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北京的地理人文環境

北京的地理人文環境

北京是中國歷史上遼、金、元、明、清的古都。它是壹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也是壹座舉世聞名的歷史文化名城。自938年為遼朝都城以來,歷經遼、金、元、明、清等朝代建立,都城歷史超過1000年。在作為首都的漫長歷史中,各個朝代的皇帝及其謀士為了維護皇權統治,使皇帝的國家和國家歷久不衰,對古都北京進行了精心的規劃和設計,建造了壹系列具有象征意義的城市建築,力圖通過完善的首都城市建設來達到“得天獨厚,得天獨厚”的目的。尤其是明清時期,古都北京的城市建設更加完善,更加雄偉,更加神秘,使古都北京具有濃郁的首都特色。如今,歷史上的那些朝代都過去了,卻給後人留下了許多歷史遺跡和古跡,為後人研究古都規劃設計思想提供了物質基礎。

那麽,古都北京的規劃設計原則是什麽?那些設計模式的象征意義、寓意、功能和用途是什麽?筆者經過多年對古都北京的實地考察和研究,發現古都北京是按照中國古代最高傳統文化《周易》的原理規劃設計的,是按照“天人合壹”的宇宙理念建造的。古都北京的每壹座古建築,都蘊含著《周易》諸子的不朽光輝。

《周易》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壹部奇書,寓意深遠。它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的起源,是中國乃至世界公認的最高水平的古代哲學著作和最權威的歷史文化經典。《周易》在中國歷史上被譽為“經書之首,大道之源”,對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和文明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只有沿著《周易》的脈絡去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和文明,才能找到真正的答案。

古都北京、天壇、地壇、日壇、月壇都是根據周易先天八卦原理設計建造的。

北京古城分為內城和外城兩部分,現在叫凸城。盲文城的北部叫內城,修建的比較早。它是在明初元大都的基礎上,參考明代都城南城和中都(安徽鳳陽)的設計方案而建。凸形的南部叫外城,修建較晚。建於明末嘉靖年間。打開古都北京的地圖,可以看到古都北京內城外的北、南、東、西四個方向,共有天壇、地壇、日壇、月壇四座古代祭壇建築。

天壇是中國最大最完整的古代皇家建築。它位於北京內城外的南部。它是明朝永樂皇帝朱迪於1420年建造的,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天壇是明清兩代皇帝每年在冬天的至日祭天,在孟春祭天,在夏天的至日祭雨的地方。地壇建於公元1530年,明朝嘉靖9年,位於北京內城外的北部。因壇周圍有方形曲澤,故原名方澤壇,明嘉靖13年更名為地壇。地壇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祖先即地神的地方,是當今中國保存最完整的紀念性建築。日壇和月壇都是明朝嘉靖皇帝從65438年到0530年用9年時間建成的。日壇位於北京內城外的東面,又稱朝日壇,是明清兩代皇帝每年春分那天祭祀祖先“太陽神”的地方。月壇,又稱晚月壇,位於北京內城外的西邊。是明清兩代皇帝每年秋分之日祭拜祖先“夜光神”和天上星辰之神的地方。

祭祀天地日月是中國歷史上壹個悠久的習俗。據史料記載,早在周朝,祭祀祖先的天地日月已經成為壹種制度。戰國時期,秦始皇曾在巍山(山東榮成成山角)拜太陽,在萊山(山東葉縣)拜月亮。西漢成帝年間,在當時的都城長安南郊建“天地始祖”祭天地,建“拜東君”祭日。魏晉南北朝時,東郊有春分祭祀天地之神,其名猶存。明朝的皇帝建造了大規模的特殊建築來祭祀天地日月。至今,我國部分地區的民間仍保留著春節祭祀祖先“天地之神”的習俗,可見祭祀祖先、天地、日月的習俗源遠流長。祭祖、祭天、祭地、祭日、祭月是中國古代的盛大儀式之壹,是歷代帝王統治時期的壹件大事,歷來備受重視。

