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祠堂的象征意義

祠堂的象征意義

祠堂的象征意義

 祠堂的象征意義,祠堂是我國珍貴歷史文物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文物建築,承載了諸多歷史、人文、科學、藝術、建築、民俗等信息,得到了更集中的關切。以下分享祠堂的象征意義。

祠堂的象征意義1

  祠堂的重要作用及意義

  壹、傳統的作用:

 1、祭祖:祠堂是用來供奉和祭祀祖先牌位、瞻仰祖先德能的地方。

 2、正俗:是家族宗親聯系、匯聚、議事、定規、處理族裏大事和“正本清源、認祖歸宗”的活動地點。兼有辦理婚、喪、壽、喜等大事時,便利用這些寬廣的祠堂以作為活動之處。

 3、教化:是族人進行禮制、禮法、禮教宣傳教育的活動場所。有的宗祠附設學校,族人子弟就在這裏上學。

 4、權利:是宗族以族長為代表的最高權利機關和權威的象征。族長由宗族推選德高望重的人來擔任。

 5、法庭:是傳統上的道德法庭,族長有絕對的行權權威。是處理家庭內部事務、樹優立榜、賞勤罰懶、化解糾紛、處理矛盾的地方。凡有違反族規,則在這裏被教育和受到處罰,直至驅逐出本族。

 這五項作用,其中祭祖與正俗過去現在都壹樣,只要不是搞封建迷信活動,是我們要繼承和發揚的。至於教化、權利和法庭的作用,尤其是法庭的作用是國家法律所不允許的。只能在國家體制、法律、法規、規定和準許的範圍之內,主要對團結、凝聚族人合力和約束族人不良行為等方面發揮作用。

  二、現代的作用:

 祭拜的含義是崇敬和緬懷,感悟寬厚與仁愛,是繼承和發揚,而不是尋求祖先的庇護和保佑。敬祖是活著的人對逝去的人的壹個追念,是人類特有的精神依托與精神安慰的傳承。壹個人如果不思進取,每天都只是跪在祖宗的靈前,很虔誠、很恭敬地祈禱祖先來保佑庇護,而不去勞動創造,結果只能是餓死。

 因為僅憑祈願,天上是不會掉餡餅的!所以明確祠堂的現代作用意義是十分重要的。現代祠堂的作用在保持了祭祖和正俗的基礎上,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團結交流的基地:族人通過在祠堂內進行壹系列傳統健康有益的活動,進壹步調動族人廣泛參與的積極性,達到團結族人、增強凝聚力,促進交流,增進友誼,最終達到互幫互敬,團結友愛,***同進步、***同發展的目的。

 2、傳承和發展鄉俗文化的平臺:祠堂本身就是家族變遷史的集中地,也是壹個地域的民俗博物館,是家族內的精神家園。通過了解祠堂的建築風格、文化起源、社會歷史作用;族譜、族規、族訓的文化淵源,先祖的開拓創業精神,歷代賢達明智的進取意識等等。

 達到了解家族、傳承、變遷的緣由,掌握家族、民族歷史,進壹步掌握民族文化、民族風情。同時影響、教育族人,特別是年輕人要承前啟後,與時俱進,勇於開拓,不斷進取,為家族、為社會、為國家多做貢獻。使家族、社會、國家更加興旺昌盛。

 3、促進與搭建和諧的載體:家族建立壹系列的“扶貧助殘、獎勤罰懶、標榜立新”等制度,開展“樹新風、揚正氣、尚科學、促和諧”為主旨的活動。促進家族內部比、學、趕、幫、超,比貢獻、學科學、趕先進、幫後進、超先賢。

 全面杜絕黃賭毒盜,棄惡揚善、崇賢舉廉。對特殊困難族人給予資助,對在各行各業對社會、家族做出突出貢獻的族人給予表彰獎勵,並在祠堂建榜銘文,在族內廣泛宣傳學習,對個別族人的不良行為進行約束和制止。從而達到族內的事務有人管,族內好事有人傳,促進家族內部和諧統壹,進壹步推動全社會的和諧。

  三、建立詞堂的深刻意義

 祠堂作為壹個家族的象征,其含義與意義是非常深遠和重要的,是我們承前啟後、繼往開來重要的精神遺產和精神基礎。

 1、感恩報效,行為表率:簡單地說就是知恩回報,為人作表率。前面講了祭拜的含義是崇敬和緬懷,感悟寬厚與仁愛,是繼承和發揚,而不是尋求祖先的庇護和保佑。通過祭拜的過程,繼承先輩的優良品格與道德風範,感悟人生的真正意義就是勇於開拓和無私的奉獻。深刻認知“樹本有根,水本有源”,人的根本是祖先。

