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認識本心所在(沒有親證本心)的話,修學佛法都將落於玄想與空談,所以學法無益。出自《六祖壇經》,是五祖對六祖說的。
佛我眾生源壹心,人人本有,個個不無,即是自知自覺本等心,不悟不明學佛學法自無益。壹切善惡出自心,自心為善身安樂,自心造惡身受苦。佛由心成,道由心學,德由心積,功由心為,福由心作,禍由心為。
心能作天堂,心能作地獄,心能作眾生,心正成佛,心邪成魔,心慈是天人,心惡是羅剎,心是壹切罪福種。若人悟自心,把得定作得主,不造諸惡,常修諸善,依佛行持,立佛行願,佛說是人不久成佛。
若善男女,求佛道者,不明自心,名未成佛。若人明自心達自性,依佛行持,決定成佛。壹切諸佛,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自心流出,無窮無盡,不壞不雜,故名金剛心。悟此心者,名悟佛心,是故佛與眾生心性壹般,只因修與不修,信與不信,所以有成佛,有眾生也。
擴展資料
《六祖壇經》創作背景
《六祖壇經》最早起源於六祖惠能大師應邀至大梵寺開示摩訶般若波羅蜜法,法海將此事記錄題為《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壹卷》。惠能回曹溪山後,傳授“無相戒”,故法海於書名補上“兼授無相戒”。這時《壇經》開始外傳,俗稱《六祖法寶記》。
“壇”,即高臺。惠能曾坐在韶州大梵寺的壹個高臺上為眾人說法。惠能的弟子法海按照惠能的囑咐,把他說法的內容記錄下來,編纂成書,於是就有了《六祖壇經》。該部典籍不僅記下了惠能的佛學理論,也記錄了他的身世、經歷和得法、傳法的經過。
惠能應邀至大梵寺為眾人演講“摩訶般若波羅蜜法”時命弟子法海所作的演講錄,最早並不稱為《壇經》,而稱作《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壹卷》。惠能回到曹溪後又傳了“無相戒”,法海把這壹部分內容也並入書中,於是書名變成了《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壹卷兼授無相戒》,這是《壇經》的第二個版本。
惠能(638—713)圓寂之後,法海在前兩種《壇經》的基礎上,又增補了惠能的其他講經記錄。這個版本問世時被稱為《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壹卷兼授無相戒》,書後還附了壹句“南宗頓教最上大乘壇經法壹卷”。這是惠能說法講經錄第壹次在書名上被冠以“經”字。從早先的書名“施法兼授無相戒”到此時的“壇經”,應該說這個版本帶有實質性的突破。
《壇經》在法海手裏,已經出了幾個不同的手抄版本。而這幾個手抄本在流抄過程中,又出現了壹些變化。據《壇經》最早抄本記載,惠能在大梵寺演講時僧俗聽眾達千餘人,其中不乏惠能的高足。在此前後,惠能也曾多次講經,其弟子在傳抄《壇經》時,往往把自己親耳聽到的惠能講法的內容又加了進去。而筆錄要比惠能口述慢許多,所以《六祖壇經》中的很多內容當是法海以及其他弟子事後根據記憶增補進去的。
《六祖壇經》在傳抄過程中不斷為其弟子所增補,而且傳抄增補者的文字能力良莠不齊,再加上惠能帶有極重的口音,這些聽講者根據自己所聽到、所理解而記下的內容,錯訛及誤解壹定不少。北宋初年的惠昕便在《壇經序》中說:我六祖大師,廣為學徒直說見性法門,總令自悟成佛,目曰《六祖壇經》,流傳後學。古本文繁,披覽之徒,初忻後厭。余以太歲丁卯,月在蕤賓,二十三日辛亥,於思迎塔院,分為兩卷凡十壹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