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畜操
華佗(約145-208)是我國傳統導引養生的重要方法,誕生於東漢末年的沛國橋縣。今天的《中國藏經傳》和《華佗神醫秘傳》都是名著。在華佗的弟子中,著名的有烏普、樊阿、李當之等人。
《養生錄》中的行為描寫
華佗在《莊子》“雙鳥戲”的基礎上創造了“五鳥戲”。其名稱及作用在後漢《方術傳》、《華佗傳》中均有記載:“我有壹技,名為虎、鹿、熊、猿、鳥五鳥之戲。也是消除疾病,造福蹄足的指南。不開心就扮演小鳥的角色,開心的流汗。因為妳全身都是粉,身體輕,想吃東西。總的來說,他已經90多歲了,眼聰耳明,牙齒也很結實。”
南北朝時,陶弘景在《養性延壽錄》中詳細記載:
“虎隊員,四肢離地,前三投,但二投,長腰,側腳仰天,即從線回,前,但各七也。鹿玩家,四肢離地,背轉,左右伸腳,三雙伸腳。熊玩家是雙手抱膝,擡頭,左手右手蹲在地上,左手右手撐地。猿人玩家爬物懸空,身體舒展,上下各持物七,雙腳懸空,左右七立,頭七壓。飛鳥選手,雙手舉高,雙腳擡起,手臂伸展,眉毛揚起,力量提升,雙腳伸展,手臂保持七度的距離,手臂收放七度。夫五鳥玩法,任其隨意,以汗為度,有汗以衣身以粉,消五谷糧,益氣,除諸病,能存者久矣。”
在這本書裏,陶弘景不僅描述了五禽戲的具體操作步驟,還提出了五禽戲的鍛煉原則——“量力而行,盡可能多流汗”。
亳州五禽戲
至今五禽戲已經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各有不同。在的故鄉安徽亳州,現在流傳的主要是董和劉的五禽戲。
五禽戲,是董傳的。
董繼承了54個動作(虎戲13,鹿戲9,熊戲9,猿戲10,鳥戲13)。另外還有三種練習,分別是互練、互練、猴打和笨熊打、鶴打和簡化/輕松五鳥打(每打三招,***15式)。其中虎、鹿、熊、猿的第三樂章為調息,鳥戲的第三樂章為飛鶴),其動作較為簡單飄逸。
五禽戲,劉傳的。
劉的《從古籍看華佗五禽戲新探》不僅有徒手套路,還有器械套路——五禽戲劍。其中華佗五禽戲赤手空拳40個動作(每戲8式);華佗《五禽戲劍》是劉在傳統五禽戲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練習五禽戲的親身經歷,深入挖掘五禽戲史料,廣泛收集技藝精華,經過不斷的研究和修改而創作的。***44式(虎玩8式、鹿玩8式、熊玩8式、猿玩10式、鳥玩10式)。
新五禽戲
2001年,國家體育總局健身氣功管理中心成立後,委托上海體育學院迅速開展五禽戲的發掘、整理和研究工作。並整理出版了《健身氣功·五禽戲》,2003年由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健身氣功五禽戲”的動作是按照三國誌中虎、鹿、熊、猿、鳥的順序排列的,動作的數量在陶弘景的《養生錄》中有所記載。每劇兩個動作,十個* * *,分別模仿虎的兇猛、鹿的從容、猴的靈巧、鳥的輕盈,力求含蓄。
2006年,華佗五禽戲被人民政府批準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011被國務院命名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參考數據
五禽戲。百度百科[引用時間2017-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