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夷洲到底是不是臺灣?

夷洲到底是不是臺灣?

夷洲 夷洲,系陳壽所著之《三國誌》《吳書》〈孫權傳〉中所提到的壹個地名,大部分的中國大陸學者和部分臺灣學者認為就是今天的臺灣,但是也有壹些臺灣學者對於這壹說法提出質疑。

現存史料中的相關記載

在《三國誌》《吳書》〈孫權傳〉中,有以下這樣的壹段敘述:

[黃龍]二年1春正月,魏作合肥新城。詔立都講祭酒,以教學諸子。遣將軍衛溫、諸葛直將甲士萬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亶洲在海中,長老傳言秦始皇帝遣方士徐福將童男童女數千人入海,求蓬萊神山及仙藥,止此洲不還。世相承有數萬家,其上人民,時有至會稽貨布,會稽東縣人海行,亦有遭風流移至亶洲者。所在絕遠,卒不可得至,但得夷洲數千人還。(引自陳壽 nd;重點是加上的)

由於該段敘述語焉不詳,我們從這段文字描述當中,並無法確知文中所指的“夷洲”和“亶洲”是在那裏。不過,沈瑩(三國時代吳國丹陽太守)在其所著的《臨海水土誌》(約完成於西元268年至280年之間),對於“夷州”(並非“夷洲”),2又提供了以下的線索:

夷州在臨海郡東南,去郡二千裏。土地無霜雪,草木不死。四面是山,眾山夷所居。山頂有越王射的正白,乃是石也。此夷各號為王,分劃土地,人民各自別異,人皆髡頭,穿耳,女人不穿耳。作室居,種荊為蕃鄣。土地饒沃,既生五谷,又多魚肉。舅姑子父,男女臥息***壹大床。交會之時,各不相避。能作細布,亦作斑文。布刻畫,其內有文章,好以為飾也。…… (引自戴天昭 1996,3)

史明對於該段記載有以下的詮釋:

從“夷州”這個名詞,可以想像乃是夷人所住之異地,並且距離位於長江河口的臨海郡有二千裏之遠,氣候風土都比長江壹帶溫暖,所以也能看出比東吳更位於南方、所住的夷人。從種族上看來,當然與漢人不同,風俗習慣也有不同於漢人的記載。因此,根據這些記載的內容來說,往往會使後代的學者輕易的斷定夷州就是指現在的臺灣。(引自史明 1980,24-5)

值得註意的是,沈瑩所著該書,本是已散失不全,只因為在宋代的《太平禦覽》卷780《東夷傳》引用其壹部份,所以才流傳下來。

認為夷洲是臺灣的說法

最早引用該段史料,並論證夷州就是臺灣的,似乎是日治時期對臺灣歷史研究貢獻卓著的日本學者伊能嘉矩。在他的成名著作《臺灣文化誌》中,他正是引用沈瑩的該段文字,以此來推斷其所描繪的“夷州”應該是現今的臺灣(見伊能嘉矩 1985,25-6)。3以後,又有日本學者市村瓉次郎、和田清等人,利用〈臨海水土誌〉中之記事,和《隋書》〈流求傳〉的記載相互比較,而同意依能嘉矩這樣的解釋方式(引自曹永和 1979,3)。在1950年代,臺灣中央研究院的人類學者淩純聲,也是繼續從沈瑩的這段敘述中著手,另外再配合民族誌的資料,而論證夷州應該是臺灣才對(引自曹永和 1979,3-4;戴天昭 1996,8,註釋2)。

在這些比較屬於學術研究範疇的考證出版以後,就逐漸有大量比較屬於政治宣傳性質的著作,開始“引用這個結論”,而直接宣稱夷州就是臺灣。比如說,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學者郭廷以的《臺灣史事概說》(1954),以及中國學者陳碧笙的《臺灣人民歷史》(1993) 4中,他們也都引用沈瑩的該段敘述,而宣稱夷州就是臺灣。這種具政治目的的引用,在1993年由中華人民***和國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所提出的〈臺灣問題與中國的統壹〉白皮書中,達到了最高峰。該白皮書宣稱“臺灣古稱夷洲”(這和上引學界人士的說法並不壹致),而有以下這樣的說明:

臺灣自古即屬於中國。臺灣古稱夷洲、流求。大量的史書和文獻記載了中國人民早期開發臺灣的情景。距今壹千七百多年以前,三國時吳人沈瑩的《臨海水土誌》等對此就有所著述,它們是世界上記述臺灣最早的文字。公元三世紀和七世紀,三國孫吳政權和隋朝政府都曾先後派萬余人去臺。(中華人民***和國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1993;重點是加上去的)

認為夷洲不壹定是臺灣的說法

然而,臺灣的壹些學者認為以目前所知的而言,只能推斷“夷洲‘可能’就是臺灣”,但是,並無法確實肯定這個陳述。對這個陳述質疑的相關理由,至少有以下幾點:

史明(1980,25)指出,如果就《三國誌》中的記載而言,“夷洲”這個名稱,正和“亶洲”壹樣,“從古時代就是屬於那種不能確定到底是指何處的壹種傳說地名之類”。我們可以再看壹次陳壽(nd)關於亶洲的記載:“亶洲在海中,長老傳言秦始皇帝遣方士徐福將童男童女數千人入海,求蓬萊神山及仙藥,止此洲不還(重點是加上的)”。

若把“山頂有越王射的正白,乃是石也”這壹段記載與今日的臺灣聯系起來,在歷史上或地理上、更是找不出可以憑信的任何痕跡(史明 1980,25)。

如果把中國古籍中有關夷人的記載整理壹下,同時也參考《山海經》的“甌在海中閩在海中”這樣的敘述,就可知昔古時代從長江流域要到福建地方,也是要依靠海上交通來完成的。“所以夷州極可能是對散居於華南沿海各島”(郭弘斌 2003) 。

史明(1980,26)對於“夷洲到底是不是臺灣”的這個問題,提出了以下的結論,即這個名稱“只能當做研究古代臺灣的壹種參考而已。若想進壹步予以論斷,必得重新覓取明確的資料才有可能”。或者用Wen-hsiung Hsu(1980, 5)的看法來講,“夷洲”(I-chou)這個名詞,“可能是,也可能不是臺灣”。類似的看法,還可以見之於戴天昭(1996,3);郭弘斌(2003);林柏維(2003);以及梁嘉彬(1965)。

註釋

西元230年。

到底沈瑩的原文是寫成“夷州”還是“夷洲”,現在既存的文獻極為不壹致。在引文時寫成“夷州”的,有戴天昭(1996,3)、史明(1980,24-5)、郭弘斌(2003)。至於寫成後者的,則有曹永和(1979,3-4)、中國臺灣網(2002)、中國網(nd)、依能嘉矩(1985)。

這本書是在他過世以後,其門人整輯其遺稿而成的,最早的版本出版於1928年,出版者是東京的刀江書院。這裏引用的系中文版。

這裏引用的是臺灣出版的繁體字版,本書最早是由北京的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以《臺灣地方史》的名稱在1982年出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