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族自治區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據考古發現,早在70萬年前,原始人類就在這裏勞動和生活。654.38萬-2萬年前,居住在桂西、桂南和桂北山區的古人類“柳江人”以血緣關系進入母系氏族社會早期。20,000-65,438+0,000年前,以“麒麟山人”為代表的生活在廣西的人們,已經學會了制作和使用鉆礫石和磨刀石刃口。65,438+0,000-6,000年前,古皮炎人走出石灰巖洞穴和山谷,發展到平原和沿海地區,開始定居,產生了原始的農業、畜牧業和制陶業。大約在6000-3000年前,廣西進入了以男性為中心的宗法時代。大約3000年前,廣西開始進入文明社會。
先秦時期,廣西是駱越國,居住著百越的“駱越人”、“xi甌人”、“蒼梧人”。羅越國是嶺南壯族先民著名的方國。它最早見於《王輝逸周書》,其中提到了“路人”。曾在《逸周書·訓釋》中說“路聲近羅,疑是羅嶽。“路是鎖,這是對的。《逸周書》又名《周樹》,是先秦時期的壹部古書。大部分章節都是戰國時期的,裏面記載的商周事件肯定是原創的。在《呂氏春秋》的原味中,也有提到“之菌”。在漢代,高註意到:“國之名。細菌,竹筍。“羅月是壹個中文表達,意思是穿過山谷或鳥類,越南語倒過來就是羅月。
落月和Xi甌是今天壯族的兩個主要支系。它們已經存在了1000多年,創造了輝煌的稻作文明。今天,壯族人民所繼承的古老文化,又被甌人和駱越人以多種方式創造出來。羅創造的稻作文化、大石鏟文化、龍母文化、青銅文化、銅鼓文化、花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洛越人和蒼梧人、甌人壹起,最早在中國發明了水稻的人工栽培方法,為中華民族和全人類做出了巨大貢獻。在今天的南寧,已發掘出14個駱越人祖先留下的殼丘,從中出土了1萬年前的原石磨盤、石杵、石碾棒等礱谷工具。其中南寧亭子圩遺址出土的此類工具,經C14確定為11000年。湖南道縣壯族蒼梧部先民留下的炭化米粒年齡僅次於12000-20000年前,比江西萬年縣的萬年米粒遺址早1000年。到了羅田時期,羅越人對中國農田的整治已經碩果累累,已經根據潮起潮落選擇農田。今天,無論華南哪個民族,大米都是最貴的。餐桌上的主食是米飯。以大米為原料的食品系列有大米系列、米線系列、糍粑系列、米粥系列、湯圓系列、年糕系列、米花系列、飲料系列、米肉系列、灌腸系列。副食豬雞鴨鵝也是大米的轉型。從旱地農區遷到嶺南的漢族和其他民族,也放棄了小麥的種植,和壯族人壹起在飯桌上享受壯族先民創造的稻作文化。洛越人的這壹偉大貢獻與廣漆有關。
洛越人的青銅技藝水平很高。他們制作的銅鼓是銅鼓全盛時期的產物,是銅鼓八種中的頂級產品,代表了銅鼓技藝的最高水平。它們又高又重,設計巧妙,工藝精湛,圖案復雜。站在鼓面上的青蛙是雕刻出來的,與青蛙450°蹲伏的姿勢相對,脊背與鼓面平行,臀部像獅子壹樣翹起,身上飾有稻穗。這種點睛之筆是洛越人對稻作文化貢獻的特殊象征。鼓面上的太陽圖案告訴我們,洛越人有自己的歐幾裏得,公元前就可以在鼓面上顯示出分圓的方法。分圓法在兩千多年前就被認為是壹個民族最高科學水平的標誌。據記載,當時只有漢族和古希臘的歐幾裏德能分圓。人們沒想到壯族的祖先也能做到,只是沒有文字記載。羅越人制作的銅器,如鐓、圓器、牛頭梁、鐘、鞋形鈸等,都是很高的水平,尤其是牛頭梁,設計精巧,肚子上有四只眼睛的水牛頭更是壹絕。
