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保護文化遺產、維護民族文化傳承,是連接民族情感紐帶、增進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統壹和社會穩定的重要文化基礎,也是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促進人類共同發展的前提條件。
3.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擴展數據:
記者從國家文物局網站獲悉,文化部部長羅樹剛近日強調,做好文化遺產工作的核心是圍繞四個字:保護和利用。
他從文物保護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兩個方面介紹了相關情況。
在文物保護方面,首先是建立和落實中央文物部門和省市縣四級文物保護責任制。同時,按照“誰主管誰負責,誰擁有誰負責,誰使用誰負責”的原則,保護了76.7萬處不可移動文物。
文物保護失職必須追責。如2017年,北京市查處十三陵文物流失相關責任人17人,其中局級幹部6人。2016年,河北處理清東陵盜竊違法建設責任人12人。2017年,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發生火災事故6起,23名責任人受到處理。
除了保護,還要打擊文物犯罪。近年來,成功打掉了壹批長期猖獗、影響惡劣的文物犯罪團夥,起到了極大的震懾作用。特別是去年,公安部門兩次發布A級通緝令,公開通緝20名重大文物犯罪在逃人員。這些措施有效地遏制了文物的盜竊和非法販運。
最後,要把文物保護納入法治軌道。根據《文物法》的規定,各地進行基本建設工程前,必須進行考古勘探和調查,然後才能開工建設,有效地保護了地下文物。
羅樹剛指出,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主要體現“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精神。首先是搶救性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們傳承下來的。現在有壹批年齡較大的非遺傳承人。要抓緊搶救保護,把這些老工匠老藝人的手藝傳承下去,培養年輕的傳承人。二是實施生產性保護,特別是傳統工藝與人民生產生活緊密結合,與精準扶貧相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在民間,死在廟裏”,只有與群眾生產生活相結合,才能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在保護好、利用好文化遺產的基礎上,才能發揮好文化遺產的作用,讓它真正‘活’起來。”羅樹剛強調。
利用好文化遺產,首要的是讓人民群眾“無障礙”“零門檻”接觸文化。
羅樹剛介紹,現在除了遺址文物保護單位,已經有4246個博物館免費開放,免費開放的數量還會繼續擴大。現在人們參觀博物館的熱情越來越高,參觀博物館的人數從2014年的7億多人增加到2016年的9億多人。故宮“石渠珍品特展”、“千裏河山——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等壹批精彩展覽受到群眾熱烈歡迎。未來將推出更多精品展覽,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
傳統戲劇的普及工作正在進行,相關部委聯合實施了“戲劇進校園”和“戲劇進農村”兩個項目,以實現“壹人壹劇”和“壹村壹劇”的目標。
在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如電視節目《我在故宮修文物》《國家寶藏》《舌尖上的中國》等深受觀眾喜愛。
“文物部門要繼續落實責任,文化遺產工作是保護活的,是造福社會、造福人民的。”羅樹剛強調
人民網-文化部部長羅樹剛:做好文化遺產工作的核心是保護和利用
中國青年報-人類為什麽要保護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