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聯,起源於桃符。“桃符”是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據古籍記載,上古時候,人們以為桃木是壹種“仙木”,有驅鬼辟邪的作用。那時的桃符長六寸、寬三寸,上書刻“神荼”、“郁壘”二神名,每逢正月壹日,各家各戶便將新作的桃符掛在家門上,以求新的壹年百鬼遁形,萬事大吉。這種風俗壹直延續到隋唐以後,才逐漸有人在桃符上書寫壹些吉祥的話語,再修飾對仗,渲染新年喜慶氣氛,慢慢形成春聯的雛形。五代時,後蜀政權最後壹任皇帝孟昶頗有文才,有壹年春節,他親自命筆在桃木板上寫下“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的對子,這便是我國有史書記載的第壹副春聯。北宋大**家、大文豪王安石的《元日》詩中有“千門萬戶幢幢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說明直到宋代,仍然還被不少人把春聯稱作“桃符”。但從那時起,人們逐漸用紙張替代桃木板,桃符也被人們叫作“春貼紙”。到了明代,桃符才正式改稱“春聯”。據明代陳雲瞻《簪雲樓雜話》記載,從明太祖朱元璋開始,明確要求推行過春節張貼對聯的風俗。有壹年除夕前,朱元璋忽然傳旨,全京城無論公卿市民,家家門口都必須貼上壹副春聯,他要親自微服檢查。果然,朱元璋不僅親自微服出城檢查、觀賞和分享,他還親自題寫了壹副千古趣聯。他經過壹戶人家,見門上沒有貼春聯,便去詢問原因,知道這是壹家閹豬的,不知寫什麽內容合適。他略壹思量,就揮筆寫下“雙手劈開生死路,壹刀割斷是非根”的春聯,在場人都覺得聯意貼切、幽默。經明太祖朱元璋的倡導和實踐,春聯在明代獲得空前的普及。此後春聯便沿襲成為所有中國人過春節的重要文化習俗,壹直傳承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