洛越人的生產工具是獨特的,他們早期的肩扛石斧和分段石矛是典型的任玥產品。鑄銅鈸有鞋鈸、扇鈸、風鈸、鏟鈸、圓鈸等。它們的造型千姿百態,精致實用,足見羅月的聰慧。其制作的大石鏟為中國壹絕,長舌形,有腰,刃部細圓,梁柄處有側齒用於緊固。最大的有60多厘米長,20厘米寬。它不僅是壹種生產工具,還是壹件藝術品,也是祭祀米神時的神器。它的設計是原創的。其他的如西林戰國青銅棺、合浦鴨青銅首、鳳凰形青銅燈、人足形銅板等,都閃耀著羅月的智慧。
華山文化是羅越人創造的舉世聞名的藝術畫廊。主要分布在左江及其支流明江兩岸,綿延200多公裏,另有5處分布在左江流域的萍鄉市和天等。* * *有84個地點,183個地點,287個繪畫組。主要形象是壹個人蛙形狀的蛙神,赭石紅色,畫在平投影(鬼)上,雙臂彎曲,手肘擡起,半蹲成騎馬式,似蛙泳。整個畫面處於狂歌狂舞的狀態,震撼人心。花山巖畫是洛越人祭祀蛙神的聖地,是根據洛越人祭祀蛙神的場景描繪的。除了蛙神的形象,還有走狗、鹿、鳥、銅鼓、鑼、星星和太陽的形象。其時代上限在戰國,下限在西漢,歷時700余年。少量為後人所抄。其中規模最大的是寧明縣的花山巖畫,壯語稱為Byaraiz,意為山,萊意為格局。因其規模最大,代表了整個左江巖畫。與世界各地的巖畫相比,華山巖畫有著顯著的特點。其蛙神造型不僅整齊劃壹,而且延續700多年不變,實屬罕見。寧明華山這幅畫,高40余米,寬170米,以壹個“地方”的面積來說,堪稱世界之最(世界巖畫法則,畫外500米以內沒有壹處是“地方”)。這幅圖有1300多個可識別的字符,所有大小圖像加起來有4萬多個,這在世界上是罕見的。花山巖畫是稻作文化的集中展示,像這樣大規模展示稻作文化的藝術瑰寶是必須的。華山巖畫不是靜態的古文化,而是活的文化,它所表現的稻作文化依然活在民間。至今,在古羅嶽北界紅水河沿岸的東蘭、鳳山壹帶,仍有祭祀民族圖騰蛙神的“蛙女節”。節日裏的蛙舞,舞者戴著蛙帽,看起來像華山巖畫上的動作,在其他地方流傳的壹種教師舞蹈也像華山的形象。因此,舞蹈者稱華山的形體為蛙舞。
戰國秦漢
戰國時期嶺南被稱為百越之地,廣西是百越的壹部分。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朝統壹百越,在嶺南設桂林、南海、湘鄉三縣。當時桂林的縣政府不在今天的桂林,而在當時的蔔山,位於今天的桂平西南。今天,廣西屬於整個桂林縣(因此廣西的名字是“桂”),壹部分鄉縣和南海縣的壹小部分。另外長沙縣的壹小部分,黔中縣的壹小部分也在廣西。
秦末漢初,南海縣代理縣令趙佗攻占桂林縣和項峻縣,建立南越國,自稱南越王,廣西為南越國領土。
漢武帝丁原六年(前111),平定南越王國,在嶺南設置南海、蒼梧、玉林、合浦、交趾、九鎮、日南、朱雅、玉兒等縣。目前廣西大部分地區屬於玉林、蒼梧、合浦三縣,21縣。其中玉林郡治蔔山郡(今桂平西南),蒼梧郡治廣信郡(今梧州市),合浦郡治合浦郡(今浦北縣)自漢建武十九年(43)。此外,廣西從漢代到今天仍有少部分地區屬於零陵、武陵兩縣。東漢末年,廣西屬州管轄。
三國,兩晉,南北朝
三國時期,廣西壯族自治區隸屬於吳,桂西北隸屬於蜀。吳在今廣西設桂林、石安、、蒼梧、玉林、合浦六縣。今桂北部分地區屬零陵、武陵兩縣,桂西部分地區屬蜀興谷兩縣。設立的縣增加到39個。