1.古代帝王和臣民崇拜天、地、日、月的觀念來源於《周易》。

《周易說卦》曰:“幹,天道也,故稱父。坤,地也,故稱母。”這意味著八卦中的幹卦代表天道,被視為父親。坤卦代表大地,大地被尊為母親。周易“凝聚”說:“天地和合,萬物圓融。男女構精,萬物化生。也就是說“天地之間陰陽交融,萬物皆可變,萬物皆可成,陰陽兩性交合,萬物皆可變。“《易經》序曰:“有天地,然後萬物有靈。.....有天地而後有萬物,萬物而後有男女,男女而後有夫妻,夫妻而後有父子,父子而後有大臣,大臣而後有盛衰,盛衰而後有禮儀,都是不對的。“也就是說,天地陰陽相互作用,可以產生萬物,萬物可以產生男女、夫妻、父子、君臣、上下、禮儀。萬物離不開天地,天地是萬物之根。因此,古人非常尊崇天地,崇拜天地,形成了按節氣定期祭祀祖先的禮制。

《易經》也說:“故剛柔相磨,八卦相蕩,鼓之以雷霍,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壹寒壹夏。”“日行月來,月行寒暑互推,年變尷尬。”古人認為,太陽來了,月亮走了,太陽和月亮互相推擠,宇宙中就產生了白天和黑夜,光明和黑暗。是太陽和月亮的運動產生了冬冷夏熱,冷到夏熱,夏熱到冷,寒暑互推產生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年的變化,產生了年復壹年。古人認為日月是離不開歲月形成的天象,由此產生了祭祀日月的習俗。

2.天壇、地壇、日壇、月壇都是按照先天八卦中周易的方位建造的。

為什麽古代皇帝把天壇建在北京內城的南邊,地壇建在北邊,日壇建在東邊,月壇建在西邊?其理論基礎是《周易》中的先天八卦。

《周易·說卦》曰:“天地定位,山川通風,雷電風薄,水火不相容,八卦是非。”“幹,陽剛,坤,陰柔。”古人根據這段話提出先天八卦理論,根據先天八卦的方向,分甘南、昆北、裏東、坎西、兌東南、艮西北、鎮北、潯西南。

《周易·說卦》說:“為天而作是妳的父親...坤是妳媽”,“離火是妳的天...侃是妳的水是妳的月亮……”意思是說,做天是正南,坤是妳的地是正北,離開天是正東,坎是妳的月亮是正西。古人認為先天八卦的方位是天地日月的原始方位。為了將天壇、地壇、日壇、月壇與先天八卦的方位對應起來,古人按照先天八卦的方位,在北京古內城的南面建天壇,北面建地壇,東面建日壇,西面建月壇。四壇中間是帝都,可見天地日月壇所代表的卦象,與舊都北京的內城壹起構成先天八卦城。

