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回骨簡介

回骨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英文參考 3 概述 4 曲骨穴的別名 5 出處 6 穴名解 7 特異性 8 所屬部位 9 回骨穴的定位 10 回骨穴的取法 11 回骨穴穴位解剖 11.1 層次解剖 11.2 穴區神經、血管 12 回骨穴的功效與作用 13 回骨穴主治病證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14.2 灸法 15 回骨穴的配伍 16 文獻摘要 17 回骨穴研究進展 17.1 對膀胱張力有雙向調節作用 17.2 對宮縮的影響 17.3 治療外陰白斑 17.4 治療遺尿 18 參考資料 附: 1 古籍中的回骨 1 拼音

huí gǔ

2 英文參考

Qūgǔ CV2 [中國針灸學詞典]

3 概述

回骨為經穴別名,“回”為“曲”之誤,即曲骨[1][2]。見《銅人腧穴針灸圖經》。

穴位 曲骨 漢語拼音 Qugu 羅馬拼音 Chuku 美國英譯名 Crooked Bone 各

號 中國 CV2 日本 2 法

國 莫蘭特氏 VC2 富耶氏 VC2 德國 KG2 英國 Cv2 美國 Co2

曲骨為經穴名(Qūgǔ CV2,RN2)[3]。出《針灸甲乙經》。別名尿胞(《備急千金要方》),回骨(《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屈骨(《備急千金要方》),屈骨端(《備急千金要方》)。屬任脈[4][3]。曲骨是足厥陰肝經、任脈的交會穴[4][3]。曲骨指恥骨,此穴在恥骨聯合上緣,故名曲骨[3]。曲骨穴主治小腹、泌尿及生殖系統等疾患:如小腹脹滿疼痛,疝氣,小便淋瀝,遺精,陽痿,早泄,月經不調,痛經,小腹疼痛,帶下,遺尿,尿閉,赤白帶下,不孕,小便不利,癃閉,陰癢,少腹脹滿,水腫,癲疾,五臟虛弱,虛乏冷極,現代又用曲骨穴治療膀胱炎,尿失禁,尿瀦留,睪丸炎,前列腺炎,陰囊濕疹,子宮內膜炎,宮頸糜爛,產後宮縮不全,子宮脫垂,膀胱炎,產後子宮收縮不全等。

4 曲骨穴的別名

尿胞(《備急千金要方》),回骨(《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屈骨(《備急千金要方》),屈骨端(《備急千金要方》)。

5 出處

《針灸甲乙經》:曲骨,在橫骨上,中極下壹寸,毛際陷者中,動脈應手。

6 穴名解

曲骨指恥骨,此穴在恥骨聯合上緣,故名曲骨[3]。

曲即彎曲,骨,指橫骨。中醫解剖上稱恥骨聯合為曲骨。橫骨即今之恥骨,其骨彎曲,形同偃月,穴當恥骨上邊正中,因名曲骨。恥骨上緣其形彎曲,古稱為曲骨或屈骨。《黃帝內經素問·氣府論》:“胃脘以下至橫骨。”與足部京骨處京骨穴、束骨處束骨穴意同。[5]

7 特異性

曲骨是足厥陰肝經、任脈的交會穴[4][3]。

8 所屬部位

下腹[6]

9 回骨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曲骨穴在下腹部,當前正中線上,恥骨聯合上緣的中點處[7]。

曲骨穴位於腹正中線,臍下5寸,恥骨聯合上緣上方凹陷處[4]。

曲骨穴位於下腹部,當前正中線上,恥骨聯合上緣。仰臥取穴[3]。

曲骨穴在任脈的位置

曲骨穴在下腹部的位置

曲骨穴在下腹部的位置(《中國針灸學詞典》)

曲骨穴在下腹部的位置

曲骨穴在下腹部的位置(肌肉)

曲骨穴在下腹部的位置(內臟)

10 回骨穴的取法

仰臥,於腹部中線,恥骨聯合上緣凹陷處取穴[4]。

曲骨穴位於下腹部,當前正中線上,恥骨聯合上緣。仰臥取穴[3]。

仰臥位,於恥骨聯合上緣中點,腹白線上取穴[8]。

11 回骨穴穴位解剖

曲骨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腹白線、腹橫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淺層主要布有髂腹下神經前皮支和腹壁淺靜脈的屬支。深層主要有髂腹下神經的分支。

11.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腹白線→腹橫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3]。

皮膚→皮下組織→腹白線或腹直肌→腹橫筋膜[9]。

11.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髂腹下神經皮支、腹部淺動脈和 *** 外淺動脈分布;深層有髂腹下神經腹支和腹壁下動脈分布;再深層可及膀胱[9]。

布有髂腹下神經的分支,腹壁下動脈及閉孔動脈的分支[4]。

曲骨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腹白線、腹橫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淺層主要布有髂腹下神經前皮支和腹壁淺靜脈的屬支。深層主要有髂腹下神經的分支。

12 回骨穴的功效與作用

曲骨穴具有通利小便、調經止痛的功效。

曲骨穴有清熱利尿、補腎調經的作用[3]。

曲骨穴內應膀胱,故可以治療小便不利、遺尿、癃閉等疾病[10]。

曲骨穴系任脈與肝經之會穴,有通利小便、調經止痛之功。主治少腹脹滿,遺尿,疝氣,月經不調等證。[5]

