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韓"這個姓氏的來歷?

"韓"這個姓氏的來歷?

分類: 社會民生

解析:

姓氏名稱: 韓

拼音: han[二聲]

序號: 0015

介紹

介紹文件

介紹文件

韓姓起源

韓氏來源主要有四:

壹、是出自姬姓

以邑為氏或以國為氏,為唐叔虞之後裔,韓侯為其得姓始祖。西周初年,周公滅唐後,封叔虞於唐,史稱晉國,因建都在唐,故叔虞又稱唐叔虞。春秋時期晉昭侯分封叔父成師於曲沃,造成分裂局面,後為曲沃武公統壹。曲沃武公奪得晉國君位以後,滅掉了周成王之弟所建立的韓國,封其叔父姬萬於韓,稱為韓武子,武子的曾孫韓厥以封邑為氏,稱韓氏。當時的韓地,在今陜西省韓城縣以南。韓氏壹直在晉國位列公卿。至戰國初,韓厥的七世孫韓虔同趙氏、魏氏壹起瓜分晉國,建立韓、趙、魏三國。起初,韓國建都於平陽,到公元前403年被周威烈王承認為諸侯,建都陽翟。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鄭國,遷都於新鄭,歷經八代,至韓襄王倉於公元前230年被秦所滅。於是其宗室子孫以國為氏,稱韓姓,並大多聚居在古時的潁川郡。到西漢末年,河南尹韓騫因躲避王莽之亂,移居古時的南陽郡,是為河南、陜西韓氏。

二、少數民族復姓改為韓姓

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正月,孝文帝下令改鮮卑復姓為單音漢姓。北鮮卑族有三字姓“出大汗”氏,北魏孝文帝進行漢化改革時,因“汗”與“韓”音相近,而把“出大汗”改為單姓“韓”氏。同時把鮮卑族的三字姓“破六韓”也改為單姓“韓”了。

明代甘肅臨夏土司改“可汗”氏為韓姓。明代賜元人實哈塔為韓姓。

清朝滿州八旗的“罕劄氏”取“罕”與“韓”之諧音,改為韓姓。

清朝甘肅循化廳土司,是撒拉回人,也取韓為其族姓。

錫伯族哈斯胡裏氏、韓吉利氏、韓亞喇氏,均改為漢姓的韓氏。

黑龍江省的富裕柯欠克孜族嘎普韓部落也取漢姓的韓為姓。

彜族安韓氏省掉“安”改為單姓韓。

*** 、保安、土家、達斡爾、苗族、蒙古、壯族、白族、黎族中也有韓姓。

三、異國韓姓

漢武帝時獲直侯韓陶,朝鮮人。唐憲宗飛龍衛士韓誌和系倭國人。

四、源於韓王信

韓王信,是故韓襄王的庶孫,劉邦立為漢王後,立信為韓王,因破項羽有功,漢王即王帝位後,便剖符給他,正式封他為韓王。以潁川為王都。後又下詔把他的封邑改在太原以北的地方,以防禦胡人,並以晉陽為王都。信請求將王都改設在馬邑。後叛漢降胡,並出兵攻打太原,兵敗。韓王信遂與太子亡走匈奴。

這是韓姓比較晚起的壹個源頭。韓王信亡走匈奴,生頹當,以後頹當率眾內附,與韓嬰都被封侯。又因軍功,子孫累登顯仕。後遭王莽之亂,分昌黎、三原 (漢池陽縣地,在今陜西省中部)、潁川、陽夏(秦代縣名,治所在今河南太康縣)之系,異地而居,但都是弓高侯的後裔。

韓姓三祖:

壹、遠古始祖:---韓浞

韓浞(亦作寒浞),夏代伯明氏之子,今山東濰坊東北人。曾殺羿代夏,立為帝。因為在姬周之前,所以是韓姓的遠古始祖。他是現存所有先秦古籍中記載最早的韓姓人。

二、血緣祖先:---唐叔虞

周武王有個幼子叫,是周代晉國的始祖,周成王的弟弟。他就是韓姓的血緣祖先。武王死後,成王年幼,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攝政。周公滅唐(今山西翼城西部)後,把唐封給了叔虞。