金代時,今廣西有10個縣,包括蒼梧、玉林、桂林、合浦、石安、何琳、金星、寧普、永平、西平,縣數增至57個,分屬廣州、膠州、象州。
在南北朝時期,今天的廣西在南朝屬於宋、齊、梁,後來屬於陳迪。今天,廣西西部和西北部的少數地區屬於北朝和周。9州48縣127縣,其中新設37縣78縣。
隋唐時期
隋朝統壹中國後,中國分為九州。鹹安、永平、寧嶽、玉林、蒼梧、合浦等廣西大部分縣屬揚州,只有零陵、西平屬荊州。它設立了85個郡,其中61繼承自南北朝。
唐朝采用隋制。貞觀元年(627年),唐太宗將全國分為10路,現在兩廣大部屬於嶺南路(廣州所在地)。另外桂西、桂西北、桂東北的部分地區屬於江南路。開元二十壹年(733),玄宗將江南路分為東西路和貴州中路。今天,廣西西部和西北部的部分地區屬於貴州中路,廣西東北部的部分地區屬於江南西路。鹹通三年(862),宗彜將嶺南路分為嶺南西路和嶺南東路。廣西大部分屬於嶺南西路,廣東屬於嶺南東路。嶺南西道治所設在永州(今南寧),南寧在唐代成為廣西的首府。嶺南西路除廣西外,還包括海南島和雷州半島。嶺南西路設廣西簡使榮、雍,史稱“三管”,基本形成了廣西後來行政版圖的輪廓。另外,富川、中山、賀州、藤縣、岑溪屬於嶺南東路。貞觀末年,今廣西有34州。這些州大多歷史悠久,直到明清時期才改朝換代,有的還改了郡。唐代,今廣西有224郡,唐末減為154。自唐代以來,廣西少數民族地區共有50個羈縻州,51個羈縻縣。
五代宋元
五代十國時期,廣西桂林、柳州、梧州以北地區先屬楚國,後屬南漢,其余地區屬南漢。這壹時期廣西的行政建制基本沿襲唐朝,共有37個州,其中34個是唐朝的舊州。有135個郡,其中133為唐代舊郡。另外,即墨地區32個,即墨縣31。
宋開寶四年(971),南漢滅亡,嶺南統壹。全國被分成15路,歷時三年(公元997年)。現在廣西大部分地區屬於廣南路,現在泉州、灌陽、資源屬於鏡湖路。元豐元年(1078),廣南路分為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今天廣西大部分地區屬於廣南西路,所在地在貴州(今桂林)。桂林從宋代開始正式成為廣西的首府。廣南西路不僅管轄廣西,還管轄廣東的雷州半島和海南島。另外,鏡湖路分為鏡湖南路和鏡湖北路,現在的泉州、灌陽、紫園都屬於鏡湖南路。大關元年(1107),在廣南西路單獨設置黔南路,覆蓋今桂西北部分地區。大關三年(1109),黔南路並入廣南西路,更名為廣西黔南路,次年仍命名為廣南西路。杜南之後,改名為廣西路。這就是“廣西”這個名稱的由來,它是在宋代命名的。宋朝設2州,41州,3監,139縣,85個羈縻州,廣西80個羈縻縣。
元朝時有省、道(州)、州、縣四級區域制度。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元朝在全國設立了三個中書省和11個中書省。今廣西屬湖廣興中樞省。元順帝二十三年(1363),從湖廣的書省南部劃出,設立“廣西等地的書省”,這就是廣西設省的雛形。當時廣西興中書省分為12路、1府、1司、9州,分別轄縣。12路分別是:南寧路(治宣化縣,今南寧)、靖江路(治臨桂縣,今桂林)、柳州路(先治柳城,後遷馬坪,今柳州)、梧州路(治蒼梧,今梧州)、太平路(治善,今崇左)、天舟路(治天舟)。這九個州是:玉林、榮州、象州、賓州、衡州、榮州、滕州、賀州、貴州。此外,泉州、灌陽、資源仍屬湖廣興中書省(今湖北武昌)管轄。元末廣西有2州1綏靖部13路9州53縣60州8府。