3.天壇、地壇、日壇、月壇的建築形象特征也是基於《周易》。

天壇的建築形象是圓的,地壇是方的,日壇以圓為主,月壇是方的。為什麽天壇是圓的,地壇廣場是圓的,日壇廣場是圓的,月壇廣場是圓的?原來這也是基於周易的。

《周易說卦》雲:“乾卦為天圓...坤是土的意思……”周易文言文說:“坤柔剛,靜賢……”也就是說,幹卦表示天是圓的,坤卦表示方的。據此,古人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天好像扣在地球上像壹口大鍋。這就是古人說天是圓的由來。根據《周易》原理,古代帝王將天壇建成圓形,地壇建成方形,是為了更好地與天地相通,獲得天地之神的保護。天壇的主體建築是壹個三層的圓形平臺,桌子中央是壹個圓形的太極石,太極石周圍是九個圓形的石頭,穹頂下面的墻壁也是圓形的。存放神和皇帝祖先的牌位的皇家墓穴也是圓形的。皇穹宇的內表面也是圓形的,其中心是壹個圓形的石面。它外面的第壹圈是按八卦圖用火塊和圓石面圍起來的,皇穹宇的外壁是圓形的。這就是著名的回音壁。皇帝用的祈年殿頂部是三層圓形建築,祈年殿內的地面也是圓形地面,中間是壹塊圓形石頭,四周按八卦規律排列著扇形石頭。祈年殿的底座也是壹個三層的圓形平臺,祈年殿的外墻也是圓形的,天壇整個外墻的北部也是圓形的。因此,圓形是天壇的壹個顯著特征。

地壇中的祭壇是壹座兩層方形建築,壇面上有方形的石頭,舞臺周圍有方形的溝渠,祭壇周圍有方形的兩層墻壁。可見,廣場是地壇建築造型的突出特征。

《周易說卦》曰:“離者,明也。萬物相見,南方占蔔也...水也是水,蔔也是北。”“遠離火是壹天...為了占蔔……”。根據後天八卦的方位,卦為南,卦為北,與先天八卦中的乾坤兩卦處於同壹位置。所以祭壇像天壇壹樣建成圓形,祭壇像地壇壹樣建成方形。現在祭壇的形狀已經不是原來的樣子了。根據現存的明初設計的明仲景(安徽鳳陽)的設計方案,祭壇是方形的,但緊緊圍繞祭壇的墻壁是圓形的。

4.天壇和地壇意義上的“數”符合《周易》的原理。

易經說:“天壹,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第六天,第七天,第八天,第九天。天數五,名額五。王座有自己的組合。二十天五個,地方三十個,地方五十個。”按照這個說法,壹、三、五、七、九是奇數和正數,二、四、六、八、十是偶數和負數。正數最大個數是9,負數最大個數是10,其次是8。天壇是太陽,所以其內涵的數是太陽的單數。如祭天壇丘分三層建造,最上層直徑9丈,第二層直徑15丈,第三層直徑21丈。最上面壹層壇面是圓形的,中央有壹塊圓形的石頭,叫做太極石。太極石周圍第壹圈由九塊扇形圓石圍成,第二圈為1丈。圓形土墩頂層9圈,第二層9圈,第三層9圈。三層土墩之間的臺階都是9級。祈年殿的底座是三層,祈年殿的頂部是三層。祈年殿從底座到頂部***9層,寓意九重天。祈年殿的地面是圓形的,它的中心是壹塊被稱為中心石的圓形石頭。它周圍的第壹個圓是由八塊石頭按照八卦組成的,第二個圓是16塊,按照fn=8n的數學規律排列,有* * 9個圓。皇宮的地面也是圓形的,中心有壹塊圓形的石頭。八個扇形的石頭按照大致方向排列在它周圍的第壹個圓裏,按照fn=8n的數學規律排列成***9個圓。地壇為地陰,地壇建築數量為偶數。比如地壇中央建築的祭壇是方形的兩層建築,上面的壇面尺寸為6x6,下面的壇面尺寸為l0x10,兩層之間的臺階為偶數8級臺階。地壇的壇面是由方形石塊組成的。上壇面中心為6x6=36方石,其外方位為(8x8)x8=512較小方石,下壇面為(8x8)x16=1024方石,地壇外壁重2倍。祭壇的建築數量是奇數,比如壹樓的祭壇大小是5x5,高度是5英尺9英寸,有9個臺階,外面有壹個圓形的墻。月壇的建築數量多為偶數,如壇面大小為4x4,高4尺6寸,臺階6級。從上面可以看出,天地日月壇的建築所用的數字是符合周易原理的。