三、受姓始祖:---韓武子萬

叔虞的兒子名燮(xie謝),燮自唐徙居晉水旁,就改稱晉侯。燮生武侯,名寧旅,為三世。武侯生成侯,名服人,為四世。成侯生厲侯,名福,為五世。厲侯生靖後,名宜臼,為六世。靖侯生厘侯,名司徒,為七世。厘侯生獻侯,名籍,為八世。獻侯生穆侯,名費王,為九世。穆侯生成師,封於曲沃,是為桓叔,為十世。成師之子萬,即韓武子,為韓氏受姓始祖。

附錄:源於韓姓的變姓

1.韓氏

韓姓除“韓氏”以外,據《通誌·氏族略第壹》,韓姓中還有以國爵為氏的,如“韓侯氏”;有以名字為氏的,如“韓嬰氏”、 “韓言氏”、“韓厥氏”、“韓籍氏“”、“韓褐氏”。

2.韓侯氏

《通誌·氏族略第五》韓侯氏:周宣王時,韓侯支孫氏焉。

《元和姓纂》韓侯氏:周宣王錫命韓侯,支孫氏焉。

《姓鎬》韓侯氏:《韓詩外傳》雲,周宣王大夫韓侯子有賢德。

3.韓嬰氏

《通誌·氏族略第五》韓嬰氏:姬姓。《姓纂》雲,晉韓宣子元孫也,為韓嬰氏。

《元和姓纂》韓嬰氏:晉韓宣子子孫韓嬰,雲韓嬰氏。

《姓氏尋源》韓嬰氏:《潛夫論》雲,韓桓叔之後有韓嬰氏。鄭夾(氵祭)雲,《世譜》韓宣子元孫無名嬰者,惟韓宣王太子名嬰。漢韓王信之子名嬰,為襄城侯。或其後世以為氏。

4.韓言氏

《通誌·氏族略第五》韓言氏:姬姓。《世本》晉韓厥生無忌,無忌生襄,襄生子魚,為韓言氏。

《元和姓纂》韓言氏:《世本》晉韓厥生無忌,無忌生襄,襄生魯,為韓言氏。

《姓(角崔商)》韓言氏:《左傳類解》雲,晉大夫韓子魚之後為韓言氏。

《姓氏尋源》韓言氏:“《姓纂》“魚”作“魯”,訛。《潛夫論》雲,韓桓叔之後有韓言氏。

5.韓厥氏

《通誌·氏族略第五》韓厥氏:姬姓。韓獻子厥支孫氏焉。

《姓氏尋源》韓厥氏:《姓纂》雲,韓獻子厥支孫以為氏。壹引作韓獻氏,訛。有斡獻氏出於宋,無韓獻氏。

6.韓籍氏

《通誌·氏族略第五》韓籍氏:姬姓。晉韓起之子籍,字叔禽,為韓籍氏。

《元和姓纂》韓籍氏:晉韓起子籍,字叔禽,為韓籍氏。《姓(角崔商)》、《姓氏尋源》並引。

7.韓褐氏

《通誌·氏族略第五》韓褐氏:姬姓。《英賢傳》雲,晉韓厥之後韓子雲,趙肅侯大夫有韓褐胥居。

《古今姓氏書辨證》韓褐氏:《英賢傳》日,韓厥後,趙肅侯大夫有韓褐胥居,《姓腮》與《姓氏尋源》並同。

8.韓餘氏

《通誌·氏族略第六》韓餘氏:韓餘氏者,韓氏餘子之族也。《古今姓氏書辨證》韓餘氏:《世本》韓宣子餘子之後氏焉。謹按《春秋》,晉成公宦卿之餘子以為餘氏。蓋嫡子之母弟,官子韓起也。

《姓(角崔商)》韓餘氏:《姓考》雲,晉卿韓宣子之後有名餘子者,奔齊為韓餘氏。《路史》雲,韓信子(應為韓王信)亡人匈奴,景帝時,子頹當亦來降,餘在匈奴者為韓餘氏。

《姓氏尋源》韓餘氏:《路史》其說與《世本》異,疑非是。

9.韓獻氏

《元和姓纂》韓獻氏:晉韓獻子,支孫因氏焉。

10.韓信氏

《姓(角崔商)》韓信氏:出《姓纂》。

《姓氏尋源》韓信氏:《姓纂》雲,韓王信之後有韓信氏。

11.公族氏

《古今姓氏書辨證》上平聲壹東:公族氏,東漢《郭泰傳》有公族進階,其先出自晉公族大夫之後。春秋時,驪姬亂晉,詛無畜群公子,自是晉元公族。及成公自周歸,晉始宦卿之嫡子,以鞅欒盈為公族大夫而不相能。其後遂有以官為氏者。

