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具體習俗活動主要有:扒龍舟、掛艾草與菖蒲、聚午宴、洗草藥水、放紙鳶、蕩秋千、貼“午時符”、系百索子、打午時水、浸龍舟水、放紙龍、龍船飯、睇龍船、點艾條、薰蒼術、贈香扇、曬百日姜、掛黃葛藤、畫額、佩香囊、佩長命縷、拴五色線、食粽、采藥制茶、立蛋、佩豆娘、貼五毒圖、遊旱龍、劃喜船、九獅拜象、搶青、馬拉溜、掛鐘馗像、品花宴等等。
具體介紹:
賽龍舟
賽龍舟是多人集體劃槳競賽,是端午節的壹項重要活動,是古代龍圖騰祭祀的節儀,乃遺俗也。是端午節的壹項重要活動,至今在我國南方沿海壹帶仍十分流行,傳出國外後,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並形成了國際比賽。考古表明,距今7000年左右,在沿海繁衍的先民就利用獨木舟在近海進行捕撈活動。據《河姆渡遺址第壹期發掘報告》稱,早在7000年前,遠古先民已用獨木刳成木舟,並加上木槳劃舟。龍舟最初是用單木舟上雕刻龍形的獨木舟,後來發展為木板制作的龍形船。在古代典籍有關龍舟起源的記載中,最早是出現在東漢。聞壹多先生的《端午考》說,距屈子投江千余年前,劃龍舟之習俗就已存在於吳越水鄉壹帶,目的是通過祭祀圖騰——龍,以祈求避免常見的水旱之災。
掛艾草與菖蒲
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草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壹,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民間認為艾草還有辟邪、招百福的作用,端午期間掛艾草於門上,相沿成習,遂成端午風俗。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菖蒲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以斬千邪。艾草代表招百福,是壹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
洗草藥水
洗草藥水,端午習俗之壹,端午這天是草木壹年中藥性最強的壹天,端午日遍地皆藥。端午日洗草藥水可治皮膚病、去邪氣。端午期間,我國不少地方有采草藥煮草藥水沐浴的習俗,端午草藥的藥性在其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草藥水,即是古籍記載的沐蘭湯,關於洗草藥水習俗的現存文字記載最早見於西漢末的《大戴禮記·夏小正》中,但文中的蘭不是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或草藥,有香氣,可煎水沐浴。《歲時廣記》卷二十二“采雜藥”引《荊楚歲時記》佚文:“五月五日,競采雜藥,可治百病。”此俗至今尚存,且廣泛流行。在廣東,兒童用苦草麥藥或艾、蒲、鳳仙、白玉蘭等花草煮水洗,少年、成年男子則到江河、海邊沖涼,謂之洗龍舟水,洗去晦氣,帶來好運。在湖南、廣西等地,則用柏葉、大風根、艾草、菖蒲、桃葉等煮成藥水洗浴,不論男女老幼,全家都洗。
拜神祭祖
拜神祭祖是端午節重要習俗之壹。“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類的根本,祭祖是壹種傳承孝道的習俗。按照民間的觀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壹樣是應該認真頂禮膜拜的。因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靈”,時時刻刻的在關心和註視著後代的子孫們,塵世的人要通過祭祀來祈求和報答他們的庇護和保佑。
