巳的詳細解釋如下:
巳,漢語壹級字,讀作sì或yǐ,最早見於甲骨文,其本義是胎兒,也可能是壹種求子之祭,引申指後嗣,借作十二地支的第六位,還可以表示十二生肖中的“蛇”和終止(即《說文解字》所謂的“巳也”)等。
漢字源流
巳,象形字。甲骨文中的“巳”字有兩種字形,其第壹種甲骨文字形是嬰兒形狀,演變出其第壹種金文字形,與其像尚未成形嬰兒的第二種甲骨文字形演變出其第二種金文字形,由此演變出戰國文字中的“巳”字和小篆中的“巳”字,其小篆字形經過隸書字形後楷書寫作“巳”。
在字義上,“巳”字的本義是“胎兒”,也可能是“壹種求子之祭,今作‘祀’”,引申指“後嗣”,後借作“十二地支的第六位,與天幹搭配來紀年、月、日、時”,還可以表示“十二生肖中的‘蛇’”和“終止”等。
古籍釋義
段玉裁註:《律書》曰:“巳者,言萬物之巳盡也。”《律歷誌》曰:“巳盛於巳。”《淮南·天文訓》曰:“巳則生巳定也。”《釋名》曰:“巳畢布巳也。”“辰巳”之“巳”既久用為“巳然”、“巳止”之“巳”,故即以“巳然”之“巳”釋之。
《序卦》傳:“蒙者,蒙也;比者,比也;剝者,剝也。”《毛詩》傳曰:“”虛,虛也。”自古訓故有此例,即用本字,不叚(假)異字也。《小雅·斯幹》箋雲:“‘似’讀為‘巳午’之‘巳’。巳續妣祖者,謂巳成其宮廟也。”
此可見漢人“巳午”與“巳然”無二音,其義則異而同也。《廣雅·釋言》:“巳,?也。”乃淺人所改。近大興朱氏重刻汲古閣《說文》改為“己也”,殊誤。
《唐韻》:詳裏切,《集韻》、《韻會》:象齒切,《正韻》:詳子切,並音似。《說文》:巳也。四月,陽氣巳出,陰氣巳藏,萬物見,成文章,故巳為蛇,象形。《史記·律書》:巳者,言陽氣之已盡也。《前漢·律歷誌》:振美於辰,已盛於巳。
《釋名》:已也,如出有所為,畢已復還而入也。《玉篇》:嗣也,起也。《爾雅·釋天》:太歲在巳曰“大荒落”。
又《韻會》:上巳,節名。《韓詩章句》:鄭國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兩水之上,執蘭招魂續魄,祓除不祥。《宋書·禮誌》:自魏以後,但用三日,不以巳也。
又《韻補》:古巳午之巳,亦讀如已矣之已。《增韻》:陽氣生於子,終於巳。巳者,終巳也,象陽氣既極回復之形,故又為終巳字。今俗以有鉤挑者為終已字,無鉤挑者為辰巳字,是蓋未知其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