《姓(角崔商)》公族氏:《姓源》雲;韓無忌為公族大夫,稱公族穆子,後因氏。又夷姓,後魏獨孤部有公族氏。

《姓氏尋源》公族氏:《風俗通》雲,晉成公立嫡子為公族大夫,韓無忌號公族穆子,後以為氏。《潛夫論》雲,韓桓叔之後有公族氏。

12.平氏

《通誌·氏族略第三》平氏:姬姓,韓哀侯少子姥,食采平邑,因以為氏。秦滅韓,徙下邑。漢有臣相平當,生晏,司徒。北齊有平筌,望出河內、燕郡。

《路史》:韓哀侯少子姥,食采平邑,後以為氏。

《古今姓氏書辨證》平氏:出韓侯少子姥,食采平邑。秦滅韓,因徙下邑,氏焉。

《姓(角崔商)》平氏:《氏族大全》雲,韓哀侯少子采邑,因氏。《集韻》雲,齊相晏平仲之後。《千家姓》雲,河內族,北齊有平桓。

經何光嶽先生考證,他認為:“韓之平邑,在乎陽,今山西臨汾市。為韓哀侯少子姥所封,則平出於姬姓之韓後無疑。”

13.橫氏

《通誌·氏族略第三》橫氏:《風俗通》雲,韓公子鹹,號橫陽君,子孫氏焉。

《姓(角崔商)》平聲升三庚:橫氏,《風俗通》雲,韓王子鹹,號橫陽君,因氏。《千家姓》雲,潁川族。《呂氏春秋》橫革佐禹。

《姓氏尋源》橫氏:《荀子·成相篇》橫革佐禹。亦見《呂氏春秋》。橫姓宜始此。《路史》雲,劉後有橫氏,韓萬後有橫氏。《戰國策》楚知橫門君之善用兵,後必有為氏者。

14.俠氏

《通誌·氏族略第三》俠氏:即莢氏,音莢。韓俠累之後。《急就章》有俠卻敵。

《古今姓氏書辨證》人聲三十帖:俠氏,韓相俠累之後。《急就篇》有俠卻敵。

《姓(角崔商)》俠氏:《姓纂》雲,韓相俠累之後。《姓源》雲,《漢書·功臣表》有俠侯,後以封為氏。《千家姓》雲,平陽族。

《姓氏尋源》俠氏:《史記》俠累。高誘雲,韓傀俠累也。《戰國策》名傀累,壹雲即莢氏,音莢。《路史》雲,漢(夾鳥)侯國後有俠氏。

15.藺氏

《通誌·氏族略第三》藺氏:姬姓,韓厥玄孫曰康,仕趙,食采於藺,因氏焉。

《元和姓纂》藺氏:韓厥玄孫康食采於藺,因氏焉。裔孫相如,為趙上卿。

《古今姓氏書辨證》去聲升壹震:藺,今望出中山、華陰。出自姬姓,晉穆侯之子成師,封邑於韓,裔孫韓獻子厥,厥玄孫康,食采於藺,因氏焉。

介紹文件

韓姓遷徙史

韓姓遷徙概述:

韓姓最初得姓是在今陜西韓城,韓姓的繁衍發展主要有春秋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及唐宋三個時期。

戰國之時,是韓姓最主要的發展時期。自三家分晉之後,韓國建都於平陽,韓景侯時,遷都於陽翟,至韓哀侯時,又遷都於新鄭。韓國的多次遷都,使韓姓迅速繁衍,也使得韓姓在河南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以至後來韓姓迅速成為當地的壹大望族,並且成為韓姓歷史上分布最集中的地區。

至漢時,韓姓的兩大郡望已經形成。與此同時,已有韓氏遷居江蘇。

魏晉南北朝之時,因中原多年戰亂,小國林立,韓姓從河南等地大舉南遷。

唐憲宗時,韓愈被貶潮州刺史,為韓姓入廣東最早者。唐末已有韓姓遷至福建。

韓姓的發展、流布,從春秋戰國的遷地、徙都、拓展,經潁昌黎、南陽、相州、越城各個世系,到南宋以後,就幾乎逐漸遍及全國。其中浙江、江蘇、湖北、安徽等地的韓姓,多為韓世忠的支系子孫。

