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是後世儒家出於自己的目的,用俗字的結果。
真正的蚩尤是壹個有前途的部落首領,應該像顏地、黃帝壹樣成為中華民族的始祖,受到後人的崇拜。
相傳蚩尤是九黎部落聯盟的首領。所謂“九黎”,是指居住在東夷的壹個部落聯盟,居住在黃河中下遊地區。“九黎”* * *有九個部落,每個部落又有九個氏族,蚩尤就是這八十壹個氏族組成的聯盟的首領。
事實上,作為九黎氏族的首領,蚩尤通過推廣農耕、冶煉銅鐵、打造五兵、創造諸藝、嚴守天道、教化百姓,為中國早期文明的形成做出了突出貢獻。
此時的中國實際上是以顏地、黃帝、蚩尤為中心的三大部落聯盟的局面。此時,顏地崛起於晉西南,黃帝崛起於豫西,蚩尤崛起於淮河下遊以南的豫蘇皖邊區。
雖然在衰落,但炎帝的影響還在擴大,於是沿著黃河北岸、華南向華北平原西部發展。與此同時,以今山東為根據地的蚩尤由中原東南向西北發展,開始進入華北平原。這樣,中華民族與蚩尤蠻族的壹場武裝沖突就不可避免了。
相傳蚩尤部落擅長制造武器,他們的武器精良堅固,非常適合作戰。有壹種說法是葛和斧都是蚩尤部落發明的。
蚩尤部落不僅武器精良,而且成員生性勇猛。更可怕的是,據說蚩尤很會打仗,人稱“兵家之主”,也就是所謂的“戰神”。
相傳,蚩尤部落進入華北後不久,就與顏地部落發生了正面沖突。
走下坡路的顏地遇到了戰神蚩尤。結果可想而知,蚩尤最終打敗了顏地,然後占領了顏地部落的駐地。
顏地部落為了生存,不得不向與自己有關的黃帝部落尋求幫助。
此時黃帝認為與顏地部落是兄弟,唇亡齒寒,整體利益壹致,同意與顏地結盟。
經過炎帝和黃帝的精心策劃,炎黃部落和東夷部落的壹場大決戰即將開始,地點是涿鹿(今河北省張家口市涿鹿縣)。
當時蚩尤部落有八十壹個氏族部落,可以說是數量上的優勢。雙方接觸後,蚩尤部落依靠人數眾多、武器精良的條件,主動向黃帝部落發起猛烈進攻。
黃帝部落以熊、貔貅(熊的壹種)、狼、豹、鷹、龍、貓頭鷹等圖騰為氏族首領。,與蚩尤部落作戰,讓“應龍高水”,即利用上遊位置,在河上修建土壩蓄水。
然而,黃帝在三年內與蚩尤打了九次仗,都因為蚩尤部落的勇猛而大敗。
在這個緊要關頭,出現了各種版本的神話傳說,目的是為黃帝打敗戰神蚩尤找到壹個好的理由。
相傳黃帝之所以在九次戰役中所向披靡,是因為蚩尤懂得壹個法術,就是變雲術,讓戰場三天三夜霧氣彌漫,從而讓黃帝部落迷失了方向。
黃帝壹籌莫展的時候,他的臣子們受北鬥星座的啟發,終於發明了指南針,於是黃帝部落在指南針的指引下逃出了迷霧。
壹次次的失敗挫傷了黃帝的信心,於是有壹天他仰望天空,嘆了口氣,訴說著自己正承受著無法戰勝蚩尤的孤獨。
恰好他的故事被神仙聽到了,神仙就派玄女下來幫他,做了80個kuí皮鼓。
據《山海經》記載,“魁”是東海的壹種獸,體如牛頭無角,體似龍蛇,但只有壹條腿。傳說“入水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鑒於“奎”的這壹特點,黃帝用它的皮做鼓,用雷獸的骨頭做鼓槌。據說這種鼓發出的聲音可以傳播五百英裏,聲音之大足以震動世界。
