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自稱文言文怎麽說

自稱文言文怎麽說

1. 關於文言文女子如何自稱

自古至今,中國女性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和進步,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贏得了廣泛的尊敬和愛戴。由此,在古籍詩文中出現了許許多多對她們的尊稱、敬稱,美稱和雅稱。

“女士”,源於《詩經》“厘爾女士”,孔穎達疏“女士,謂女而有士行者”,比喻女子有男子般的作為和才華,即對有知識、有修養女子的尊稱。

“女流”,《儒林外史》第41回記載:“看她是個女流,倒有許多豪傑的光景。”這是對舊時女人的泛稱。

“女郎”,古樂府《木蘭辭》中有“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之句。寓有“女中之郎”的壯誌之意,也是對年輕女子的代稱。

“巾幗”,源自《晉書》,是古代婦女頭上的裝飾物,借以代表女性。當時諸葛亮伐魏,多次向司馬懿挑戰,對方不應戰,諸葛亮便把婦女的頭飾遺下,以此辱笑他不如壹個女人。後來,人們常把婦女中的英雄豪傑稱之為“巾幗英雄”。

“女史”,指古代有學問並當過掌管宮廷王後禮儀、典籍、文件工作官員的女子。

“裙衩”是古代婦女的衣著裝飾,泛稱女性。多在小說、戲劇中出現此詞。《紅樓夢》第1回:“我堂堂須眉,誠不若彼裙衩。”“淑女”,指溫和善良美好的女子,文學作品中常見此稱謂。《詩經·周南·關睢》:“關關睢鳩,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妙齡少女”,指正值青春年華的女子。“絕代佳人”,指當世無雙的美人。

“燕趙多佳人,美者顏如玉”,故對年輕美麗的女子總是冠以“玉人”、“璧人”、“佼人”、“麗人”、“玉女”、“嬌娃”、“西施”、“尤物”、“青娥”等稱。

“掃眉才女”,指有文才的女子。

“不櫛進士”,指才華橫溢的女子。

“冶葉倡條”,指輕狂嬌艷的女子。

“軟玉溫香”,指溫柔年輕的女子。

“道旁苦李”,指被人拋棄的女子。

“小家碧玉”,指小戶人家的美貌女子。古樂府《碧玉歌》有“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貴德”之句。

美麗而堅貞的婦女被稱為“羅敷”。

貌醜而有德行的婦女被稱為“無鹽”。

尊稱別人的女兒為“千金”、“令媛”、“女公子”。

稱別人的妻子為“太太”、“夫人”,此外還有“會閫”、“室人”、“令間”之稱。稱自己的妻子為“賤內”、“內子”、“內助”、“中饋”、“糟糠之妻”等等。

在女子稱謂中,“母親”是最偉大而高尚的。清《冷廬雜識》中載:《爾雅》對母親稱“妣”,《詩經》稱“母氏”,《北齊書》稱嫡母為“家家”,《漢書》列侯子稱母為“太夫人”。其他記載還有:帝王之母稱“太後”,官員之母稱“太君”,壹般人之母稱“媽媽”。

2. 妳,用文言文怎麽說

爾、卿、公、若、子、女、妳、君、彼

壹、爾拼音:ěr

釋義:

1、妳,妳的:爾父。爾輩。爾汝(妳我相稱,關系密切)。爾曹(妳們這些人)。爾虞我詐。

2、如此:偶爾。不過爾爾。

3、那,其(指時間):爾時。爾後。

4、而已,罷了(亦作“耳”):“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

5、詞尾,相當於“地”、“然”:卓爾。率爾(輕易地)。

二、卿拼音:qīng

釋義:

1、古代高級官名:三公九卿。卿相。

2、古代對人敬稱,如稱荀子為“荀卿”。

3、自中國唐代開始,君主稱臣民。

4、古代上級稱下級、長輩稱晚輩。

5、古代夫妻互稱:卿卿。卿卿我我(形容男女間非常親昵)。

6、姓。

三、公拼音:gōng

釋義:

1、正直無私,為大家利益:公正。公心。大公無私。

2、***同的,大家承認的:公理。公式。公海。公制。

3、國家,社會,大眾:公***。公安(社會整體的治安)。公眾。公民。公論(公眾的評論)。

4、讓大家知道:公開。公報。公然。

5、封建制度最高爵位:三公(中國周代指“太師”、“太傅”、“太保”;西漢指“大司徒”、“大司馬”、“大司空”)。公子。公主。

6、敬辭,尊稱男子:海公。包公。諸公(各位)。

7、雄性的:公母。公畜。

8、對長輩和年老人的稱呼:公公。外公(外祖父)。

9、姓。

四、若拼音:ruò

釋義:

1、如果,假如:若果。倘若。假若。天若有情天亦老。

2、如,像:年相若。安之若素。旁若無人。置若罔聞。門庭若市。

3、妳,汝:若輩。“更若役,復若賦,則何如?”

4、約計:若幹(gān )。若許。

5、此,如此:“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6、順從:“曾孫是若。”

7、指“海若”(古代神話中的海神):“望洋向若而嘆。”

8、指“若木”(古代神話中的樹名)。

9、指“杜若”(古書上說的壹種香草):“沐蘭澤,含若芳”。若英(“杜若”的花)。

10、文言句首助詞,常與“夫”合用:“若夫陰雨霏霏,連月不開。”

11、用在形容詞或副詞後,表示事物的狀態:“桑之未落,其葉沃若”。

五、君拼音:jūn

釋義:

1、封建時代指帝王、諸侯等:君主。君子。君王。君上。國君。君權。君臨。君側。

2、古代的封號:商君。平原君。信陵君。長安君。

3、對對方的尊稱:張君。諸君。

3. 妳說什麽 文言文怎麽說

文言文中的第二人稱代詞主要有六個:爾、汝、女、若、乃、而。

其中前四個比較常用。“女”是“汝”的通假字;“而”是“爾”的通假字。

說:言

什麽:

何(大王來何操?——大王來時帶了些什麽?

曷(縛者曷為者也?——綁著的人是幹什麽的?)

奚(許子奚為不自織--許先生為什麽不自己織布?)

孰(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這都可以容忍,什麽不可以容忍呢?)

子言甚?爾言何?

4. 用古文怎麽說

“用”字在古文中也是“用”。

用 yòng

釋義:

1、人或物發揮其功能:使~。~心。~兵。~武。

2、可供使用的:~品。~具。

3、進飯食的婉辭:~飯。

4、花費的錢財:費~。~項。~資。

5、物質使用的效果:功~。有~之才。

6、需要(多為否定):不~多說。

7、因此:~此。

古文中的“用”:

1、《明史·詹榮傳》

二十二年,以右僉都禦史巡撫甘肅。魯迷貢使留甘州者九十余人,總兵官楊信驅以禦寇,死者十之壹。榮言:“彼以好來,而用之鋒鏑,失遠人心,且示中國弱。”

白話譯文:嘉靖二十二年,(詹榮)以兵部侍郎兼右僉都禦史巡撫甘肅,魯迷國派遣的貢使九十多人滯留在甘州。總兵官楊信驅趕他們與蒙古軍隊作戰,戰死十分之壹。詹榮上疏說:“魯迷國為雙方交好派來使者,我們卻驅趕他們與蒙古兵作戰,這樣做會喪失遠方的人心,況且讓人以為中原國家實力弱小。”

2、《新唐書·張文瓘傳》

績曰:“子無為嫌。若某,冘豫少決,故贈以刀,欲其果於斷;某放誕少檢,故贈以帶,俾其守約束。若子才,無施不可,焉用贈?”

白話譯文:李績說:“妳不要疑忌。像屬僚中的某某,做事猶豫缺少決斷,所以我用佩刀贈給他,想使他遇事能果斷:屬僚中的某人行為放縱缺少檢點,所以我用玉帶贈給他,使他遵守各種規章法令。而像妳這般才華,沒有什麽地方不可以施展的,哪還用得著贈送什麽禮物(來警策)呢?”

