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伐三苗之戰的戰爭過程

伐三苗之戰的戰爭過程

戰爭於堯時拉開了序幕,文獻記載“堯戰於丹水之浦,以服南蠻”,“堯與有苗戰於丹水之浦”,可知堯所征伐的“南蠻”就是“有苗' 亦即“三苗”。丹水即今丹江,源於陜西嘗商縣冢嶺山,東南流,經商南縣名丹江。據記載,流經河南南陽淅川縣、內鄉縣附近,“水出丹魚,先夏至十日夜,伺之,魚浮水側,赤光上照如火”,還有丹崖山,崖高三十丈,赤壁如霞,若紅雲秀天,這應是丹水得名的由來,所謂“三苗國,在赤水東” 的赤水即丹水。

堯伐三畝的戰場當在丹江沿岸,進軍路線還有可能選擇水路,因為南洛河中下遊是華夏集團活動的壹個腹心地區,而南洛河上遊與丹江的上遊僅有壹山之隔,堯率其部族順丹江而下,發起進攻,三苗則利用有利地形據守,決戰於今丹江水庫壹帶。此戰雙方互有得失,似堯並未取得實質性勝利,因《史記》記載,後來舜請“遷三苗於三危”是因為三苗在“江淮、荊州數為亂”,漢代的荊州包括南陽郡,可見三苗仍居於南陽地區。

堯以後,舜繼續與三苗作鬥爭。鑒於三苗的強大,舜采取了大修武事、文教的兩手策略,壹方面是用戰爭的手段,如文獻所載“舜伐三苗”、“殺三苗於三危” ,另壹方面是積蕃力量,推動中原文化的南漸,加強對三苗文化的影響滲透。即所 謂“舜卻苗民,更易其俗”,“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執幹戚舞,有苗乃服” ,兩手政策取得了壹定的效果。如文獻記載“三苗髢 首”、“中國冠笄” ,表明三苗與中原先民服飾不同,壹大區別是唯有中原用簪笄,而今在淅川和湖北鄖縣石家河文化遺存中卻發現了笄,反映了南北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也是“舜卻苗民,更易其俗”的成果之壹。由於石家河文化遺址中僅於這兩個靠近丹江水庫的地點出土了笄,說明舜的對手仍是南陽地區的三苗國。《淮南子》等古籍記載:“舜勤於民事而野死”、“南征三苗,道死蒼梧” ,表明軍事征伐並不順利,舜本人甚至死於征途。“蒼梧”之地後世多認為 在湖南的九嶷山,但《山海經》載蒼梧之野在赤水之東,它不僅是舜的葬地,還是流亡於丹水的丹朱葬地 ,所以此“蒼梧”原也應在豫西南,以後才隨先民的遷徙和衡山等山名、水名壹起到了湖南。

舜修武事文教為伐三苗奠定了基礎,待到其後繼者禹時,隨著華夏集團力量的進壹步強大,兩集團間終於發生壹場大戰,這就是《墨子·非攻下》所載的,“昔者三苗大亂,天命殛之。日妖宵出,雨血三朝,龍生於廟,犬哭乎(於)市,夏冰(水〕、地坼及泉,五谷變化,民乃大振。高陽乃命玄宮,禹親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四(雷)電誘(諄)祗(振〉,有神人面鳥身,若瑾以侍,搤矢有苗之祥。苗師大亂,後乃遂幾”。大抵反映禹時三苗遭到自然災害地震、水災、氣象異常,造成人心惶惶。禹乘機出兵,標榜受命於天,出師前在大巫高陽氏留下的神宮中,由其繼任者主持隆重的受命儀式,當時雷電大作,就像有了天帝的認可,南正重的繼任者、代表東方之神勾芒的巫長執圭參加了典禮。因此禹師士氣大振,在戰場上射殺三苗首領,苗師大敗潰退,從此衰微下去了。利用敵人的困難,抓住戰機,是禹贏得勝利的重要原因;同時利用宗教的力量,標榜受命於天;舉行誓師動員,“濟濟有眾,鹹聽朕言,非惟小子,敢行稱亂,蠢茲有苗,用天之罰”,標榜出征是“除天下之害”,這些對鼓舞士氣,壹舉擊敗三苗也起了很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