南宋末,曾於建炎南渡至浙江的韓氏後裔禦前大將軍韓先,扈駕南下,由浙江人福建,由福建而廣東平遠縣.南宋時,番禺古塌韓氏,南渡之後,先是居於浙江會稽,相傳韓世卿謫廣南後,即居於南雄珠璣巷。後來他的孫子韓振宗(壹說韓洪澤)又由南雄徙廣州番禺。

從南宋起,經元、明而至清,韓姓在江南的流布,範圍越來越廣,支系越來越多,人數越來越眾。

湖南湘潭雲湖韓氏,為當地望族。其祖自明代由安徽徙江西,後由江西徙湖南星沙 (今長沙),再由星沙徙雲湖。

江蘇蘇州韓氏,是韓琦十二世孫由安徽鳳陽遷往蘇州的,後又有壹支由蘇州遷海安(江蘇東部)。另外,蘇州韓氏還有壹支是由浙江柘林山頭遷入的。

自南宋以後,浙江、江蘇、安徽、江 西、湖北、湖南、廣東、福建等省,都是韓姓遷居生息之地。每遷徙壹次,就開拓壹地,流布壹方。 四川、廣西、臺灣等省,先後也有韓姓遷入。

移居海外的韓姓:

韓姓的流布在海外亦有流布發展,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英國、新加坡、越南、古巴、法國、美國、瑞士等。他們祖孫相繼,僑居國外,艱苦創業,不僅為所在該國的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而且為中國,為中華民族與世界各國的聯系,為傳播中華文化,為增進與各有關國家的友誼,也都做出了寶貴的貢獻。在海外韓姓中,各有關國家都出現了壹批事業突出、成績顯著、為該國或為當地所認可的代表性人物。

家譜

家譜文件

家譜文件

韓姓家譜介紹

韓姓家譜介紹:

韓姓家譜的內容和體例、格式,壹般包括譜名、序、凡例、遺像、像贊、祠規、族約、家法、世系、傳記、遺事、藝文、派字、碑記、婚冠喪祭、族產、墳塋、墓誌銘、祠記、遺稿、跋等。其中,最為常見的是序、世系、傳記、派語等。

韓姓家譜的序的內容,壹般都是寫本支派之來歷,有的序,不僅溯源,而且旁及有關分支分派;寫先世事跡;闡明家譜的意義;修譜經過,等等。韓姓家譜的序,其中不少都出自名人手筆。