 沒有祖先,就沒有父母,沒有父母,何來我們?養育之恩比天高,比海深。首先報效的行為就是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孝敬父母,不離不棄。特別是在老人長輩年高體衰多病需要照顧的時候,更要倍加關懷、關心、呵護、愛戴他們。侍湯奉藥,洗衣送飯,問寒問暖,讓老人在人生的暮年切身感到子女的孝順與敬俸,安享晚年。真正達到為老人養老送終的目的。

 二是言傳身教,感化子女。學習禮俗,尊重掌握傳統道德修養,溫故而知新。給孩子講解祖先開拓創業的歷史,歷代賢祖的品德風範與功績,讓孩子了解過去的社會歷史狀況,繼承先祖品格作風,知過去想未來。同時,行為與言談舉止給孩子做表率,“知賢能任,知恥而退”。為人行事謙虛謹慎,不驕不躁,不張揚,不喧躁;

 待人接物不卑不亢,有禮有節,伸張有度。教育、引導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培養孩子德、智、體、能全面發展,樹立遠大的人生理想目標,積極努力奮鬥。三是厚積而薄發。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做人也是壹樣,根深葉自繁。要博愛、多學少抱怨;體健時多勞,心靜時多思,怡情養性,大智若愚,知足常樂。

 2、承前啟後,繼往開來:俗話說“創業難,守成更難”。這個“更難”難在哪裏呢?難在了沒有發展,沒有了進壹步的開拓與創造。壹口只夠10人吃的水井,到20個人的時候吃水就成了主要問題!再往後,如何守?難不難?真的好難呀!祖宗創的家業再大,留的再多,金山銀山,後人不思進取,不勞而獲,坐吃山空,只能坐以待斃!

 所以,發展是硬道理!繼承先輩堅忍不拔的開拓創業精神,不斷的開拓進取,謀發展,而且要謀長遠的發展,謀世世代代的可持續發展,才能使我們的家族進壹步興旺發達。還有,要有憂患意識,要實事求是,不能好高騖遠。我們在做事時常常把“最好”掛在嘴邊。“最好”是個極限詞,空前而絕後,意為終止了。

 人們常說“日中而西,月盈則虛,”什麽事情都是盛極而衰。從發展的角度看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這才符合事物的發展規律。試想,如果我們祖先把什麽事情都做的天衣無縫了,那我們後人豈不是無所事事而遊手好閑了?要“常留三分田,待憑後人耕”!上對祖宗,下對後人,都有個交待,不能把所有的事都做絕做完。

 總之,繼承和發展就壹句話:人不能無所事事,要勞動,要創造。幼年時好學上進,成人時認知本分。不管從事什麽行業,各盡其能,各出其力,代代襲承,才能從本質上“光宗耀祖”,才能使我們的家族永遠繁榮昌盛!

祠堂的象征意義2

  壹、祠堂是什麽呢?

 祠堂是舉行祭祀的建築場所,是我們追慕先祖的地方。有子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意思是根深才能葉茂,祠堂澆灌家族的根,澆灌祖宗,禮敬天地。這就是祠堂在深層次的自然實質意義。

  二、祠堂的出現

 在宋以前,華夏守禮延續的是禮經。宋代的時候,因為時間相去久遠,三代之禮的延續有很多已經不適合那時候的要求了。所以朱子根據當時情況重新制禮。這就是《朱子家禮》中提到的:

 三代之際,禮經備矣,然其存於今者,宮廬器服之制,出入起居之節,皆已不宜於世,世之君子雖或酌以古今之變,更為壹時之法,然亦或詳或略,無所折中,至或遺其本而務其末,緩於實而急於文,自有誌好禮之士,猶或不能舉其要而因,於貧窶者,尤患其終不能有以及於禮也。

 意思是,隨著時代變化,禮也應該隨之而變。三代之禮雖然完備,但是很多節文已經不適合現在的時代了。當時的飽學之士雖然根據三代之禮以及現實情況進行了酌情的變化,但是詳略不壹,沒有壹個比較折中的方案進行普及推廣。

 甚至有的忽略了根本而逐末,或者不重視內在之實而只重視外在節文。從而導致有誌好禮之士,不能列出要點而遵從。貧困的人,憂患自己終老去世之後沒有可以遵從的儀文以符合禮。