5.根據《周易》“元、恒、理、真”命名壇門。

天壇主體建築的穹頂周圍有四個大門。東門叫太原門,南門叫趙恒門,西門叫廣利門,北門叫成鎮門。這四個門名的第二個字構成元、恒、理、鎮。元亨利貞節是《周易》占蔔的四德,《周易文言》說:“元人善;衡者,家之將也;利者,義之和;貞潔,事已至此。君子之仁足以長人,好的社會足以有禮貌,好的事情足以和諧正直,紮實的人品足以做事。修行這四德的君子,所以說:幹,元亨利真”。天壇壇周圍的四個門以“元亨利真”二字命名,進壹步說明天壇是根據《周易》原理設計建造的。

天壇占地273公頃,地壇占地37公頃。天壇比地壇大八倍,意思是天壇大,地壇小。易經《太卦》中的卦說:“由小到大,吉祥昌盛”,負卦說:“由大到小”。根據周易,泰卦的上爻是坤,下爻是幹,負爻的上爻是幹,下爻是坤。為太陽做事為天之大,坤為地之小。所以天壇的面積比地壇大。

古都北京的內城、皇城、宮殿都是按照《周易》原理設計建造的。

1.根據《周易》“天、地、人三才”設計都城。

《易經》說:“《易》也是壹部書,它是廣備的。天之道,人之道,正宗之道。既是三才又是二才,所以是六才。六、非之,三材之道也。”意思是《易經》浩如煙海,有備而來,有天、人、道,有天、地、人三料,並成對對應,所以壹卦含六畫。六畫無非是“天、地、人、三材”之道根據這段話,古人認為宇宙中有“天地三才”,天在上,地在下,人是天地交合的產物。所以,在中國大地上,天在南方,地在北方,人在南北之間。

明成祖據此在古都北京的南面建天壇,北面建地壇。北京的內版圖位於天地兩壇中間。另壹個例子是古都北京的皇城,它的南面是天安門廣場,北面是地安門。帝國領土位於天安門廣場和地安門之間。再比如,宮南第壹道門,明初原叫奉天門,清中葉改為太和門。宮殿北面的第壹道門叫做順貞門。根據周易,坤為地,所以順真門象征地門,宮中宮殿在鳳天門(天門)和順真門(文帝)之間。再比如故宮後宮三殿,南面是幹青門,北面是坤寧門,中間是幹青宮、交泰宮、坤寧宮。據《周易》記載,幹青為天,坤寧為地,後宮三殿仍居於天(幹青)與地(坤寧)之間。

可見古人已經從《易經》中理解了“天地三才”的原理,並應用於都城的建設。古人以天地人三才之道來設計命名建築,目的是達到天地人合壹,使人得天地之福,國泰民安,天下太平。

2.根據《周易》“先天八卦”和“後天八卦”設計都城。

古人認為先天八卦中,甘南、昆北、裏東、坎西稱為四正方向,其他四個方向稱為四角。古人認為先天八卦處於壹種和諧穩定的平衡狀態,有好有壞。古都北京的壹些建築是按照先天八卦的朝向設計的。比如北京的內城,南有天壇,北有地壇,東有日壇,西有月壇。這是先天八卦非常明顯的四個正方向。又如,皇城有四個城門,南面是天安門廣場,北面是地安門,東面是東安門,西面是Xi安門。如上所述,按照先天八卦的方位,東邊的距離是太陽,西邊的山脊是月亮。所以從天安門廣場和地安門的布置來看,這種布置還是先天八卦。再比如皇宮後宮,南面是幹青門,北面是坤寧門,東面是日景門,西面是月華門,中間是幹青宮、交泰殿、坤寧宮,是非常典型的先天八卦四正方向。以上情況有力地說明,古都北京的內城是按照先天八卦的方位建造的,皇城也是按照先天八卦的方位建造的。