北宋宰相韓琦於嘉佑七年(1062年)中秋日作《韓氏家譜序》,明代劉基於洪武三年(1370年)仲春作《黟北南陽韓氏宗譜序》,明代文學家程敏政作《南陽韓氏宗譜敘》。

家譜文件

韓姓家譜文獻目錄

韓姓家譜文獻目錄

《汾陽韓氏支譜》,1冊,清韓診敬重修,同治六年福蔭堂校刊本。

《汾陽韓氏支譜》,4卷,清韓鎮嶽等纂修,光緒十年恭壽堂刻本。

《洪洞韓氏家譜》,2冊,明韓景伶編,乾隆年刻本。

《洪洞韓氏家譜》,明韓文等纂修,清韓殿魁等續修,鹹豐七年鈔本。

《洪洞韓氏重修宗譜》,2卷,清韓有慶等纂修,嘉慶二十年刻本。

《松江韓氏支譜》,2卷,清韓文衍重修,民國四年鈔本。

《松江韓氏文若公支宗譜》,民國十年韓綺章鈔雜本。《揚州韓氏支譜》,4卷,清光緒十八年活字本。

《延令韓氏族譜》,8卷,清韓長貴等重修,光緒十七年活字本。

《潤州韓氏家乘》,3卷,清韓復纂修,嘉慶二十年繼錦堂木刻本。

《鎮江韓氏宗譜》,2卷,清韓有和主修,同治七年廣德堂刊本。

《金陵韓氏族譜錄》,1冊,清韓印纂修,光緒六年活字本。

《潤州大沙韓氏宗譜》,2卷,清宣統元年廣德堂刻本。

《毗陵韓氏宗譜》,原道堂活字本。

《金埴韓氏家乘》,12卷,清韓樹榀重修,光緒二年永思堂活字本。

《錫山韓氏宗譜》,20卷,民國韓念祖等修,民國九年敦倫堂活字本。

《春暉韓氏宗譜》,16卷,首1卷,清韓勰修,光緒八年晝錦堂活字本。

《雲東韓氏家譜》,5卷,清韓奕輯,嘉慶間刊本。

《晉陽韓氏世譜》,1冊,清韓學韓等輯,清光緒二十八年刊本。

《杭州韓氏譜》,3冊,鈔本。

《義橋韓氏家譜》,10卷,清韓乃建重修,同治九年永思堂活字本。

《義橋韓氏家譜》,10卷,首1卷,民國韓拜旒接修,民國四年永思堂活字本。

《湘南韓氏續修宗譜》,40卷,末1卷,清韓家坤主修,光緒元年重修,晝錦堂活字本。

《湘南韓氏家譜》,68卷,清韓殿揚等增修,宣統三年晝錦堂活字本。

《壹都韓氏家譜》,16卷,首1卷,民國韓沛金等修,民國十八年晝錦堂活字本。

《寧波相韓家譜》,清晝錦堂活字本,3冊。

《寧波韓氏宗譜》,6冊,民國周頌清等纂修,民國十六年晝錦堂活字本。

《余姚韓氏東嶴支宗譜》,7卷,清韓明和修,韓明盛纂,光緒三十壹年活字本。

《鹹安韓氏宗譜》,16卷,民國韓叔金等主修,韓思溶纂修,民國三十五年大本堂木刻本。

《重編羊山韓氏宗譜》,4冊,民國韓迪周、韓百年重修,民國二十年晝錦堂鉛印本。

《遷東陽高陽韓氏宗譜》,6卷,民國葛樹棠纂,民國十七年活字本。

《徽州韓氏宗譜》,1冊,清鈔本。

《黟北南陽韓氏宗譜》,1冊,明萬歷二十四年鈔本。

《南陽郡韓氏族譜》,清韓家相等纂,嘉慶三年刻本。

《袁郡韓祠主譜》,3卷,清韓修五纂修,道光二十壹年南陽堂活字本。

《袁郡韓祠主譜》,3卷,清韓文蔚等纂修,同治七年南陽堂活字本。

《韓煥先祠主譜》,4卷,清韓毓淇等纂修,光緒二年南陽堂活字本。

《韓煥先祠丁享譜》,4卷,清韓毓淇等纂修,光緒二十三年南陽堂活字本。

《萬載韓氏世譜》,1冊,清韓文禎等纂修,康熙四十七年刊本。

《萬載韓氏族譜》,1冊,清嘉慶六年南陽堂活字本。

《萬載韓氏族譜》,1冊,清道光二十八年南陽堂活字本。

《萬載韓氏榮公支譜》,3冊,清韓聯俊纂修,光緒十五年南陽堂活字本。

《萬載韓氏族譜》,1冊,清南陽堂活字本。

《淄川韓氏世譜》,4冊,清韓瀛州等修,光緒十三年刻本。

《淄川韓氏邑乘》,5卷,首1卷,民國韓振銘續輯,民國七

年刻本。

《棲霞韓氏譜書》,清韓元英纂,光緒二十六年鈔本。

《臨沭韓氏宗譜》,鈔本。

《武漢韓氏宗譜》,清韓洪蔗、韓國海總理兼纂修,光緒三十三年韓氏南陽堂活字本。

《花山韓氏宗譜》,民國韓繼海等采輯,民國三十六年晝錦堂闔族同刊活字本。

《新洲韓氏宗譜》,民國韓溶等續修,民國三十四年木刻本。