佩香囊
佩香囊,是端午傳統習俗之壹。香囊內通常填充壹些具有芳香開竅的中草藥,有清香、驅蟲、避瘟、防病的功效。端陽以四色線系臂,並佩戴香囊,小巧玲瓏精致可觀。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壹般是內裝香料,用五色絲線纏繞而成,或者采用彩色綢緞或布塊包上棉花,摻和著川芎、白芷、排草、芩草、丁香、山艾、細辛、甘松、白芷、甘草、雄黃粉等中藥粉,再用彩綢紮繡而成,下邊還垂上紅、綠、青、藍、紫各種線穗,佩在胸前,香氣撲鼻。
挑“端午擔”
挑“端午擔”指的是過去每逢過農歷端午節,“毛腳女婿”(寧波人稱已定親的準女婿為“毛腳女婿”)要用披紅掛彩的米籮筐,挑上壹份厚重的禮品到女方家裏去,這便是挑“端午擔”。
鑄陽燧
東漢王充的《論衡》記載了端午節“鑄陽燧”的禮儀習俗:“陽燧取火於天,於五月丙午日中之時,消煉五石,鑄以為器,摩勵生光,仰以向日,則火來至,此取真火之道也”。古人認為,午月午日午時具三重之火,是陽氣極盛之時,在此時刻以火克金,是最佳的熔金鑄鏡的時刻,鑄成的銅鏡具有不可思議的神力。以鏡辟邪的習俗,在南方沿海壹帶有著廣泛的應用和遺傳,常能見到出生不久的小孩子,身上佩帶著銀制的鏡子等飾物,這類銀飾、小鏡子等,就是用於孩子們辟邪。新建的寺廟道觀,其屋脊的正中也往往裝飾著銅鏡。就是現代小區嶄新建築的門、窗上方,也往往能發現懸掛著的鏡子,這些都是用於所謂的辟邪。由此可見鏡子辟邪的文化信仰在民間根深蒂固。
栓五色絲線
五色絲線,又俗稱五色絲、五彩絲。古俗名稱避兵繒、朱索等。系在蚊帳、搖籃上的又叫宛轉繩、健繩。應劭《風俗通》中說:“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名長命縷,壹名續命縷,壹名辟兵繒,壹名五色縷,壹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中國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後第壹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傳統之俗,用紅綠黃白黑色粗絲線搓成彩色線繩,系在小孩子的手臂或頸項上,自五月五日系起,壹直至七夕“七娘媽”生日,才解下來連同金楮焚燒。 還有壹說,在端午節後的第壹個雨天,把五彩線剪下來扔在雨中,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謂之可去邪祟、攘災異,會帶來壹年的好運。
浸龍舟水
端午節期間浸龍舟水是華南地區的傳統習俗,人們將端午前後的降強水稱之為龍舟水、端陽水、發龍水、龍降水等,認為這種水是吉祥的水,有辟邪作用。仲夏端午蒼龍群星飛升於正南中天。在民間信俗中龍是吉祥之物、和風化雨的主宰,龍飛天,行雲布雨。自然現象上,每年的端午節前後,我國南方暖濕氣流活躍,與從北方南下的冷空氣在廣東和廣西、福建、海南交匯,往往會出現持續大範圍的強降水。當端午強降水來時,江河水位迅速上漲,為扒龍舟提供了良好的場地條件。按照傳統說法浸龍舟水寓意吉祥如意、事事順心。每年“龍舟水”來時,人們就會帶著家人到江邊去洗龍舟水,古人認為“龍舟水”有辟邪的作用,可凈身,洗去晦氣,帶來吉祥。
佩長命縷
長命縷是端午節時的厭勝佩飾,長命縷亦稱續命縷、續命絲、延年縷、長壽線、百索、辟兵紹、五彩縷等,名稱不壹,形制、功用大體相同。其俗在端午節以五色絲結而成索,或懸於門首,或戴小兒項頸,或系小兒手臂,或掛於床帳、搖籃等處,俗謂可去邪祟、避災除病、益壽延年。此俗始於漢代。東漢應劭《風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絲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壹名長命縷,壹名辟兵紹”。