於是,黃帝借助這鼓的威勢,在蚩尤部落驚魂未定之際,發動大規模猛攻,終於壹舉擊敗蚩尤部落,在冀州(今河北)的曠野上俘虜並殺死了蚩尤。
涿鹿之戰應該是壹個真實的歷史事件,但由於這個過程沒有太多明確的歷史記載,而這個決戰又是關系到中華民族起源的重要戰役,所以後世流傳著這麽多神話。但可以明確的是,黃帝最終打敗了蚩尤,開啟了華夏幾千年的文明。
傳說黃帝活捉蚩尤後,剝了他的皮,用他的皮做了箭靶。並剪掉蚩尤的頭發,使之成為標準;把蚩尤的肚子割下來做個蹴鞠。
即便如此,黃帝還是崇敬他的死敵,稱蚩尤為“兵家之主”,即“戰神”。很久以後,蚩尤的勇敢形象仍然令人恐懼,於是黃帝把他的形象畫在軍旗上,以鼓勵他的軍隊勇敢作戰。
可見蚩尤的形象在當時是備受推崇的,並沒有被妖魔化。從這個角度來說,後來的儒生是可恨的,因為他們醜化甚至抹殺了我們同壹個民族的另壹個祖先。也許沒有後世人類的參與,蚩尤會被稱為炎黃,也會受到民族的崇拜。
涿鹿之戰以黃帝的勝利而告終。
戰爭結束後,炎黃部落乘勝東進,到達泰山附近,然後與天下各部落會合,舉行伏羲般的盛大合禪儀式,祭奠天地。
黃帝此行的目的,當然是九黎部落戰敗後,震懾當時東夷的現實舉措。
黃帝也下大力氣對付東夷的部落。九黎部落雖然敗了,但東夷的整體實力還在。如果不能處理好和東夷的關系,可能會再次面對他們的反叛。
於是,黃帝安排長子少昊到東夷最大的部落洪峰部落歷練,並安排他娶洪峰的女兒為妻,最終領導東夷所有部落,使東夷部落與自己的炎黃部落結盟,形成了最初的華夏部落聯盟。
涿鹿之戰有效地奠定了炎黃部落占領廣闊中原的基礎,對進壹步整合各氏族部落起到了催化作用。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早有記載的“戰爭”,對古代華夏人由野蠻向文明的轉變產生了巨大影響,也是我們中華民族決定未來基本面貌的歷史性戰爭。
從此,華夷部落進入發展階段,雙方幾乎沒有摩擦。但這並不意味著它們之間沒有矛盾。相反,這種矛盾隱約不可調和。
原來黃帝和顏地曾經居住的吉水和姜水,因為黃河泛濫,已經不適合畜牧業和農業生產,於是黃帝首先帶領部落東移。
據歷史學家考證,黃帝先沿北洛水南下至今陜西大理、朝邑,再東渡黃河,沿中條山、太行山向東北移動,沿桑幹河來到今張家口市涿鹿。這樣,這條路線的延伸形成了山西南部黃河沿岸眾多黃帝部落的國家集團。
顏地部落也向東遷移,沿渭河向東,沿黃河南岸向東,從而形成更多的顏地部落國家。
兩個部落都東移了,爭奪容易生存的地盤就顯得尤為重要;與此同時,沿路留下了許多部落分支,不同部落之間互不信服,摩擦不斷。顏地和黃帝同時意識到是時候徹底解決這些矛盾了。
當矛盾發展到不可調和的階段,那麽壹場大戰壹觸即發,而這場大戰發生的地方就是漢泉。
關於漢泉的位置,歷來眾說紛紜,山西陽曲,河北涿鹿,山西運城,河南扶溝。因為文獻上沒有明確記載,也無處可查,所以不必糾結。
“漢泉之戰”實際上是黃帝和顏地爭奪中國部落聯盟首領的戰爭,決定了誰將最終成為中國部落的最終統治者。
由於參戰的兩個部落都有很強的實力,所以戰爭的規模應該是相當壯觀的,但相關史料沒有記載,只能粗略猜測。
