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孔子生平簡介

孔子生平簡介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壹說生於前552年10月9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人。中國春秋末期的哲學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的創始人。 19歲時孔子為魯國貴族季孫氏做文書、委吏和乘田等小吏,管理倉儲和畜牧。娶宋人亓官氏為妻,第二年亓官氏生子。魯昭公派人送鯉魚表示祝賀,該子便名為孔鯉,字伯魚。孔鯉先孔子而死,有遺腹子孔伋,字子思。 23歲時孔子開始在鄉間收徒講學,學生有顏由(顏回之父)、曾點(曾參之父)、冉耕等。 孔子的母親在他17歲時去世,孔子希望將父母合葬。為了打聽父親葬處,他將母親棺殯停於路口(五父之衢),向路人打聽。後孔母的鄰居曼父之母,告訴孔子叔梁紇的墓處,孔子這才將父母合葬於防。第二年,孔子在為母親守喪時,季孫氏宴請士壹級的人(饗士)。孔子前往,不想卻被季孫氏家臣陽虎訓斥並拒絕。 魯昭公十七年,郯國國君郯子訪魯。郯子博學多才,20歲的孔子慕名拜見。韓愈《師說》有語:「孔子師郯子。」孔子先後「問禮於老聃,學鼓琴於師襄子,訪樂於萇弘。」 大約三十歲左右,最初的壹些弟子來到孔子身邊。此後,孔子壹直從事教育事業,他廣收門徒,相傳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他首倡有教無類及因材施教,成為當時學術下移、私人講學的先驅和代表,故後人尊為「萬世師表」及「至聖先師」。 三十五歲時,魯昭公被魯國掌權的三桓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擊敗,逃到齊國,孔子便離開魯國到齊國。孔子曾與齊太師談說音樂,聞習韶樂之盛美,三月不知肉味。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齊景公說:「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他日又問政於孔子,孔子說:「政在節財。」景公想封孔子為尼溪田,遭齊相國晏嬰進言勸阻。後來得知齊大夫想害孔子,景公沒有辦法,孔子則重回魯國,聚徒講學 魯定公九年,51歲的孔子仕魯,初為中都宰(中都為今山東汶上縣),壹年以後又做司空,後以大司寇。魯定公十年,魯定公與齊景公會於夾谷,孔子「文功武備」,取得外交上的勝利,使齊歸還侵占魯的汶陽等地。魯定公十三年,為重新確立魯公室的權威,孔子策劃實施了「墮三都」的政治軍事行動,希望能夠削減三桓的實力,於是先墮叔孫氏之郈,再墮季孫氏之費,然而圍攻成的攻勢最終功敗垂成。魯定公十四年攝行相事,並以「五惡」的罪名,以言論定罪,誅殺少正卯。 孔子治下魯國頗有起色,引起齊人警懼,齊大夫黎鉏設計,向魯贈送女樂文馬,造成魯定公不問朝政。這使得孔子與魯公、季桓子等在道德與政見上的分歧難以彌合,孔子最終去魯適衞。 離開魯國以後,孔子率眾弟子周遊列國,輾轉於衞、曹、宋、鄭、陳、蔡、葉、楚等地,然而均未獲重用。其間,在匡、宋、蒲等地,孔子壹行多次被困遇險。 