放紙鳶
在中國南方壹帶城市,端午節放風箏也是壹種習俗。端午時期,兒童放風箏稱之為“放殃”。風箏,即紙鳶。它是玩具,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紙或絹,拉著系在上面的長線,趁著風勢可以放上天空,屬於壹種單純利用空氣動力的飛行器。
采藥
采藥是古老的端午節俗之壹。民間認為,午日午時陽氣旺盛,是草木壹年中藥性最強的壹天,端午遍地皆藥。端午,時在仲夏,當其時也,萬物生長,其勢盛極,是草藥生長旺盛之時。端午期間,我國不少地方都有熏艾葉、掛菖蒲、飲藥酒等習俗,中草藥在其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西漢末《大戴禮記·夏小正》載:“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南宋《歲時廣記》卷二十二“采雜藥”引《荊楚歲時記》佚文:“五月五日,競采雜藥,可治百病。”後魏《齊民要術·雜記》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記載,亦是制藥用。有不少地區均有端午捉蛤蟆之俗,如江蘇於端午日收蛤蟆,刺取其沫,制作中藥蟾酥;杭州人還給小孩子吃蛤蟆,說是可以消火清涼、夏無瘡癤。還有在五日於蛤蟆口中塞墨錠,懸掛起來晾幹,即成蛤蟆錠,塗於膿瘡上可使消散。采藥是因端午前後草藥莖葉成熟,藥性好,才於此日形成此俗。
打午時水
端午節"打午時水”是盛行於南方沿海壹帶的傳統習俗,打午時水即是端午當天中午11點到13點之間在井裏打水,古人把打上來的午時水視為大吉水,這個時候的水是最能辟邪。重午日的午時,陽上加陽,所以“午時水”有“極陽水”之稱;亦稱龍目水、正陽水等。這壹天的午時陽氣最盛,端午日午時驅邪最佳,具有辟邪、凈身、除障的效果。臺南有取午時水打鐵的傳統,利用午時水的至陽之氣,可讓各項鐵具更堅固耐用。據說午時水用來泡茶釀酒特別香醇,生飲甚至具有治病的奇效。閩南民間諺語說,“午時洗目睭(眼睛),明到若烏鹙”;又說,“午時水飲壹嘴,較好補藥吃三年”。
貼午時符
舊時廣東壹些地方有貼“午時符”的習俗。午飯後,家家貼“午時符”。符用寬約壹寸,長近壹尺的黃紙條,上面用朱砂寫上“五月五日午時書,官非口舌疾病蛇蟲鼠蟻皆消除”等字樣。在大門上懸掛菖蒲、鳳尾、艾葉等,並紮上壹束蒜頭,塗以朱砂避邪。也有些人家還在門上貼上用黃紙寫的小對聯:“艾旗迎百福,蒲劍斬千邪。”
新抱手藝
廣州人對端午節很重視,舊俗在農歷五月初二至初四便有送節之舉。年輕“新抱”(媳婦)們,用“全盒”六個或四個,盛以粽子、豬肉、生雞、雞蛋、水果、酒等回娘家向長輩賀節。姑娘和兒童們掛香包,掛包以五色絲線編織,香包中裝有檀香、八角、花椒、琉璜等,壹般均為新媳婦所送,壹方面體現新媳婦的賢良,壹方面體現新媳婦的手藝,俗稱“新抱手藝”。
送災難
送災難,是古時流行於我國南方壹些地方的端午民俗,該民俗主旨是驅邪、消災。端午節正午以燒符水洗手眼後,潑灑於道,稱為“送災難”。另有形式為,從社境廟宇迎接行身神像出巡遊境,寓意神明降落民間,巡視鄉裏,保佑合境平安;道公佬並以法水、貼符驅逐邪凡魅。
薰蒼術
薰蒼術是端午節傳統習俗活動之壹,在民間用蒼術消毒空氣,即將天然的蒼術捆綁在壹起,燃燒後產生的薄煙,不僅會散發出清香,還可以驅趕蚊蟲,令人神清氣爽。
鬥草
鬥草是壹種由采草藥衍生而成的民間遊戲,於端午日外出,找些奇花異草互相比賽,以新奇或品種多者為勝。起源無考,普遍認為與中醫藥學的產生有關。漢以前不見鬥草之戲(《歷代社會通俗事物考·尚秉和》)。鬥草以對仗形式互報花名、草名,多者為贏,兼具植物知識、文學知識之妙趣;兒童則以葉柄相勾,捏住相拽,斷者為輸,再換壹葉相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