明清兩代
明朝時期,廢除了元朝的行省名稱,建立了司、州、縣三級區域制度。全國分為13個部委。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設立廣西,承擔宣傳部署,“廣西”之名由此固定。廣西布政使區劃分為11州,直隸府下轄三縣。11政府分別是:桂林政府(治臨桂縣,今桂林)、柳州政府(治馬坪,今柳州)、清遠政府(治宜山)、璽恩政府(先治李嶠,今馬山境內,後遷婺源境內,今武鳴境內)和思明政府(治思明府,今寧寧境內)。三個直隸州分別是:桂順州(治今靖西)、天州(治今田東)、司城州(治今淩雲)。此外,泉州原屬湖南省,洪武二十七年(1394),泉州(今泉州、灌陽、資源)由湖廣永州府改為廣西,大致形成了廣西的地域。洪武二年(1369)六月,原屬廣西管轄的連州、欽州劃歸廣東管轄。明朝末年,廣西有13州、4州、44縣、34州、6州、5長官司。
清代實行省、府(直隸廳)、府(直隸州)、縣四級區域制度。重新建立廣西省,省會在桂林(今桂林)。廣西全省分為11個州,2個直隸廳,2個直隸州,分別管轄縣、市、縣。11賦有:桂林賦(治臨桂,今桂林)、柳州賦(治馬平縣,今柳州)、慶元賦(治宜山)、賦(治婺源,今武鳴)、四城賦(治淩雲)、平樂賦(治平樂)、梧州賦(治武夷山)。兩個直隸廳分別是:上思直隸廳(治今思今)和百色直隸廳(治今思百色);兩個直隸州分別是:榆林直隸州(今榆林)和桂順直隸州(今靖西)。此外,連州府(今合浦)、欽州直隸府(今欽州)同屬廣東省。荔波縣原屬廣西省,清雍正十年(1732)劃歸貴州省管轄。清末廣西有13州、4州、44縣、34州、6州、10土司、3長官司。
民國時期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建立中華民國1912。民國時期,廣西被稱為繼清朝之後的壹個省,地理面積與清朝大致相當。民國元年,直隸州、廳全部改為州,全省分為10州:桂林州、平樂州、柳州州、清原州、梧州州、周迅州、南寧州、太平州、鎮安州、璽恩州,分別管轄各縣。民國二年(1913),廢除府制,省直管縣。民國六年(1917),全省分為六路:桂林路(治今桂林)、柳江路(治今柳州)、南寧路(治今南寧)、蒼梧路(治今梧州)、鎮南路(治今龍州)、天南路(治今百色)。從明清開始,地方官管轄區域內的改土為溪措施全部完成,至民國十八年(1929),土州、土縣全部改為新縣。民國十五年(1926),根據軍政合壹的原則,取消道制,將全省劃分為若幹區。民國十九年(1930),全省劃分為12民兵區。民國二十三年(1934)改為行政監察區。這期間,廣西被新老廣西軍閥統治了28年。民國33年(1944),全省分為8個區,轄99個縣,加上1個直轄市和1個行署。民國三十八年(1949),建國前夕,全省分為1市(桂林)、15區(1-15區)、99縣。欽州、合浦、靈山、防城仍屬廣東省管轄。從廣西建省到民國,大部分時間省會都在桂林,民國元年到民國二十五年(1912-1936)才遷到南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