 是以嘗獨究觀古今之籍,因其大體之不可變者,而少加損益於其間,以為壹家之書。大抵謹名分、崇愛敬,以為之本。至其施行之際則又略浮文務本實,以竊自附於孔子從先進之遺意。誠願得與同誌之士熟講而勉行之。庶幾古人所以修身齊家之道,謹終追遠之心,猶可以復見,而於國家所以崇化導民之意,亦或有小補雲。

 於是朱子遍覽古籍,遵循大原則這些不能變得。而進行損益。大體以誠敬,忠恕之道的原則,以為禮之本。在實行的時候既能體現禮之文而又能重本務實。從而達到修身齊家,慎終追遠,以及教化民眾的意義。

 在三代以前庶人(普通老百姓)是無廟的,而朱子於此時明確提出了“祠堂法”。這就是祠堂正式的起源了,從此祠堂開始正式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並且其重要意義壹直影響至今。

  三、有關祠堂歷史的演變由來

 在中國古代的封建社會裏,家族觀念相當深刻,往往壹個村落就生活著壹個姓地壹個家族或者幾個家族,多建立自己的家廟祭祀祖先。在日本祠堂也經常出現,這種家廟壹般稱作“祠堂”,其中有宗祠、支祠和家祠之分。“祠堂”這個名稱最早出現於漢代,當時祠堂均建於墓所,曰墓祠;南宋朱熹《家禮》立祠堂之制,從此稱家廟為祠堂。

 當時修建祠堂有等級之限,民間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許民間皆聯宗立廟”,後來倒是做過皇帝或封侯過的姓氏才可稱“家廟”,其余稱宗祠。

 祠堂除了用來供奉和祭祀祖先,還具有多種用處。祠堂也是族長行使族權的地方,凡族人違反族規,則在這裏被教育和受到處理,直至驅逐出宗祠,所以它也可以說是封建道德的法庭;祠堂也可以作為家族的社交場所;有的宗祠附設學校,族人子弟就在這裏上學。

 正因為這樣,祠堂建築壹般都比民宅規模大、質量好,越有權勢和財勢的家族,他們的祠堂往往越講究,高大的廳堂、精致的雕飾、上等的用材,成為這個家族光宗耀祖的壹種象征。祠堂多數都有堂號,堂號由族人或外姓書法高手所書,制成金字匾高掛於正廳,旁邊另掛有姓氏淵源、族人榮耀、婦女貞潔等匾額,講究的還配有聯對。

 如果是皇帝禦封,可制“直篤牌匾”。祠堂內的匾額之規格和數量都是族人顯耀的資本。有的祠堂前置有旗桿石,表明族人得過功名。壹般來說,祠堂壹姓壹祠,舊時族規甚嚴,別說是外姓,就是族內婦女或未成年兒童,平時也不許擅自入內,否則要受重罰。

 追溯歷史的沿革,解放後特別是60年代那場史無前例的運動,農村的老祠堂基本都被推倒砸爛或改造成了辦公場所等。祖宗排位包括有些藏於其中的家譜等皆被焚燒破壞,後世之人不知祠堂為何、作何之用者比比皆是。

  四、目前現存祠堂的文化及其狀況

 在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每個宗族姓氏都有自已家氏的祠堂,只不過大姓有權人家的祠堂建得豪華氣派;而小姓人少建造的祠堂則簡單。祠堂在文革之前,每壹個縣域完好祠堂據不全統計也有幾十座,而這些原有的祠堂因歷史上數次動蕩和歲月侵襲,或在“文革”後被拆除重建學校或建糧站等,留下來的已經很少了。

 祠堂的規格不等祠堂有三進五開間,白墻青瓦,流檐翹角,也有三進多開規模這宏大的,點地幾十畝題匾高高懸掛,雕刻著龍、虎、麒麟等吉祥物的石灰巖石鼓分立在門的兩側。多數高規格祠堂建築為木質結構,有精美的木雕栩栩如生。

 壹色青磚砌成的山墻氣勢恢弘,上百米之長,近6米高,看不見壹絲歲月侵襲的痕跡,墻釘顆顆可見,墻的側門上方石刻“紫氣東來”四個大字流暢醒目。建造祠堂的古人有消防意識,在祠堂空曠的廣場的上有水塘等配套建築,可惜壹大部分先後毀於歷史上的多次動亂戰火。