孔子到了衞國,在前往陳地時,途經匡城,顏回舉策指著郭外缺口說:「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因孔子身材高大,被匡人誤以為是魯國的陽虎,而遭圍捕。子路感到憤怒,奪戟準備交戰,但被孔子阻止。過程中孔子曾與顏回失散,壹度以為顏回已死。 孔子在蒲城滯留幾個月後返回衞國。拜見衞靈公夫人南子時,孔子朝著北面,低頭俯地,不正視;夫人南子亦於帷幕中再拜孔子。子路得知後,為此事甚感不滿,表面上不說,但孔子心裏明白,孔子便對著子路向天發誓說:「我如果不對的話,就讓老天厭棄我吧!」數月後,衞靈公與夫人南子同車,孔子為次,其余官員在後,招搖遊市而過。孔子對此事引以為恥,顏刻問有何恥辱,孔子感嘆:「我從未見過像愛好美色那樣愛好道德的人啊!」便離開衞國。 孔子在鄭國時,與弟子失散,孔子獨自站立在郭東門。有人告知子貢,東門有人儀表像喪家之犬。弟子終把孔子尋回,並將此話告訴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狀,末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 吳伐陳、楚救陳之際,楚昭王派人聘請孔子,孔子隨即出發。陳、蔡大夫懼怕孔子為楚國所用,便將孔子圍困在陳、蔡野外,孔子等人不得行,絕糧七日,許多弟子病倒不起。弟子中多有不快者,孔子仍舊講誦不絕。後來派子貢至楚,楚昭王興師迎接孔子。 顛沛流離凡十四年,前484年,年近七十歲的孔子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魯國尊為國老,但未受魯哀公的任用。這段期間孔子專註於教育和古籍整理。哀公十二年冬,孔鯉先孔子而死。哀公十四年,顏回先他而去。孔子有所感慨:「昔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哀公十四年夏,齊國陳恒弒其君,孔子齋戒沐浴三天,向哀公懇請伐齊,哀公讓他「告季孫」,孔子又向季孫請求出兵,結果遭到拒絕。前479年,孔子逝世,終年七十三歲,被葬於曲阜城北的泗水岸邊。眾弟子為其服喪3年,子貢為孔子守墳6年。 回首壹生,孔子說:「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參考: zh. *** /zh-/%E5%AD%94%E5%A4%AB%E5%AD%90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子姓孔氏, 名丘,字仲尼,魯(今山東曲阜)人, 孔子是魯國人,其先祖乃宋國貴族,為商人後裔。 孔子早年生活極為艱辛, 他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年輕時, 他受過季氏家臣陽虎的欺侮, 不過也做過季氏的委吏和乘田,管理倉儲和畜牧。 在艱難困苦中,孔子發憤好學,他遍訪名師,虛心求教, 先後師事老子、郯子、萇弘、師襄等人。大約三十歲左右, 最初的壹些弟子來到孔子身邊。 此後,孔子壹直從事教育事業,他廣收門徒,相傳弟子三千, 賢人七十二。他首倡有教無類及因材施教, 成為當時學術下移、私人講學的先驅和代表, 故後人尊為「萬世師表」及「至聖先師」。

