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仡佬族的家居建築:幹欄式建築

仡佬族的家居建築:幹欄式建築

每個地方的居住條件都會受地域及人文環境的影響。如黃土高原地區的家居建築是窯洞,蒙古的是蒙古包,而仡佬族的家居建築便是幹欄式房屋。幹欄式建築是 仡佬族文化 的壹大特色,那麽仡佬族的幹欄式房屋都有什麽特色呢?而仡佬族的家居建築為什麽是幹欄式建築呢?讓我們壹起來看看。

幹欄式房屋,是壹種木結構的地面建築。南方壹些地區地勢低窪,潮濕溫熱。我國先民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風和防潮性能,於是蓋造幹欄式房屋。

 這種木建築房屋,壹般都由若幹木樁、圓木、木板組成,下部有木柱構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采取打樁的方法建成。樁木打成後,上架橫梁,再鋪板材,然後在木板上立柱構梁架和屋頂,形成架空的建築房屋。

 幹欄式建築,既可防蛇蟲猛獸之害,又可避潮濕,下面還可養殖家禽家畜。至今,我國西南壹些少數民族地區,尚采用這種古老建築形式。

 幹欄式房子是指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築的高出地面的房子。其具體構築辦法是用豎立的木樁為基礎,其上架設竹、木質大小龍骨作為承托地板懸空的基座,基座上再立木柱和架橫梁,構築成框架狀的墻圍和屋蓋,柱、梁之間或用樹皮茅草或竹條板塊或用草泥填實。

 幹欄式房子,中國古籍亦稱作為幹蘭、高欄、閣欄、葛欄,現代日本語則稱為高床,或認為考古學和民族誌中所見的水上居址或柵欄居,均屬幹欄式房子。

 文獻傳說的巢居,則被認為是幹欄房子的最早前身。

 幹欄式房子的主要功能是使房子與地面隔離而達到有效的防潮。

 除此之外,據民族學材料,其尚具有有效地利用空間、壹房多用的效能,如現代四川平武縣王壩楚藏鄉的白馬人,修築住房均盛行木幹欄式習俗,房子分上下兩層,按白馬人的習慣是下層養牲畜,上層住人,類似白馬人幹欄式房子效用的例子,在其它少數民族地區也可見到。

 白馬人自稱是古氏族的後裔。如是,則幹欄式住居習俗在這壹地區或可上溯到先秦時期。從考古發現看,迄今所知最早的幹欄式房子是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出土的幹欄式房子。

 河姆渡出土的幹欄式房子,占地面積和規模較大,可作復原的8號、10號、12號、13號木排樁柱可能屬壹組長條形建築。從10號排樁現存的分布長度分析,這組建築至少長達23米。由8號排樁至12號排樁的間距是6.4米,表明這組建築進深約在7米上下。

 而12號至13號排樁的1.3米間距,則構成此組建築的前廊過道。據此復原可知,河姆渡此組遺跡是帶前廊的長屋幹欄建築,其構築方法並已采用梁頭榫和平身柱卯、轉角柱卯、柱頭、柱腳榫、帶稍釘孔榫、方木插闌、欞和企口板等先進技術。

 河姆渡式的幹欄房子,在江浙地區新石器時代馬家濱文化和良渚文化許多遺址都有發現,如浙江的錢山漾、桐鄉羅家角、江蘇丹陽香草河、吳興梅堰等遺址都有此類房子出土。

 雲南的劍川海門口新石器時代遺址中也見有這種幹欄式住居習俗。江西清江營盤裏新石器時代遺址發現的陶制幹欄式房子模型,帶有長脊短檐式的屋頂,是該地區新石器時代曾流行幹欄式住居習俗的壹個重要佐證。

 四川成都十二橋商代遺址和湖北蘄春毛家嘴西周早期遺址發現的大型木構建築群,說明夏商周時期幹欄式建築和住居習俗尚在中國的南方地區流行和發展。

 幹欄建築是南方少數民族的建築風格,古時流行於南方百越民族的居住區,這種建築以竹木為主要建築材料,主要是兩層建築,下層放養動物和堆放雜物,上層住人。

 這種建築適合那些居住於雨水多比較潮濕地方的人。現在主要流行於壯族居住的比較偏遠的地區,包括廣西中西部、雲南東南部、貴州西南部和越南北部。其他民族的幹欄也有,但是受到漢式建築和佛教建築的影響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