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是以儒家思想為主流,兼收並蓄,百花齊放的全方位文化。華夏文化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也是東亞漢字文化圈的傳統文化。
中國文化宏觀上分為三個時期。
1.本土文化時期,從百家爭鳴到儒學。
2.在儒佛交融的過程中,從佛教的中國化到儒學的宗教化,
3.在西學東漸的過程中,中國逐漸參與到世界範圍內“創造、擁有、享受”的國際現代文化中,同時保留和完善了中國文化。
這個階段太粗糙了,可以參考壹下,還要進壹步劃分。
有人說,中國文化是“文史哲”加上“科技”、“藝術”、“宗教”。大致可以分為六個部分。
1.文學;如漢賦、唐詩、宋詞、明清小說和現代文學。
2.歷史:二十四史、歷代正史、野史。
3.哲學:先秦諸子,歷代名家。
4.科學技術:實證科學、農業、手工業。
5.藝術:除了文學,還有音樂、繪畫、書法和雜技。漢人裹腳千年,毀舞。
6.宗教:主要是佛教。這是壹個籠統的說法。
我們現在通常所說的中華民族文化,是在今天的中國版圖範圍內,以漢族為主體的多民族文化。大量考古發現和古代文獻表明,華夏文化是漢文化和中華文化的母體文化。華夏文化主要來源於中國古代早期的夏商文化及其更為悠久的河南龍山文化。多年的考古發現和研究證實,河南龍山文化是夏文化的直接源頭。河洛地區是河南龍山文化的重要分布區。就此而言,河洛地區可以說是夏文化和華夏文化的發祥地及其形成發展的核心區,也可以說是後世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文化的發祥地。
近年來,有學者提出,在中國古史“文明化”的過程中,不同地區的不同考古文化和社會群體基本上同時或略有先後地進入了“文明化”時代,形成了“諸民族”、“諸民族”的局面。然而,這些“民族”和“國家”是否真的是科學意義上的成千上萬的“國家”,仍然是壹個需要進壹步研究的重大學術課題。作為科學常識,這些“諸民族”和“諸民族”不可能對夏商為代表的華夏文明產生同樣的影響。換句話說,即使當時的“諸民族”、“諸民族”文化對河洛地區的夏文化產生了影響,河洛地區形成的夏文化和華夏文明也不可能是河洛地區以外的“文明”創造的。
這是因為近年來新發現的考古資料表明,夏文化起源於河洛地區的龍山文化,這意味著夏文化基本上是河洛地區的“本土”考古文化。我們承認,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在同時期及以後的中原和河洛地區的考古學文化發展中發揮了不同的作用,但河洛地區古代文明的形成和早期發展的源頭只能是河南的龍山文化,而不是紅山文化或良渚文化,更不是中原以外的其他考古學文化。
因此,我們認為,從探索中國古代文明起源的角度來看,夏文化直接起源於河洛地區的龍山文化;從夏朝以後中國古代史的發展來看,河洛地區的龍山文化和夏文化是孕育華夏文明、漢文化和漢文化的核心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