chiculture/03010301a01/0301a01 坎坷的身世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名丘,字仲尼,出生在距今二千五百多年前春秋時期的魯國。他三歲時,父親便去世了,跟母親過著孤苦的日子。 矢誌學習 孔子十五歲就立誌學習,先後做過吹鼓手、倉庫和牧場管理員。他還專程到周天子的都城洛邑(今河南洛陽)學習「周禮」,又拜見了道家思想的創始人老子。孔子三十五歲時為避亂去了齊國,聽了 「韶樂」之後,完全浸淫在至善至美的音樂境界中,竟然三個月吃不出肉味。 孔子的成就 孔子回到魯國後,當了短暫的大官,先後出任小司空(掌管工程)及司寇(掌管刑法),創造了明顯的政績。孔子五十多歲後周遊列國十四年,到處鼓吹周禮。晚年專門收徒講學,壹生教過三千多名學生,其中有七十多名成就了自己的事業。孔子在教學的同時,也專心著書立說,編修及整理了《詩》、《書》、《禮》、《樂》、《周易》、《春秋》等書。直至七十三歲逝世。後人為了紀念他,更為他修建了孔廟、孔府、孔林建築群。

孔子生平: ⒈春秋魯國人。 ⒉十五誌於學,曾向老子問、師襄學琴、萇弘問樂 ⒊三十而立,開始講學。 ⑴首位私人講學。⑵有教無類。⑶因材施教。 ⒋~ 五十四歲:教學、任官。 去官:齊人歸。 ⒌~ 六十八歲:周遊列國。 ⒍~ 七十三歲:整理六經(詩書易禮樂),修春秋。 2013-05-21 22:11:09 補充: 第二點是:曾向老子問禮

參考: 自己

約50字ar! 孔子

名丘

字仲尼

儒家始創人物

生於魯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

幼貧

自學而成

官至大司寇

年五十二時

受迫害離國

到各地宣道

未果

回魯著書講學

訂五經撰春秋

卒於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

終年七十三歲

後弟子摘其言為論語

後世尊為"萬世師表". 夠唔夠精簡? 

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家的代表人物。據史記所說,他生於魯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卒於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年七十三。他是儒家的始創人物,被後世尊為"萬世師表",壹般所指的"聖人",就是他的代名詞。 孔子的先世是宋國貴族,  他的先世弗父何,是著名的宋國大夫,曾讓位於宋厲公。但後來宋國內亂,弗父何的後代孔父嘉被殺,其子逃亡到魯國,改姓孔,傳了四世,便是孔子的父親叔梁紇。 叔梁紇是魯國的勇士,曾為國立下戰功,被封於陬邑,又稱陬人紇。所以,孔子也算是貴族之後。不過,他的父親在他出生後,就去世了。而據漢經學家的考證,孔子母親顏氏不是叔梁紇的正室,因此她享受不到榮華富貴,終身貧困。孔子實際上是他父親的私生子。 孔子在貧窮的環境下長大,以至他很早就認識了人生,即是較壹般同齡的少年早熟。他本人也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他在少年時,沒有受過正式的"君子"的教育(古時,"君子"壹詞原指貴族,而"小人"即是下層人民,這和當今的定義不同),相反,卻有很多謀生的技能,且能忍受貧困的生活。但他在生活的魯國,至少在文化上,仍保持最多的周文化傳統。其倫理教育使國民也受到周禮的影響。這樣的背景,使孔子不但沒布成為魯國制度的叛逆者,反而令他因對魯國現實生活的不滿,發展到仰慕往古的周禮。  孔子他說自己"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可見他的思想大致在這段時期完成,但歷史對他這段人生的事跡沒有什麽詳盡的記載,只知他開始講學,廣收弟子,且為過魯國權貴季氏當過委吏、乘田等官職。  不過,他所辦的私學,隨著時間的過去,而逐漸聞名。連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子弟也受學於孔子。後來,由於孟孫氏平定了奸臣陽虎之亂,勢力大增,孔子受孟孫氏推薦,出任中都宰,"四方皆則之",不久,歷任司空,再到大司寇。時為魯定公十年,孔子51歲。他在任最為人稱道的事跡,是齊魯夾谷之會。會上齊國原以武力相脅,要求魯國為其保護國;但孔子事前做好準備,以更多的軍隊防守,使齊人不得逞,且歸還了汶陽三處之地。但不久之後,孔子便因"墮三都"之事,被魯國貴族迫害,最後離開魯國,是為魯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  自此孔子開始周遊列國,先後到了衛、陳、蔡、楚、宋等國,宣揚其政治抱負,但皆不得要領。過程中,孔子曾經歷絕糧,甚至被人圍困。所幸兩之都有人幫其解圍。不過,既然自己的抱負不能伸展,孔子心灰意冷,遂返回魯國,是為魯哀公十壹年,孔子已六十八歲。自此以後,他潛心講學和著書,在此其間與弟子重新編訂了《五經》和撰寫《春秋》,為的是要記載春秋時代所發生的大事,闡發儒家的價值觀。五年後,孔子去世,終年七十三歲。他的弟子為他行禮,皆守孝三年。及後弟子們將老師壹生的話語,去蕪存菁地摘錄下來,編成《論語》,成為儒家學說的必讀經典。

參考: .knowledge.yahoo/question/question?qid=7010042001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