《韓氏南渡支譜》,3冊,清韓學誌撰,道光十五年刻本。

《雲湖韓氏四修族譜》,19卷,首1卷,清韓朝瀛修,民國十五年活字本。

《長沙韓氏支譜》,12冊,清韓文龍等纂修,同治六年南陽堂木刻本。

《長沙韓氏支譜》,6卷,民國韓開錫纂修,民國九年南陽堂刻本。

《紫泥韓氏族譜》,1冊,清韓勉茲編,鹹豐九年鈔本。

《宣漢韓氏宗譜》,1卷,民國韓艷如修,民國元年木刻本。

《合州南陽郡韓氏支譜》,1卷,民國韓氏宗祠編,民國間十四世裔孫忠槐鈔本。

《禮縣韓氏家譜》,清稿本。

《莊浪韓氏世系源流》,4卷,民國唐維翰纂修,民國十七年鈔本。

《韓氏宗譜》,23卷,首1卷,末1卷,清韓寰康等修,乾隆五十六年晝錦堂活字本。

《韓氏宗譜》,12卷,民國韓國霖等纂輯,民國二年有懷堂活字本。

《韓氏族譜》,4冊,明韓士鰲纂輯,鈔本。

家譜文件

韓姓字輩

韓姓字輩派語

《相韓譜》載,宋室南渡前,宋忠獻王韓琦創訂的8世派語為:

玉 彥 口 胄,鄉 卿 立 甫。

《義橋譜》載,宋中散大夫韓休卿所訂蕭山韓氏8世派語為:

心 之 言 可,山 問 日 世。

《越韓譜》載,明刑部尚書韓邦問為紹興韓姓所訂16世派語為:

人 淳 禾 溥,金 信 水 貞,

火 明 土 永,木 茂 竹 承。

《相州韓氏文獻》載,民國十三年(1924),經南北宗族會同集議,訂32世派語,咨明內務部備案並通咨宗族占籍省分行政長官,同時轉行族屬繁衍縣分,俾資遵守。

32字為:

壹 本 大 宗,子 孫 千 載,

壹 修 寸 念,門 尚 中 行,

示 以 文 為,工 其 力 作,

曰 惟 、 善,蔔 兆 方 長。

《春暉譜》,所載當地韓姓20世派語為:

學 以 全 為 範,衷 其,填 是 舉,

作 求 躬 (日方) 迪,遵 集 受 敷 宜。

《雲湖譜》,為本宗原定5字,後又增加20字,實定為25派:

學 應 (彡+足-口) 知 金,世 映 興 朝 久,

家 承 建 業 傳,作 忠 培 遠 澤,

篤 孝 紹 先 賢。

《紫泥譜》載本支韓姓派字為10字:

元 受 祖 宗 善,德 福 慶 昌 隆。

《麻陽姓氏》載全縣韓姓派語15字:

友 文 遷 通 上,啟 朝 正 天 子,

宗 景,誌 永 仲。

派語的用法及其規律

凡逢字輩的單數,則取其為人名的偏旁,人名取單名;凡逢字輩的雙數,則取其獨立而人人名,人名取雙名。如第壹組“玉彥口胄”等8字,韓琦兄弟逢字輩單數“玉”字,故人名都以“玉”字為偏旁,取單名,如韓琦、韓琚、韓碹。忠獻王韓琦的子侄,逢字輩雙嫩“彥”字,故皆取“彥”字獨立人人名,起雙名,如韓琦有五子,名忠彥、端彥、純彥、粹彥、嘉彥;他的侄子有考彥、方彥等。第三字“口”,系單數,故取其為偏旁,單名,如韓治、韓浩、韓邕等。第四字“胄”,系雙數,故取“胄”字獨立,雙名,如韓肖胄、韓膺胄、韓仁胄、韓保胄、韓述胄等。余此類推。

派語的使用方法,還有壹種情況,即人數較少又處偏遠之地的支族,其派語不是用完若幹字,又另起新的派字,而是采用周而復始的辦法。如湖南麻陽縣栗坪鄉的韓姓,就是以“友文遜通上,啟朝正天子,宗景誌永仲”這15字,輪轉使用下去。

派語的社會功能

派語的功能與作用,簡單地說,就是用來區分同姓同系人的輩分。如果沒有字派,而僅僅只知道年齡,就很難判斷同姓者某某的輩分,因為有的人年齡大反而輩分小,有的人年齡小反而輩分在前,這就會輩分不分,尊卑難辨。有了派語,在同姓交際的過程中,互通派字,祖孫父子叔侄兄弟等等關系,就壹清二楚了,才不致於產生輩分世次的混亂。《相州韓氏文獻》的壹段話,很清楚地說明了派語的這種功能:“相韓本支得與聖賢孔、顏、曾、孟諸氏後裔同,能世次毫不紊亂,實賴有此命名、宗派維系所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