 解放後祭祀祖宗被當作壹種“封建事物”廢除了,舊時的宗祠成了教書育人的學校,繼續為家氏子孫造福,培育了壹代代族氏後人。

  五、祠堂保護采取的幾點措施

 如今,大多數宗祠、年入失修出現殘破的痕跡,無人正常看管(因為沒有經費發工資),這就迫切需要文物部門牽頭調查、論證,或出資進行壹次大的修繕,還祠堂本來的真正面目,使祠堂長久的保存下去。老祠堂雖然“貴”為文物,但如果不采取必要的保護性措施,拿出具體的意見或建議,撥出壹定的保護經費修繕費。

 只是讓保護工作停留於口頭上而沒有實質性的“內容”是無濟於事的。當前,分布農村的老祠堂反映了這個地區鄉村文化和古建築特色,特別是壹些始建於明清的祠堂更是寶貴中的文化遺產。

 近年來,壹些鄉鎮、街道、姓氏家族有組織的開始重修祠堂,過去的`老祠堂的風格特色在壹定程度上被改變甚至被破壞,應引起有關文物部門重視。人們呼籲,重修老祠堂時應註重保護它原有的風格,修舊如舊,老祖宗留下的好東西是壹件都不能少,這是它的歷史價值體現,也是老祖宗留下的寶貴遺產,作為後人壹定千方百計加以保護,這是歷史賦予的光榮責任。

 1、建立古祠堂長效保護與管理機制。上級文物部門要高度重視這項工作,每年對現存的祠堂進行壹次調查摸底,要建立和完善各種保護管理制度,祠堂中各種物品要逐件登記造冊,做到有圖片和文字記載,有編號,有專人保管,方便人們的查閱。

 2、建立看管與居住配套制度。有壹定生活經驗的人都知道,在現實生活中,不管是古祠堂、或是那些古民居、古屋類的建築最怕的就是無人居住,因為長期不住人,不透光線,屋內潮濕,對屋內和設施有較大的朽蝕作用。

 沒人住的房子會因缺乏人的照看而縮短壽命,而有人居住的房子,反因有人居住而被悉心照看和護理而延長壽命。因此,有專人看管和長期居住祠堂內,對老祠堂的保護起到重要作用。

 3、改建、維修祠堂必須維持其原風格。要使歷史珍貴文物不遭受到肆意破壞,族親們的關註最為有效,可在道路要道口或祠堂周圍要建立永久性宣傳牌。

 積極宣傳文物保護知識和意義,讓全社會關註愛護祠堂文物,文物部門要在保護歷史文物原貌的前提下,提出合理化的維修建議,各級政府也要出面協調,落實相關資金來源,采取多方籌集的辦法:壹是主管文物部門撥壹點,二是地方政府支持壹點,三是祠堂姓氏的族親老板們贊助壹點,保證祠堂看管和維修有充足的資金。

 4、加強與旅遊部門合作,開拓旅遊景點。對古祠堂文物要面向遊客開放,這樣做壹舉兩得,既可收取部分費用,作為祠堂的維修資金,又可讓更多的人的了解祠堂豐富的文化底蘊,憑吊古跡,日月生輝,把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不斷發揚光大,代代相傳。

 祠堂,不單是維系海外鄉親與本土血緣關系,同時也是給鄉親以及所有後代子孫了解祠堂文化,了解當地文化發展史的壹個重要載體。祠堂,可以說就是壹個民俗博物館,又可以說是壹部家族變遷史。

 傳統中國人對於宗祠的感情,樸素、淳厚,無可扼制,無法割裂。無疑,宗祠是傳統中國人心中血緣崇拜的聖殿,是靈魂皈依所在。是宗族血脈所系,也是宗族盛衰的標誌。興旺的家族,四時祭享、香火不斷;

 衰敗的宗族,祠堂殘頹,香火斷絕。它以血緣為基石,以親情為紐帶,穿越漫長的時空隧道,使後人保持著與祖先心靈的溝通。在以血緣為坐標的宗族關系中,祠堂是尊祖敬宗的聯結點。讀懂了祠堂,也就讀懂了宗族文化的真諦。

 朱熹在《家禮》中規定:君子將營宮室,先立祠堂於正寢之東。而且,或有水盜,則先救祠堂,遷神主遺書,次及祭品,後及家財。在朱熹時期,祠堂被視為高於壹切,為家族命運之所系,具有神聖不可侵犯的地位。

 正因為這樣,名宦巨賈,豪門望族,均建祠堂,以顯其本,以祭其祖。宗法、血緣觀念也應運得以強化。可以說,每壹座祠堂背後,都凝聚著世世代代許多人的情感。這種情感天長日久,延伸成為壹種文化,壹種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文化。

