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運動性質和目的的不同。
武術散打是競技運動,它的競賽規則使運動員既能充分發揮搏擊潛能,又能有效保護運動員的人身安全。在技法上,除不許用損身的拿法外,任何流派的打法都可以運用,充分體現了傳統武術鬥勇、鬥智、鬥力、鬥技、爭霸的精神,是十足的對抗性運動項目。而太極拳是以拳載道,以拳演道,以拳求道,是修行的方法之壹,太極拳理是以中國傳統的陰陽、五行、八卦等為理論基礎,修先天,補後天,練成內丹,以達到取坎填離進而延年益壽的最終目的。而在練拳的過程中,產生的技擊能力,只能是壹種小技,是副產品。所以,太極拳和武術散打是性質和目的不同。
太極拳的拳理拳法充滿了老子所總結的“有無相生”自然辨證法,即認為相反能相互促成。凡拳術都耗損人的體能即“耗氣”;而人要“益壽延年”就要補益這生理之氣,太極拳創編者就是立足於“有無相生”的哲理,選擇有耗損人生理之氣作用的十三勢長拳技藝來補益生理之氣,從而借武術鍛煉達到“益壽延年”。由此可見,歷代太極拳傳承者並不是以技擊為宗旨的,也就是並不是以技擊為靈魂的。太極拳雖蘊含有以弱勝強的技擊功能,但以技擊爭強好勝不是太極拳的特征,其實,其他有些拳術如形意拳、八卦掌鍛煉達到高深境界者也是不認為拳術的宗旨是技擊,近代孫祿堂先生壹生的武術實戰之多無疑可堪稱壹絕,然孫祿堂先生在《拳意述真》中明白表示他和他的形意拳老師們都認為“拳即是道”、“拳術與丹道是壹理也”,孫祿堂先生進而認為這壹觀點是太極、形意、八卦三派***同的“精義”。由此可見,太極拳的古代創編者和歷代傳承的宗師大家都是以“益壽延年不老春”為宗旨即為“靈魂”的。說太極拳以技藝為末,這是就終生鍛煉而言的,而就鍛煉內容而言,太極拳的實質就是武術技藝。這就象壹個人的靈魂與身體是不能分離的,說養生是太極拳的靈魂不等於可以否定武術技藝就是太極拳的身體;如果否定了武術,太極拳的靈魂也就被否定了。
二、訓練方法和訓練條件的不同。
武術散打的訓練方法,是非常專業的大運動量訓練,按照散打競賽規則,千萬次攻防動作的重復訓練,以達到攻防動作下意識的反應自動化。在快、準、狠的實戰演練的訓練中,以提高意識品質,適應比賽環境和條件,這種專業訓練可以使先天條件較好的學員在二至三年就可以達到參加比賽的條件,而且還可以獲得好成績,用壹句俗話說“學了就管用”。
反觀太極拳運動,練意不練力,主要要求是松、靜、勻、穩,這裏任意壹個字,要想練好它,少則壹年半載,多則幾年甚至更長時間,同時還有加強理論學習,學懂弄通《易經》,《道德經》等經典古籍,以便理論指導實際,這些過程也需要大量時間。再說,學練太極拳的過程也比較復雜,從站樁開始練起,先練靜功和動功,再到行功,而後再學套路,這才進入推手(包括發放手)階段,最後才是不受抑制的散手(包括斷手,拿手),這壹套下來真應了“太極十年不出門”這句話,但真出了門,妳也不會打,因為妳還沒有實戰經驗,相同時間練拳,練散打的十年後可能已經退役了,或者當教練了,而練太極拳的人,才剛剛出門,更不會出什麽成績。
太極訓練功法的斷代和失傳,訓練強度不夠:由於歷史原因,解放後特別是在那段不堪回首的特殊時期,師父教徒弟不敢過多講技擊和教授技擊,即使練習也是業余練習,不可能和前輩門冷兵器時代的職業化訓練強度相比,導致太極技擊功能的斷代和失傳。由於訓練方法的失傳和斷代其直接的後果就是習拳著技擊功夫的退化,太極拳技擊技術的失傳,導致絕大多是太極習練者不敢談技擊,即使會技擊散手也是變異了的,失去太極原味和風格的太極散手。或者說根本就沒有學會太極技擊。加之民間絕大部分拳友是業余訓練,受生計所逼,訓練時間有限,輕度不夠,自然技術也就無從提高了,即使有所提高,其進度也是非常的緩慢。太極拳技擊功能的退化其根本原因是訓練方法(功法)的失傳、斷代,沒有被繼承所致。
社會上有種“練慢快用”的說法:平時練太極拳越慢越好,練是慢用時自然就快。這實際上是不可能的,以慢練“松”有利於運快,但畢竟跟不上實戰要求,還要在身心放松的狀態下,進壹步練快。平時不練快,用時根本就快不起來,將難以適應對方快速的變化,只會在實戰中落敗。有前輩說過,太極拳的練習,“慢要慢到別人跟不上,快也要快到別人跟不上”。意思是說:慢練的時候,由於運動量大的原因,讓別人不適應也無法跟得上;快速練習的時候,由於動作規範不容易做到,也讓別人無法適應。太極拳愛好者如要進行散手交流,就得練習接手和“踢、打、摔、拿”的技擊術,練好用拳、掌、指、肘、腳、膝、胯及頭、肩等關節部位發勁擊敵,多練得機得勢的發放整勁,把勢法、勁法與技巧的結合運用練到位,把應物自然的反應與有針對性的組合變化進行有機結合。還要用內功加強全身抗擊打能力,因為在技擊對抗時,身體如同彈簧鋼筋網壹樣,即不怕拳打腳踢,又能發出強大勁力。身體肌肉繃緊時如同鐵石,放松時則柔軟細滑,伸展變化自如。這是技擊的基礎。否則,人體如同玻璃壹樣,看著結實,實際上壹打就被打壞。這樣就根本不具備從事技擊的身體基礎。當然還有心理心態的應對訓練,做到心靜、膽正、神足。精神是實戰搏擊的靈魂,間架結構和技術招式是散打防身的基礎。而功力,勁道和開智慧是通向實戰防身的必經之路。
