 用 吳 起 , 齊 用 孫 子 、 田 忌 。 天 下 方 務 於 合 從 連 衡 , 以 攻 伐 為 賢 。 而 孟 軻 乃 述 唐 、 虞 、 三 代 之 德 , 是 以 所 如 者 不 合 。 退 而 與 萬 章 之 徒 序 詩 書 , 述 仲 尼 之 意 , 作 孟 子 七 篇 。 」( 趙 氏 曰 : 「 凡 二 百 六 十 壹 章 , 三 萬 四 千 六 百 八 十 五 字 。 」 韓 子 曰 : 「 孟 軻 之 書 , 非 軻 自 著 。 軻 既 沒 , 其 徒 萬 章 、 公 孫 醜 相 與 記 軻 所 言 焉 耳 。 」 愚 按 : 二 說 不 同 , 史 記 近 是 。 )

這正如當今經濟、商業為眾人所矚目壹樣,以孟子的脾氣,諸侯不能真心啟用他,他留也不留。他又怎會屈身於其他人之下呢?孟子退而著書後必然不再遊說諸侯,因為戰事在孟子之後是愈加激烈了。

韓 子 曰 : 「 堯 以 是 傳 之 舜 , 舜 以 是 傳 之 禹 , 禹 以 是 傳 之 湯 , 湯 以 是 傳 之 文 、 武 、 周 公 , 文 、 武 、 周 公 傳 之 孔 子 , 孔 子 傳 之 孟 軻 , 軻 之 死 不 得 其 傳 焉 。 荀 與 揚 也 , 擇 焉 而 不 精 , 語 焉 而 不 詳 。 」 (程 子 曰 「 韓 子 此 語 , 非 是 蹈 襲 前 人 , 又 非 鑿 空 撰 得 出 , 必 有 所 見 。 若 無 所 見 , 不 知 言 所 傳 者 何 事 。 」)

但凡讀中國書,非唯字句、字面意思而已,也非討論政治學、經濟學、文化學等等專門學問。始終有壹精神在其中,有些人讀了某文,便知這是兩漢的文章,那是魏晉的文章,這難道是可以說出來的嗎?所謂“文以載道”、“得意而忘言”,做人、讀書到了壹定境界,就如庖丁解牛壹樣,不用看到書裏去,也不用費勁心思去考慮,只在自己心裏轉壹轉便有個答案。韓愈其人大有孟子的風範。程子所謂“必有所見”即指韓愈看到了堯至於孟子壹貫的精神。這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我認為,韓愈有次見解,正如孟子“道即通”壹樣,都有著妙不可言的地方。

2020.4.2

附:《列女傳·鄒孟軻母》:

鄒孟軻之母也。號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遊為墓間之事,踴躍築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戲為賈人炫賣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復徙舍學宮之傍。其嬉遊乃設俎豆揖讓進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及孟子長,學六藝,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謂孟母善以漸化。詩雲:“彼姝者子,何以予之?”此之謂也。孟子之少也,既學而歸,孟母方績,問曰:“學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斷其織。孟子懼而問其故,孟母曰:“子之廢學,若吾斷斯織也。夫君子學以立名,問則廣知,是以居則安寧,動則遠害。今而廢之,是不免於廝役,而無以離於禍患也。何以異於織績而食,中道廢而不為,寧能衣其夫子,而長不乏糧食哉!女則廢其所食,男則墮於修德,不為竊盜,則為虜役矣。”孟子懼,旦夕勤學不息,師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謂孟母知為人母之道矣。詩雲:“彼姝者子,何以告之?”此之謂也。孟子既娶,將入私室,其婦袒而在內,孟子不悅,遂去不入。婦辭孟母而求去,曰:“妾聞夫婦之道,私室不與焉。今者妾竊墮在室,而夫子見妾,勃然不悅,是客妾也。婦人之義,蓋不客宿。請歸父母。於是孟母召孟子而謂之曰:“夫禮,將入門,問孰存,所以致敬也。將上堂,聲必揚,所以戒人也。將入戶,視必下,恐見人過也。今子不察於禮,而責禮於人,不亦遠乎!”孟子謝,遂留其婦。君子謂孟母知禮,而明於姑母之道。孟子處齊,而有憂色。孟母見之曰:“子若有憂色,何也?”孟子曰:“不敏。”異日閑居,擁楹而嘆。孟母見之曰:“鄉見子有憂色,曰不也,今擁楹而嘆,何也?”孟子對曰:“軻聞之:君子稱身而就位,不為茍得而受賞,不貪榮祿。諸侯不聽,則不達其上。聽而不用,則不踐其朝。”今道不用於齊,願行而母老,是以憂也。”孟母曰:“夫婦人之禮,精五飯,酒漿,養舅姑,縫衣裳而已矣。故有閨內之修,而無境外之誌。易曰:‘在中饋,攸遂。’詩曰:‘無非無儀,惟酒食是議。’以言婦人無擅制之義,而有三從之道也。故年少則從乎父母,出嫁則從乎夫,夫死則從乎子,禮也。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子行乎子義,吾行乎吾禮。”君子謂孟母知婦道。詩雲:“載色載笑,匪怒匪教。”此之謂也。

 頌曰:孟子之母,教化列分,處子擇藝,使從大倫,子學不進,斷機示焉,子遂成德,為當世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