經過艱苦卓絕的戰鬥,黃帝部落終於打敗了顏地部落,顏地部落從此向黃帝部落投降,形成了炎黃部落聯盟。同時,黃帝取代顏地成為黃河流域各部落的首領。所以,這場戰爭成了中華民族形成的基石。
關於先打漢泉之戰還是先打涿鹿之戰,歷來眾說紛紜。《逸周書》認為涿鹿之戰是先打起來的,顏地被蚩尤打敗,轉而向黃帝求援,於是兩帝聯合打敗了蚩尤。
但在史書記載中,“漢泉之戰”或“涿鹿之戰”的順序被顛倒了,導致整個事件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司馬遷認為,黃帝先與顏地爭奪主權,後與蚩尤交戰,最後征服東夷,從而鞏固了天子的地位。
縱觀相關史料,大部分人還是認同先有涿鹿之戰,後有漢泉之戰的說法,所以本書采用這種說法。
但是,蚩尤的話題還沒有結束,因為後人對他的來歷壹直爭論不休。
有學者考證,蚩尤部落以“牛”為圖騰,顏地部落也以“牛”為圖騰,所以很明顯蚩尤是顏地部落的壹個分支,而且是壹個比較大的分支。蚩尤雖然背叛了顏地部落,但他們是同壹個部落,有著血緣關系。所以,在最後壹個顏地和黃帝戰敗之後,蚩尤為了部落榮譽再和黃帝打壹場仗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但是有壹個情況不得不引起我們的註意,那就是炎帝和黃帝爭奪天下之主的“漢泉之戰”,在任何壹本古籍裏都描述得非常簡單,過程基本不介紹。但是炎黃與蚩尤之戰卻有清晰的記載。從歷史地位來說,漢泉之戰應該比涿鹿之戰重要百倍。為什麽會有這樣倒掛的記錄?
據此,有學者認為蚩尤與黃帝之戰很可能是炎黃之戰,也就是說漢泉之戰就是涿鹿之戰,蚩尤很可能是最後壹個顏地。
當然,這只是提供了壹個假設,歷史的真相只有歷史自己知道。
蚩尤九黎部落戰敗,那麽沒死的部落呢?
據《尚書》、《國語》等各種古籍及其傳記、筆記記載,九黎戰敗後,其人散居全國各地,後演變為三苗部落。
至於三苗是否與今天的苗族有直接關系,後人也是爭論不休。
有學者認為,古籍中提到的三苗生活在北方,與今天生活在南方的苗族無關。章太炎和呂思勉是持這種觀點的領袖人物。然而,王力可銅陵、梁啟超、聞壹多、胡適等人都認為現代苗人是三苗的後裔。
話雖如此,盡管蚩尤被後人庸俗化,有成敗的歷史偏見,但我們不得不承認,蚩尤也是我們中華民族不折不扣的祖先,這壹點可以說是毋庸置疑的。
讓我們放下蚩尤的話題,讓我們多了解壹下黃帝對中國後世的貢獻。
黃帝奠定天下基礎後,首先建立了古代的國家制度:將蠻荒地區分為新疆,八為壹井,三井為壹鄰,三鄰為壹友,三友為壹裏,五裏為壹城,十城為都,十師為壹師,十師為州,全國分為九州;同時制定了國家的官制,置於左右監察,兼顧各國,有* * *等120多個官職管理國家。
黃帝還大力發展農業,“有五種辣蓼(Y \u,種植)”。“五種”是指五谷雜糧:小米、黍、米、麥、米。傳說當時神農能夠種植的糧食數量有限,而黃帝能夠種植多種糧食作物,說明當時黃帝已經進壹步發展了原始農業。
黃帝不僅自身能力出眾,還鼓勵下屬發明創造,所以生活中很多常見的東西,比如宮殿、衣服、船只、弓箭、性情、圖畫、歷法、算術等等,都是當時傳說發明的。
作為中華民族的始祖,與黃帝相關的神話故事自然少不了。
相傳黃帝晚年發明了鼎。鑄第壹鼎時,壹條巨龍突然從天而降,金光閃閃,威風凜凜。
