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小時候的誌向。
孫思邈(約581-682)京兆花垣(今陜西省耀縣)人。他從小體弱多病,看病的錢都快花光了。這讓他深深感受到了疾病對人的危害,萌發了成為壹名醫生的願望。他天資聰穎。七歲時,他每天能背幾千個單詞。20歲時,他就熟悉了百家爭鳴的理論。唐代科舉盛行,出身貧寒的貴族士紳和布衣儒生的子女看重的是科舉功名,而不是為了醫學。孫思邈則是熱愛醫學,不把醫學當成廉價職業。此外,約伯是壹位多產的學者,他勤奮學習,刻苦練習,從少年時代起就決心將壹生奉獻給醫學事業,並決心為解除人們的疾病痛苦而奮鬥。為了投身於醫學事業,他拒絕了隋文帝給他的郭子醫生的職位。唐朝建立後,他謝絕了唐太宗授予他的爵位,唐高宗拜他為諫大夫,他不接受。他不在乎個人名利,只關註人民疾苦。他為醫療實踐收集藥物,並在世界各地旅行。他為人治病,人民把他培養成了壹個傑出的藥理學家,醫學知識無與倫比。他對當時儒生只有誌於科舉成名的風尚十分不滿,鄙視行醫救人。他認為“身為朝野秀才,以鹹辱醫術為名,教孩子背短文,做小謀略,以求仕途。”說起來也奇怪,愈合技術欠缺。“他從國計民生的角度,批判了當時重科舉輕醫術的風氣,說明他把醫學視為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他的眼光遠遠高於當時的普通人。他沒有隨波逐流,而是按照自己的理想進行下去,從而成就了事業。
驚人的醫德
作為壹名醫生,孫思邈發揚了中國古代醫生行醫的優良傳統,特別註重醫德。他認為壹個好醫生必須專心治病,不能草率行事;要有對病人的同情和關愛,以救死扶傷為己任;對病人要壹視同仁,不分等級、貧富、年齡、美醜、親疏、國籍、聰明,都要像對待自己的親人壹樣壹視同仁。待人接物,不能先患得患失,瞻前顧後;而是要全身心投入到病人身上,寧願自己爬山爬山,餓著累著,也要治療等待就醫的病人。壹個醫生不應該日夜避寒避熱,不畏艱難險阻,全身心地投入到病人身上,而個人卻“無所求”。這是個好醫生。他尤其看不上那些從病人身上獲益的醫生,看不上那些以成績為榮,以為自己是“大話西遊”的淺薄醫生。他認為醫生應該公正無私,應該謹慎謙虛。這種高尚的醫德,孫思邈是終生的榜樣,躬身實踐。
普及醫學知識
孫思邈的醫術高明,是因為他善於借鑒前人的經驗。他曾研讀古代醫學書籍《內經》、《傷寒論》、《神農本草經》,從中學習了豐富的醫學知識。他註重向人民學習,在實踐中學習。他的足跡印在很多名山上,他的身影也經常出現在民間。他從人民那裏學到了許多醫學知識和經驗。他知道如果他想成為壹名著名的醫生,他必須努力學習。從他的親身經歷中,他認識到,把醫學看得很簡單,認為學起來很輕松的人,都是淺薄的人。他們永遠不會真正掌握醫學,只能誤人子弟。孫思邈壹生孜孜不倦地學習,發現別人有好的醫方,於是不遠千裏求教。這種勤奮和開明的態度大大提高了他的醫學知識。
孫思邈不僅善於從群眾中挖掘和吸收醫學知識,而且重視向群眾普及基本的醫學知識。他主張每個人都應該掌握壹定的醫學知識。為了普及這項工作,他認為應該編寫壹本簡單實用的醫學書籍。當時的醫書往往數量眾多且難找,普通人很難買到,不利於因病開藥方。於是他翻遍了歷代醫典,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參考了民間驗方,開出了壹張準備壹千塊錢的藥方。永輝三年(公元652年),年近70歲的他,《備急用》編纂成功。這是壹本包括中醫基礎理論和臨床各科診斷、治療、針灸、食療、預防、保健等醫學知識的醫療衛生書籍。全書30卷,編成232冊,* * *收藏5300冊。
對火藥發明的貢獻
孫思邈不僅是壹位成就斐然的醫學家,還是壹位煉丹家。火藥的配方被記載在“單晶內硫法”中。火藥是中國古代方士對人類做出的重要貢獻,是中國四大發明之壹。孫思邈《單晶內硫法》中記載的火藥配方是現存最早的火藥配方記錄。這說明孫思邈對火藥的發明也有貢獻。
孫思邈以高尚的醫德、精辟的醫學見解、不朽的醫學著作,為後世醫家樹立了光輝的榜樣。他造福人民的豐功偉績贏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衷心感謝。孫思邈去世後,他的家鄉陜西省耀縣孫家園的人們為他建了壹座祠堂,並在他曾經隱居的五臺山(後改名王耀山)建了壹座“王耀廟”。宋代刻有錢金寶姚貝,並刻有《錢金方》中的部分藥方。他的生平和成就也被刻在石碑上。而他的《千金要方》壹書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壹些日本和韓國的醫學家也受到了孫思邈的影響。孫思邈是唐代中國醫學家的傑出代表,是唐代以前醫學成就的集大成者。他的輝煌成就在世界醫學發展史上為中華民族贏得了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