除了先天八卦中的建築,宮中的壹些建築也是按照易經後八卦的方向設計建造的。

後天八卦方位為:坎北、臨安、鎮東、堆西、甘西北、昆明西南、艮東北、巽東南。

古都北京內城的建築都是按照《易經》中的八卦方位來設計命名的。它們是四個宮門:南面的午門,下午的火門,北面的神武門,原名玄武門。清朝康熙年間,為避康熙帝名之諱,改為神武門,此處玄為黑,水為黑,玄武為北方水之位置;東門東華門,東為震作木,西為西華門,西為黃金交易所。從宮南門的午火和北門的玄武可以看出,四宮門是按照後天八卦的方位排列命名的。

元代有11座城門,東門三座,稱為廣西門、崇仁門、奇化門。地震是東方是木為仁,荀是“氣”為木;南門的三個門叫做溫明門、離裏正門和順城門。遠離南方意味著美麗和文明,所以“裏”和“明”象征著南方遠離火。西門三門說“平為門”,問義清門,以義換西涼,所以“義”“蘇”象征西涼換金;北門和第二門被稱為建德門和安貞門。“周易?說卦:“闐者,水也,北卦也,卦也竭,萬物歸之,故謂之竭。”也就是說,北方蔔卦是萬物需要從疲勞中回歸的地方,所以是“安”,“安”象征著坎水,所以安貞門就是北方蔔卦。從上面可以看出,元代城門的名稱基本都是以後天八卦命名的。

3.《周易》中的“中”“右”思想與皇宮中的“中即右”。

周易特別提倡“中”和“義”。《周易文言》說:“大而幹,渾厚而正,精而精”。意為偉大、幹、強,“正中”,可謂純粹精致。《文言文》也說:“九十二:見龍在田,利大人,是什麽?”子曰:“龍有德,有義。”意為92,見龍在田,利大人。這是什麽意思?孔子說:龍是有德的成年人,“既正又中”。

古代的皇帝認為,皇帝作為皇帝的兒子,應該蒼勁有力如天,皇帝是壹國之首,首都是國家的統治中心,皇宮是皇帝坐在政府裏的地方,皇帝應該“坐在中間”,以顯示皇帝的尊嚴。因此,皇帝把故宮建在古都北京的中軸線上。

我們知道,古都北京有壹條南北中軸線,就是永定門、正陰門、天安門、午門、神武門、鼓樓、鐘樓。北京古城以中軸線為軸心,東西區域對稱。這個設計也是基於周易。周易壹直強調陰陽平衡,使萬物和諧。古代皇帝坐在首都的南部。在皇帝看來,左邊是東方,右邊是西方。只有東城和西域對稱,陰陽才能平衡,陰陽平衡才會讓萬物和諧。所以古都城的形狀是對稱的,城門是對稱的,有些地名也是對稱的。如東單、西單、東四、西四、東直門、西直門、東便門、西便門、左安門、右安門。

4.從三座宮殿的名稱看周易在古都設計中的主導作用。

在宮殿中軸線的中央,是宮殿中最大最重要的三大殿,即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太和殿前南有太和門,東有協和門,西有西河門。三大殿後面是皇宮中的三座宮殿,即幹青宮、交泰宮和坤寧宮,南面是幹青門,北面是坤寧門。太和殿是明清兩朝新皇帝登基的地方。它也是皇帝授予皇後稱號和派遣將軍外出的地方,也是皇帝每年舉行儀式和數百名官員迎接新年,冬季至日,皇帝生日和其他重大國家慶祝活動的地方。太和殿後,太和殿是皇帝舉行大典前臨時坐等朝廷時間的地方,然後在收到數百官員的祝賀後前往太和殿。保和殿在中和殿之後,是皇帝慶祝皇後、皇太子、大臣稱號的地方。後宮幹青宮是後宮的主殿,是明清兩代皇帝的客廳,也是皇帝平時處理日常活動和政務的地方。每年,在元旦,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冬季至日和皇帝的生日,皇帝在這裏舉行皇家宴會。交泰殿是繼清宮之後,每次隆重的儀式和生日,皇後接受祝賀的地方。交泰殿之後,坤寧宮是皇後的寢宮,也是皇帝的婚房。