3、《淮南子·道應訓》

故曰:無細而能薄,在人君用之也。

白話譯文:所以說,沒有地位低微而且能力微薄的人,關鍵在於賢能的君主是如何利用他們。

擴展資料:

相關組詞

1、用品 [ yòng pǐn ]

使用的物品:生活~。辦公~。

2、日用 [ rì yòng ]

日常生活的費用:壹部分錢做~,其余的都儲蓄起來。

3、中用 [ zhōng yòng ]

頂事;有用(多用於否定式):這點事情都辦不好,真不~。

4、用力 [ yòng lì ]

用力氣;使勁:~喊叫。~把門推開。

5、不用 [ bù yòng ]

表示事實上沒有必要:~介紹了,我們認識。大家都是自己人,~客氣。

5. 古文中稱我叫什麽

吾、余、予、朕和孤

壹、吾

吾是壹個漢字,讀音為wú ,上下結構,部首為口。從五從口。五,指金木水火土五行;口指生命。吾,施身自謂也,自稱;我;我的意思;姓。

二、余

余自稱,指自己。早期為君王專用,商末至春秋戰國後期及部分君王常以“余”自稱,與“寡人”“孤”“吾”“朕”並立為君王常用自稱,戰國後期逐漸淡化,秦統六國後始皇帝以“朕”自稱後於國內逐漸消失,後世部分貴族也流行以“余”自稱,部分史書中仍以“余”為君王自稱。

三、予

予是壹個中國漢字,讀音為yú、yǔ,指夏朝第七代君主;予同“余”,我的意思;授予,給予。宋·周敦頤《愛蓮說》等均有相關記載。

四、朕

秦始皇統壹六國後,丞相李斯建議“朕”為皇帝專有的第壹人稱代詞。取“天下皆朕、皇權獨尊”之義。嚴格來說,除非僭越或者中國處於分裂時期,否則東亞漢文化圈只有壹個皇帝——中國天子,只有壹人能自稱“朕”。不過朕是比較書面化的自稱,往往僅出現在詔書等官方文書上。

五、孤

古代帝王的自稱。

六、愚

愚兄(對同輩而年輕於己者的自我謙稱);愚老(老人自謙之詞);愚臣(大臣對君主自稱的謙詞);愚意(對自己意見的謙稱);愚懷(謙指己見)。

6. 古代我怎麽說

不帶謙遜意思的“我”主要有:余、吾、予。而古人壹般情況下說到自己的時候,都會用謙稱。主要有如下區別:

古代君主自稱孤、朕、寡人、不谷。壹般人自稱臣、仆、愚、蒙、區區、不佞、不敏、不肖、不才、在下、下走、下官、鄙人、小人、小可、後生、晚生、侍生等。女子自稱壹般用妾、奴等。對他人稱自己的妻子壹般為拙荊、賤內、內人、山荊、荊屋、山妻,稱自己的兒子為小兒、犬子、息男,稱女兒為息女、小女等,主要用於口語,常見於戲劇。

(1)表示謙遜的態度,用於自稱。愚,謙稱自己不聰明。鄙,謙稱自己學識淺薄。敝,謙稱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謙稱自己身份低微。竊,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義在內。臣,謙稱自己不如對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謙稱自己是對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為對方效勞之意。

(2)古代帝王的自謙詞有孤(小國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

(3)古代官吏的自謙詞有下官、末官、小吏等。

(4)讀書人的自謙詞有小生、晚生、晚學等,表示自己是新學後輩,如[賈黯]謁範仲淹,曰:“某晚生,偶得科第,願受教。”——《邵氏聞見錄》;如果自謙為不才、不佞、不肖,則表示自己沒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5)古人稱自己壹方的親屬朋友時,常用“家”、“舍”等謙詞。“家” 是對別人稱自己的輩份高或年紀大的親屬時用的謙詞,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以謙稱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親屬,前者如寒舍、敝舍,後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6)其他自謙詞有:因為古人坐席時尊長者在上,所以晚輩或地位低的人謙稱在下;小可是有壹定身份的人的自謙,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掛齒;小子是子弟晚輩對父兄尊長的自稱;老人自謙時用老朽、老夫、老漢、老拙等;女子自稱妾;老和尚自稱老衲;對別國稱自己的國君為寡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