 我們現在提倡的良好家風,實則就是祠堂文化的流轉,家族文化的延伸。曾國藩的田園思想就是基於保存曾氏家族的理想,這種思想非常接近孔夫子的家族制度。曾國藩身居顯要,而其致子侄輩的家書中,殷殷切切的,皆是戒奢戒侈的勸導。在壹封家書中他寫道:家中種蔬壹事,千萬不可怠忽。

 屋門首塘中養魚,亦有壹種生機,養豬亦內政之要者,下首臺上新竹,過伏天後有枯者否!他所以有此等勉勵樸素勤勞之勸告,是因為他從心底希望家族壯大繁榮。曾國藩以為:大抵仕宦之家,子弟習於奢侈,繁榮只能延及壹二世;

 經商貿易之家,勤勉儉約,則能延及三四世;而務農讀書之家,淳厚謹飭,則能延及五六世;若能修德行,入以孝悌,出以忠信,則延澤可及七八世。樸素能令家族繁榮持久,又何嘗不能令國家繁榮持久?

 家族文化是中國宗祠文化的呈現。家族文化縮小了就是小家文化,放大了就是民族國家文化,祠堂是家族文化的支點所在,所具備的尊敬先人、崇揚賢德、教化後人、凝聚人心的作用,與建設和諧社會壹脈相承,不謀而合。家和則國和,族興則國興。祠堂裏的祖訓族規,那些教人學好向善、愛國興家的內容,是具有永恒的價值的。

祠堂的象征意義3

 祠堂,舊時又稱為“祠廟”或“家廟”,多建於墓所,故把祠堂稱為“祠室”。按《禮記》規定,只有帝王、諸侯、大夫才能自設宗廟祭祖。直到明朝,朝廷才開始允許老百姓建“家廟”。後來,祠堂多建於家族的聚居地或其附近。最早由於家族尚不多,便置祠與宅中,隨著族丁的繁衍,便開始專門建起宗祠乃至支祠。

 祠堂是地方經濟發展水平的象征和民俗文化的代表。從民俗學家的角度看,祠堂是“用自己存在的方式詮釋時代文明”。作為中國民間保存最好的壹種古建築群體,祠堂留給後人許多珍貴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

 華夏祖先,從祠堂可知譜序流傳。祠堂文化不僅獨特,而且源遠流長。祠堂文化作為地方民俗文化重要組成部分,遠在幾千年前的夏商周便開始萌芽,到宋代形成較完備的體系,明、清時發展到了高峰。從某種意義上說,祠堂文化的繁榮側面反映了這個歷史時期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是政通人和、國泰民安的具體體現。

  壹、祠堂的由來

 祠堂起源與始祖社會逐步解體之後,是由同壹個祖先所生、自成系統的血緣親屬集團與地緣組織統壹而成的宗族組織,在居室外獨立建造的祭祖、尊賢、求神的場所,漢代正式出現祠堂的名稱。

 宗族通過祠堂尊祖敬宗的功能來體現封建宗法的根本原則,顯示宗族至尊的特權。祠堂也就成為宗族祭祀的聖地,它象征著宗族的團結。也有人祠堂理解為死去祖先的家,神靈所聚之地,祭祀祖神陰靈的場所。

 凡祀帝王先師的祠宗廟,而祀公侯、先賢的稱為祠,這些宗祠均為官廟公祠。只有宗族為先祖所建的祠廟,才是通常真正意義上的祠堂。

 每姓必建祠堂,必安顯祖,名門大族還建多處祠堂。如:楊、顧、朱、王等姓氏,又有總祠、支祠、分祠之別。較多的祠堂附近,就是他們的祠田、祠產。

  二、祠堂的構成和分布

 (壹)祠堂建築:它是全族祭祀的場所,是用來對族眾進行尊祖敬宗為主題的禮儀宣教的所在,重在精神上教化族人。

 (二)祠田族產,是全族的公產,大多由族內各界人士募捐義贈,也有的是族內某人的遺產或賢達受封爵、賞賜田產的壹部分,祠田多寡不壹,無錫地區有些宗族富甲壹方,祠田廣達數千畝之多,它主要用途之壹是用來賑災恤族、救濟本族貧苦族人,它是古代社會福利保障的壹種初級形式,重在從物質經濟上團聚族人。

 (三)宗譜、家譜、家乘等譜牒文獻的編修。宗譜最直接反映該宗族及其成員的歷史,它是通過對該宗族的祠堂組織、職能機構、血緣、世系、祭祀活動、宗規家訓、宗族田產、恤義學等基本內容,作多方面的完整歷史記載,使同族人明根論輩.重在維系族眾的血緣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