從前朝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幹青後宮、交泰殿和坤寧宮的用途、活動和建築規模可以看出,前朝三大殿和內廷三宮是皇宮中最重要的宮殿,是皇帝舉行重大活動的地方,也是皇宮中的中心建築。如此重要的宮殿及其大門,以太和、中和、保和、太和、謝赫、西河、幹青、坤寧命名,可見“和”、“燥”、“坤”四個字在皇帝心目中的重要性。“太和”二字取自《周易》象幹,“幹”和“坤”是《周易》前兩卦的名稱。“喜歡嗎?幹》說:“大道變,各為壹命。保平安和合就好。”意思是大道即天的規律是壹直在變化的。在這種變化中孕育產生的壹切事物,都是按照其本質規律正確確定的,宇宙的生命和自然得以保存,保持了大自然的大和諧,使壹切事物都沿著既定的生命軌道正常發展變化。和即和諧,和即和,和即同心協力,和即陰陽平衡。只有和諧才能團結上下,團結壹心,只有和諧才能讓天下太平,人民安居樂業,只有和諧才能讓皇帝和國家萬古長青。

幹青宮的“幹”是指天輕地清,坤寧宮的“坤”是指地靜地幹是君主。“幹而明”是指君主永遠“正直而睿智”;坤為大地之母,“坤寧”意為皇後永遠“清靜正直”,“做愛”意為幹與坤相交,天地相交,意為萬物平安出世。

5.北京城的建築形象符合周易。

古都北京除了壹些象征性的祭壇,所有的三重城都是方形的。比如金代,金中都的城是方形的,元代多為長方形,明代內城、外城、皇城都是方形的。總之,廣場是古都北京城市建設的特色,也是古代北方城市建設的特色。古都為什麽要建成廣場?根據周易河圖和八卦原理,東方為木,南方為火,西方為金,北方為水,土居中心。皇帝坐在中間,五行屬中土。前面說過,坤地是母方。為了使中心地和坤地廣場的特點壹致,都城、皇城、皇宮都建成廣場。宮內有前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是皇帝處理王朝重要事務的地方。前朝的這三座大殿都是建在三層基座上,三座大殿的三層基座連成壹體。特別有意義的是,這三層基座從北到南、從上到下形成壹個“土”字形,“土”字“正中”。這恰恰說明皇室認為自己是“中土”,“中土”應該永遠“居中右”。

6.《周易》與宮殿建築的色彩裝飾

古都北京的皇家建築都有特定的顏色。比如宮殿的屋頂是黃色的硫磺玻璃磚,宮殿的墻壁是紅色的,祭壇的泥土是彩色的泥土。

如前所述,皇族屬於中土。根據周易五行原理,土為黃色。古人認為黃色是積極向上的顏色,是高貴的顏色,所以所有的皇家建築都用黃色,黃色是皇家建築的專用色。從高處看,這座宮殿是壹個宏偉的世界。

宮殿墻壁的紅色有兩種解釋。壹、紅為火,火生中土。宮墻用紅色裝飾,為火生土,所以皇室根基穩固,支撐有力。第二,明代的“明”字是光是火的意思,紅色宮墻的意思和“明”火的紅色是壹致的。另外,明太祖姓朱,,紅也,紅是火。紅墻也表明朱是明朝的姓氏。

明清五色土的使用完全是以《周易》為基礎的。根據周易,南方的土是紅色的,北方的土是黑色的,東方的土是藍色的,西方的土是白色的,中間的土是黃色的。皇帝在中國的東南西北三個方向采集不同顏色的泥土,表示中國的土地屬於皇室,通過祭祀祖先來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綜上所述,《周易》原理是古都北京、皇城、後宮的設計命名所遵循的重要思想。只有沿著《周易》的脈絡去研究中國古都,才能找到真正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