黃帝和他的大臣們非常驚訝。龍慢慢走近黃帝,對他說:“天帝看到妳讓中華文明又向前邁進了壹步,非常高興,所以特地派我帶妳去天庭見天帝。”
黃帝同意了,走上龍的背,和他的大臣們告別。大臣們依依不舍地爬上龍背跟著黃帝,卻發現金龍扭著身子把那些人都甩了。
說完,金龍帶著黃帝迅速上天,壹下子消失在雲層裏,再也沒有回來。
後來,為了紀念皇帝,人們把黃帝升天的地方叫做“鼎湖”,後人就用“龍騰鼎湖”這個成語來表達皇帝的死。
然而,最著名的與黃帝有關的神話,當然是“爭神興田”。
據《山海經》和民間傳說,炎帝還在掌管天下的時候,興田是炎帝手下的大臣。他壹生都熱愛歌曲。他為炎帝創作了音樂《麗芙》和詩歌《收獲》,然後合稱為《布謀》,以慶祝當時人民的幸福生活。
後來炎帝在漢泉之戰中被黃帝打敗,失去了天下之主的地位。但是炎帝手下有人不服氣,那個人就是興田。
於是星天帶隊去找黃帝再戰。
興田當時使用的進攻武器是“齊”,即巨斧;使用的防禦武器是“幹”,是青銅方盾。興田是個大塊頭,揮舞這兩件武器的時候,真的很有氣勢。
黃帝不慌,拔劍從容。結果這兩個人就打起來了。據傳說,他們壹路殺到長陽山。
黃帝畢竟經歷過大戰,所以身經百戰,經驗豐富。只見他亮出劍來,然後趁興田沒防備,朝興田的脖子砍去。
邢田壹沒反應過來,結果就在這壹刻,他的頭被砍了下來。
按理說,沒有頭,人就應該死。但興田沒有,整個身體還是直立的。
這時候黃帝才明白,興田不是凡人,怕他找到頭後恢復原形,於是提前壹步把頭埋在長陽山腳下。
即便如此,興田依然不氣餒,依然右手持斧,左手持盾,向著天空瘋狂揮舞。
與此同時,興田的形象也發生了變化。他的兩個乳頭變成了眼睛,他的肚臍開在他的嘴裏。形象很恐怖,但他還是和黃帝鬥爭。
《山海經》原說:“興田與帝在此爭神,帝斬其頭,葬於羊山。是以胸為基,肚臍為口,而舞之。”
雖然興田最後失敗了,但他的永不言敗的精神永遠激勵著後人。晉代大詩人陶淵明寫了壹首贊美興田精神的詩。詩中說“興田諧舞,誌在常。”
與黃帝有關的神話和民間還有很多,這裏就不壹壹介紹了。感興趣的先生可以查閱相關文獻。
黃帝打敗了蚩尤部落和顏地部落,從而成為世界的主人。《五帝實錄》說“諸侯尊軒轅為天子”,“天下有不順遂之事,黃帝必征之,平者去之”。從此,中國歷史上第壹次出現了“天子”的稱號。
黃帝是公認的炎黃子孫的民族祖先。後人應該神化這樣的人物。最後儒家視其為五神之首,稱其為“中樞神黃帝”,道家稱其為“軒轅,星宿真人,為帝”。
《史記》記載:“黃帝子孫二十五人,其中十四人有其姓。”
黃帝不僅子女眾多,而且從後世的歷史發展來看,影響了很多朝代。
“五帝”少昊、顓頊、帝嚳和唐堯都是黃帝的後代。不僅如此,後世夏商周的君主都是黃帝的後代。
特別是在周朝建立之初,周武王被分封為諸侯或王國。72個諸侯國中,姬姓國家有53個,後來以國為氏,形成了中國的大部分姓氏。
而其余諸侯國多為炎帝後裔,周朝規定不得同姓通婚,所以這大大促進了姬姓和姜姓的融合。所以中國人自認為是中華民族,把黃帝、炎帝當做民族的祖先,所以自稱“炎黃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