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杭州西湖簡介

杭州西湖簡介

杭州西湖

景點介紹

西湖,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西部,是中國主要的觀賞性淡水湖,也是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西湖三面環山,面積6.39平方公裏,東西寬2.8公裏,南北長3.2公裏,環湖15公裏。這個湖被孤山、白蒂、蘇堤和楊公堤分開。按湖區大小可分為外西湖、西麗湖、北麗湖、小南湖、月湖。蘇堤、白堤穿湖而過,周曉穎、湖心亭、阮公墩三個人工島分別位於外西湖、雷峰塔、趙茜的抱石山保護中心。“壹山兩塔三島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就是通過兩塔的對比形成的。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名字的由來

西湖最早叫武林水。055-79000:“錢塘,杜在西。巫山,自武林水,向東入海,行八百裏。”後來又有千水湖、錢塘湖、明升湖、金牛湖、韓石湖、尚湖、方勝湖、習字湖、高土湖、西陵湖、龍川湖、小金果湖、仁美湖、賢者湖、嶽明湖等各種名稱,但歷代普遍認可並有文獻記載的只有兩個。第壹,因湖在杭城以西,故名西湖。“西湖”最早的名字出現在白居易的詩《漢書地理誌》和《西湖晚歸回望孤山寺贈諸客》中。北宋以後,大部分名詩都以西湖命名,錢塘湖的名字逐漸不為人知。蘇軾《杭州回舫》是第壹次在官方文獻中使用“西湖”這壹名稱。

自然環境

西湖形成的原因在古籍中比較簡單。《乞開杭州西湖狀》明代卷壹:“西湖三面環山,溪落溪*袁泉下路百余條,湖保存完好。”現代學者從地形、地質、沈積、水動力學等方面進行了考證。普遍的看法是,西湖是壹個由海灣逐漸演變而來的瀉湖。1920年,科學家竺可楨在考察了西湖的地形後,發表了杭州西湖形成的原因。他說:“西湖原是錢塘江左岸的壹個小海灣。後來由於錢塘江沈積的泥沙,慢慢堵塞了河口,變成了瀉湖。”竺可楨還從沈積速率推斷西湖形成於12000年前。朱認為,西湖形成之初,三面山溪匯入西湖後逐漸被泥沙填平,湖面逐漸縮小。如果不是歷代不斷疏浚,西湖早就荒廢了。1924年,地質學家張發表了《西湖遊覽記》,補充了朱教授的觀點,認為西湖的形成始於潮汐力作用下堤壩的形成,而後灘地的變化維持了湖面。兩者都是西湖形成的重要條件。

然而,瀉湖在現代科學調查中受到質疑。1950年後,地質部門對西湖湖濱公園鉆探的三個島嶼進行了分析,認為在1.5億年前的侏羅紀末期,在現在的湖濱公園周邊發生了壹次強烈的火山噴發,大量的火山巖堆積在寶石山和西湖(大部分)的底部。火山口塌陷後形成馬蹄形核心低窪水,即西湖的雛形。1979年,地質學家分析了從湖岸鉆孔收集的巖石樣本,用於微古生物學研究。根據不同的化石組合,西湖的形成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早期瀉湖、中期海灣和晚期瀉湖。隨著錢塘江沙脊的發展,西湖終於完全封閉,水體逐漸衰弱。現代西湖的形成。

西湖周圍的山丘屬於天目山。根據巖性差異和山體高度,可分為內圈和外圈。有北峰、天馬山、天柱山、五雲山等。外,屬於高丘陵地形。山體主要由誌留系、泥盆系巖屑砂巖、應時砂巖組成,巖性堅硬,不易風化侵蝕。山峰和山脊非常漂亮。溪流縱橫交錯,水很幹凈。是西湖泉水最多的區域。內圈有飛來峰、南峰、黃愚、鳳凰山、巫山。這座山地勢低,多丘陵。山體為向斜,主要由石炭紀和二疊紀石灰巖組成,易被水侵蝕,形成巖鹽、水霧、石屋、紫來、紫雲等溶洞。除了喀斯特山,內圈還有蕉嶺山和抱石山,由火山碎屑巖組成,海拔100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