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三國演義是誰寫的

三國演義是誰寫的

《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小說史上長篇小說的開山之作。《三國

演義》的作者是元末明初人羅貫中,明朝嘉靖元年修髯子張尚德刊刻

的《三國誌通俗演義》是該書最早的刻本,這壹說法似乎已成定論。

此,學術界在探討其思想性和藝術性時,自然也都是基於上述認識,

把《三國演義》作為羅貫中的個人創作,結合他所處的那個時代來對

其作出種種論述的。然而,疑問也在不斷產生:羅貫中生活在元末明

初(有的學者推算出羅貫中大約在1329年前後創作了《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的第壹次刊行是在明嘉靖元年,從元末明初到明嘉靖元

年(1522)近200年間,該書不見於任何記載,它是怎樣保存下來的?

羅貫中生當元末明初,當時既沒有成熟的小說理論,也沒有現成的長

篇小說可以借鑒,他是怎樣的天才,能夠創作出這樣壹部不朽的巨著?

不過,因為嘉靖壬午本《三國誌通俗演義》上明標為“羅貫中編次”,

這壹說法也早已為學界所認同,盡管壹些學者對此抱有疑問,因缺乏

充分的證據來推翻固有的觀點,終歸是疑者自疑,信者自信,傳統的

看法並未被動搖。

明代孤本黃正甫刊二十卷《三國演義》

要解決這壹問題,考證《三國演義》的版本源流,顯然是最為關

鍵的。然而,這壹工作又是非常繁難的。明清以來流傳至今的各種刻

本的《三國演義》,今知有30余種,這些版本或存於國內或流於海外,

都是壹般學者所難以見到的,有條件接觸這些版本的人實在不多。寓

居澳洲的柳存仁先生曾對海外所存《三國演義》的版本進行了較詳盡

的考察,認為明刻《三國誌傳》系統的本子所依據的原本似應早於

《三國誌通俗演義》而存在(請參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中國

古代小說研究——臺灣、香港論集》所收柳存仁文《羅貫中小說之真

偽性質》);北京大學的周兆新先生在其所著《三國演義考評》壹書

中,對國內現存的幾種《三國演義》刊本進行了詳細的對勘,得出了

與柳存仁先生大體相同的結論。這應當說是《三國演義》版本考證方

面壹個不小的突破。此外,還有不少學者對《三國演義》版本的考證

下了不少工夫,英人魏安撰寫了壹部《三國演義版本考》(上海古籍

出版社,1996年版),專門考證《三國演義》的版本源流。他***搜集

到35種版本,將其分為A、B、C、D四支,每壹支又分若幹分支。若從

分析版本流變方面看,魏安的工作可謂詳湛而卓有成效。但他的著眼

點是要追求羅貫中創作《三國演義》的原文(魏安1993年在普林斯頓

大學東亞系的博士學位論文題目即為《追求其原文:〈三國演義〉的

考證學》),所以,雖然考證精詳,但結論中卻有許多主觀假設,反

而加固了羅貫中創作《三國演義》這壹說法。同樣,柳存仁和周兆新

二位先生也是在版本研究上突破了壹層,卻仍然認同羅貫中創作《三

國演義》這壹觀點。這就是說,前面所提出的疑問仍未破解。

筆者自1986年開始留意《三國演義》研究,在閱讀有關文獻和學

術論文的過程中,越發感到切實解決這壹問題對於我們認識中國小說

發展史乃至認識我們這個民族的傳統文化都是壹件很有意義的事。

1992年我有幸考入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師從啟功先生和鄧魁英先生攻