再有民間在訓練人員的選材面沒有專業隊選材面廣,訓練條件沒有可比性,民間絕大部分人員沒有專業的訓練場地、器材。
三、推手“遊戲”與散打比賽的性質不同。
在散打擂臺賽上,常見壹方選手將另壹方選手推下擂臺,這種“推”是見機行事,乘勢借力,是無可厚非的戰術。但如果只靠推,那麽就只能等著挨打。而在太極拳界,很多人把練拳架和推手當成全部內容,把?頡⑥邸⒓貳?礎?瘛?、肘、靠這八法當成太極拳的主要攻防技法,很少人練散手,其實是本末倒置,進入誤區。真正的體用是散手,太極推手是十分初級的對抗性練法,它不但能夠提高雙方搭手時大腦反應和皮膚觸覺的靈敏度,還能夠檢驗雙方樁功和各種勁力的效果。它溫文爾雅,友好和諧,並帶有遊戲性質。觀察部分練家們搭手推起的勁玩得精巧細膩,但需要雙方配合,雙方都要按照不丟不頂的意思走意。挨打的時候也不許硬抗,要順著對方的勁出去,玩的是道理,這樣推法之人不去參加比賽是明智的,如去參賽就是糊塗了,因為推手功課是拳架與散手的中間橋梁嘛!與武術散打相比,散打的遠踢近打貼身摔,不管雙方距離怎麽變化,都能機動靈活,隨心所致,只要揚長避短,對癥下“藥”,就會取勝。所以推手高手大多只會推,不會打,沖鋒實戰必然失敗是正常的。
真正的太極推手是不能用現在的競賽規則來檢驗的,其原因就在於它只是壹個中間鍛煉方式和過程,用來競賽的太極拳技法不能定位為太極推手。我們目前可以看到太極推手表演的兩種情形:壹是民間的發放式的,這種發放不能代表終極實用,只能作表演和趣味鍛煉,這種推手的餵勁、給力都不同於實際與人打擊的力型,所以發放有良好的視覺效果。再壹類就是掛推手之名,而行散手之實,中間推手、打手、散手夾雜,甚至包括硬拉、強推、生拽等的擊打和強制性打法。傳統太極推手是按沾、連、隨、粘的原則、通過?頡⑥邸⒓貳?礎⒉傘?、肘、靠,進、退、顧、盼、定十三勢,在雙方接觸後,用身肢感受對方力的方向、大小、虛實、剛柔、快慢、長短,達到身心懂勁後,憑借自身反應敏捷,及時感覺,並馬上決策,是否順其自然,隨伸就屈,還是化解力點,迅速反擊、反彈,借力而為,達到破壞對方重心。
四、太極拳散手與武術散打打法不同。
現在武術散打突顯少林拳打法的實用性。用四條原則來說明它的打法,這就是:第壹,以長打短;第二,以硬打軟;第三,以快打慢;第四,以強勝弱。事實證明,這四條原則是完全正確的。太極拳的推手和散手有五條原則,這就是:第壹,以柔克剛和剛柔相濟;第二,以靜制動和後發先制;第三,以圓化直和借力發勁;第四,舍已從人和牽動四兩撥千斤;第五,以小勝大和以弱勝強。對於太極拳的這四條原則,只有實力與對方相差無幾的優秀運動員,或者太極練到了“階及神明”的高級階段,達到“壹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時,才能隨心所欲的應用這四條原則。如果與對手實力相差懸殊,太極功夫又沒有真正上身,就不要生搬硬套的運用這四條原則,否則,事與願違,失敗的更快。最好的辦法是以奇勝快、以變制動、以剛柔相濟勝剛、以勇勝強,正可謂“兩軍相逢勇者勝”。太極拳愛好者如想用好散手,不妨參考前輩的實戰經驗,就是把“跌、打、擲、拿”直出直入的拳藝和“粘連粘隨”“以柔克剛”“發人於無形”的拳技結合在壹起。太極拳的打法講究“引進落空合既出,包括主動進攻和後發制人,而非只有後發制人”,是隨屈就伸.順勢借力的智慧型技擊。“引進落空合即出”實質是“踢打摔拿”技術的延伸與提高,然而它非正面迎擊,而是“曲線擊打”。
五、較技交流平臺的不同。
現代我國的太極拳界,大多還是停留在自己的圈子裏,很少和其他武術和世界其他搏擊術交流和互相學習。現在的太極拳學習者,也大多在自己的圈子裏交流。不和練其他功夫的人交手,或很少。這個,倒還不如前代拳師,不論各家高手,打出太極拳的名氣不同。現在是更想保住自己的名聲面子,大多拳師不喜歡和同等水平的拳師交流印證功夫。
隨著近年經濟的發展,受個人經濟利益的驅使,太極拳“名師”“名家”魚龍混雜。客觀的說:同時具備傳承和技擊的人才能被稱為正宗傳統太極拳的傳師。偽太極的“高手”能展現太極真功夫嗎?
太極拳的高手分很多種,有些人功夫很好,講究實戰!有些人很會寫,練了幾個月太極拳就能寫出文章或者出書了,有的人自己功夫壹般,但是很會教學生,有的人功夫很高但是不會教學生。會帶人入門的人也算高手了。
由此所說,大多數太極“高手”上不了武術散打擂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