13 回骨穴主治病證

曲骨穴主治小腹、泌尿及生殖系統等疾患:如小腹脹滿疼痛,疝氣,小便淋瀝,遺精,陽痿,早泄,月經不調,痛經,小腹疼痛,帶下,遺尿,尿閉,赤白帶下,不孕,小便不利,癃閉,陰癢,少腹脹滿,水腫,癲疾,五臟虛弱,虛乏冷極,現代又用曲骨穴治療膀胱炎,尿失禁,尿瀦留,睪丸炎,前列腺炎,陰囊濕疹,子宮內膜炎,宮頸糜爛,產後宮縮不全,子宮脫垂,膀胱炎,產後子宮收縮不全等。

曲骨穴主治小腹、泌尿及生殖系統等疾患:如小腹脹滿疼痛、疝氣、小便淋瀝、遺精、陽痿、早泄、月經不調、痛經等[3]。

曲骨穴主治小腹疼痛,月經不調,帶下,遺精,陽痿,疝氣,遺尿,尿閉等[4]。

曲骨穴主治月經不調,痛經,赤白帶下,不孕;遺精,陽痿;小便不利,遺尿,癃閉,陰癢;少腹脹滿,水腫,疝氣,癲疾[8]。

曲骨穴主治小便不利、遺尿、遺精、陽痿、痛經、月經不調、帶下[9]。

現代多用曲骨穴治療膀胱炎、尿失禁、尿瀦留、睪丸炎、前列腺炎、陰囊濕疹、子宮內膜炎、宮頸糜爛、產後宮縮不全、子宮脫垂等[3]。

治赤白帶下,小便淋瀝,遺尿,遺精,陽痿,陰囊濕疹,五臟虛弱,虛乏冷極,膀胱炎,產後子宮收縮不全,子宮內膜炎。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直刺0.5~1.5寸[4]。

直刺0.5~1寸[10][9][3],局部有酸脹感[10],可向下擴散[10],至外 *** [8]。

註意:應註意針刺深度及方向[10]。

穴位內為膀胱,故應在排尿後進行針刺[9]。

對癃閉患者,應在排尿後針刺,以防損傷膀胱[10]。

孕婦慎用[9][10][3]。

14.2 灸法

可灸[3][10]。

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4]。

15 回骨穴的配伍

曲骨穴配歸來、三陰交洽遺尿[3]。

曲骨穴配三陰交、膀胱俞治膀胱炎[3]。

曲骨穴配血海、風市治外陰濕癢[3]。

曲骨配三陰交,有強陰醒神的作用,主治產後暴厥。

曲骨配魚際,有養陰瀉熱的作用,主治陰汗如水流。

曲骨配中極、肩井,有行氣通絡,強陰壯陽的作用,主治難產,胞衣不下,宮縮無力,產門不開等。

曲骨配三陰交、中極、腎俞,治小便不利[8]。

曲骨配關元、歸來,治陽痿、遺精[8]。

曲骨配大敦,治痛經[8]。

曲骨配橫骨、氣沖,治子宮脫垂[8]。

曲骨配中極、三陰交、百會、印堂,治遺尿[8]。

16 文獻摘要

《針灸甲乙經》:任脈別絡,俠督脈、沖脈之會。

《針灸甲乙經》:膀胱脹者,曲骨主之。小便難,水脹滿,溺出少,胞轉,不得溺,曲骨主之。婦人下赤白沃,後陰中幹痛,惡合陰陽,少腹膜堅,小便閉,曲骨主之。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少腹脹滿,小便淋澀不通,疒疝,少腹痛,婦人赤白帶下,惡合。

《針灸大成》:主失精,五臟虛弱,虛乏冷極,小腹脹滿,小便淋澀不通,疒疝,小腹痛,婦人赤白帶下。

《針灸聚英》:卒死者,針壹寸,補之。溺死者,令人倒馱出水,針補,尿屎出則活。余不可針。

《普濟》:女子經不通,男子陰端寒沖心。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會陰、谷道瘙癢。

17 回骨穴研究進展 17.1 對膀胱張力有雙向調節作用

針刺曲骨穴對膀胱張力有雙向調節作用,並且與手法有關[5]。

如膀胱松弛,針刺曲骨可使張力增強,膀胱張力過高時,針刺曲骨可使之下降。這種影響也與手法有關,撚轉時可引起膀胱收縮,內壓上升,撚針停止時,膀胱松弛,內壓下降。[8]

17.2 對宮縮的影響

據報道,針刺公孫、足三裏可以有效地抑制宮縮,而針刺曲骨、秩邊可使宮縮反應迅速上升[5]。

17.3 治療外陰白斑

據報道配曲骨穴,平刺或斜刺,進針1.5~2.0cm後接DRI1型電熱針機,電流強度為50~90mA,針感以溫熱,脹為度。留針30~40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亦可在病變局部選取1~2對阿是穴,針30次為1療程,經期停針,療效較好。

17.4 治療遺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