讀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學位,我把博士論文題目定為《三國演義研究》,

客觀上也有了考察該書版本的條件,因為國內所藏的十余種《三國演

義》版本幾乎都在北京。為了得到正確的答案,我調查了北京各大圖

書館中所收藏的《三國演義》的各種版本,查閱了相關的文獻資料,

取得了大量證據。

這期間,最關鍵的是在國家圖書館查到了壹部明代插圖孤本黃正

甫刊二十卷《三國演義》,該書在孫楷第先生《中國通俗小說書目》

中著錄為“明天啟間刻本”。從表面上看,在明刊《三國演義》各本

中,它的出現時間是較晚的,所以,壹些學者雖早見過此書,卻未加

留意;英人魏安更將其列在D支的刪節本壹類,未加考校。實際上,這

個黃正甫刊本是壹個極其重要的早期刊本,只是它的真面目被掩蓋了

而已。該書的封面、序言、目錄和君臣姓氏附錄是明天啟三年補配的,

正文部分則是早期留下來的舊版!何以見得?壹是該書封面標題為

《三國演義》,正文各卷卷首則標為《新刻京本按鑒考訂通俗演義全

像三國誌傳》,誠所謂表裏不壹;二是目錄字體與正文有異,且有部

分目錄文字與正文內相應的標題不壹致。三是該書前有壹篇“山人博

古生”所作的序,明言該書“不失本誌原來面目,實足開斯世聾瞽心

花”。此前,沒有人看出這壹點,這引起了我詳細考校此書的極大興

趣。我用此書同嘉靖本《三國誌通俗演義》作詳細對勘,從書中詩詞、

註釋、故事敘述、文字運用等方面獲得了大量的證據,證明這個黃正

甫刊本的刊刻時間實比嘉靖本早20年以上(詳見筆者為人民大學出版

社2000年出版的黃正甫刊本《三國演義》所作的《前言》)。有關黃

正甫刊本的考證文章脫稿後,呈啟功先生審閱,先生看後說:“文章

寫得很紮實,解決了壹個重大問題。”並對其中的個別論述提出了修

改意見。後來,我到北京圖書館將黃正甫刊本的影印件呈啟功先生目

驗,先生在認真審視了該書的版刻風格後,指出:“這確是明代早期

的民間坊刊本,證明妳提出的證據是有說服力的。”這個黃正甫刊本

的發現,可以說使“嘉靖本《三國誌通俗演義》為今所見最早刻本”

的固有觀念失去了依據。同時,從該書中也獲得了壹些進壹步探討

《三國演義》的成書與作者問題的線索。這個在福建出現的黃正甫刊

本的刊刻時間大約應當在公元1500年(明弘治十三年)以前,值得註

意的是,全書自始至終都沒有提到該書的作者為何許人,也就是說這

個今所見最早刻本並不標為“羅貫中編次”。另,柳存仁先生在《倫

敦所見中國小說提要》中曾提到壹個朱鼎臣本,他對該書的目錄和題

署作了詳細的著錄,該本各卷卷首或無題署,或僅題作“書林梓”、

“建邑梓”,卷之十三題作“古臨沖懷朱鼎臣輯”,卷之十四又題作

“羊城仲懷朱鼎臣編輯”,並題“書林梓行”。從柳存仁先生所作的

文字說明看,他認為該書也是壹個早於嘉靖本的刊本,卻也自始至終

不題為羅貫中撰或編次(這個版本出現得較晚,有待詳考)。因此,

我們完全有理由說,“後學羅本貫中編次”的字樣在並非最早刻本的

明嘉靖壬午本《三國誌通俗演義》上出現,完全可能是書商為了鬻書

射利而貼上去的標簽。

《三國誌通俗演義》的作者是羅貫中的說法根本靠不往

關於羅貫中,明初無名氏的《錄鬼簿續編》中有他的記載,該書

作者與羅貫中有交往,記載說羅貫中是“太原人”,卻沒有提到他叫

“羅本”(今人有說他名“本”字“貫中”,純屬附會)。只說他

“樂府隱語極為清新”,寫過三種雜劇。壓根沒有提到他創作《三國

誌通俗演義》等小說,到了近200年以後的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