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唐宋時代的人都是些什麽人?名字!!

唐宋時代的人都是些什麽人?名字!!

所謂唐宋八大家,是指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宋代的歐陽修、曾鞏、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他們的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所以也被稱為“唐宋八大家”。他們的文章不僅震驚了唐宋文壇,也為後世散文樹立了典範。

唐宋八大家

壹、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的稱號是什麽時候產生的?據調查,遊助將上述八位散文家的文章編入《明初八家文集》,八大文學家的名字由此開始。明中葉唐順之編撰的《文編》只取唐宋八大家的文章,其他作家的文章壹概拒之門外。這對唐宋八大家的名字的塑造和傳播起到了壹定的作用。不久後,推崇的茅琨根據朱、唐的編纂,選了八篇,編成《唐宋八大家筆記》,唐宋八大家之名就這樣定下來了。唐宋八大家是主持唐古文運動的核心人物。他們提倡散文,反對駢文,對當時及後世文壇影響深遠。

二,人物生活概述

1,韓愈

韓愈(768-824),世稱韓昌黎,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和古文運動的領袖。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在中國散文發展史上有著崇高的地位。蘇東坡稱贊他為“八代文學之衰”。他的文章氣勢磅礴,豪華奔放,壹波三折,新穎簡潔,邏輯嚴謹,古今交融。事物或抒情,都形成了獨特的風格,達到了前人未曾達到的高度。

2.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字厚,長安人,唐代著名思想家、傑出文學家。作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和唐宋八大家之壹,柳宗元反對六朝以來籠罩文壇的光鮮文風,主張散文簡潔流暢。

3.歐陽修

歐陽修(1007-1072),本名永叔,號“醉翁”、“六日居士”,是宋代傑出的博學的散文家,散文革新運動的傑出領袖?,唐宋八大家之壹。由於憂國憂民,直言不諱,歐陽修的仕途起起落落,歷盡艱辛,但他的創作卻是“越窮越努力”。他秉承韓愈《文序》的精神,強烈反對鋪張、晦澀的“當代散文”,主張文筆樸實、流暢自然的風格。他的作品內涵深刻,形式多樣,語言優美,富有魅力和音樂性。《醉翁亭記》、《秋生賦》等許多名篇流傳千古。

4.蘇三

蘇洵,本名明雲,是梅。蘇洵和他的兒子蘇軾、蘇轍合稱為“三蘇”。他的散文主要是關於歷史和政治的。他繼承了孟子和韓愈的議論文傳統,形成了自己雄渾的風格,語言清晰,反復分析道理,對於戰國縱橫家來說是非常出彩的。有時候會忍不住有壹種詭辯的神情,這是它的缺點。《賈姬》的作者。蘇軾(1037-1101),四川眉山人,名東坡居士。北宋大文學家、畫家、書法家。世稱蘇東坡。蘇哲(1039-1112)出生於四川眉山。受父親和哥哥的影響,他從小博覽群書,誌向遠大。宋徽宗繼位,被赦免後回到北方,住在應昌,閉門潛心寫作,過了十二年悠閑寂寞的生活。鄭和於兩年後去世,享年74歲。著有《欒季承》和《欒城後記》。

5.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本名,曾用名靖國公,後稱王。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中國散文史上著名的“唐代八傑”之壹。他的散文陡峻、凝練、哲思、雄健、氣勢、犀利、議論,開創和發展了推理透徹、論證嚴謹、邏輯縝密、表達清晰、和諧統壹的特點。壹種獨特的集事與辯於壹爐的散文風格。

6.曾鞏

曾鞏(1019-1083),建昌軍南豐(今江西)人。後居臨川(今江西撫州西)。自稱“家世儒者”(1)曾祖父李觀水袁外郎,祖父尚書戶部郎中,父太常。《宋史》稱曾鞏年輕時“機警”,“讀百字,脫口而出”。“十二歲的時候,我就能寫和說令人驚嘆的語言”。但據他自稱,年輕時從丈夫那裏學過書,“方了和家人、男孩子壹起玩”,十六七歲時了解到自己的愛好,努力學習。到了20歲,“歐陽修見其文奇”(5)大約就在這個時候,他給歐陽修寫信,“呈上兩篇時政與謀略的雜文”。信中,他在稱贊歐陽修道德文章的同時,表白了個人的忠誠:“龔自誠是個孩子,以執事之名而聞名於世,又長,能把執事之文背得滾瓜爛熟,能見其根,拋開善惡,愚弄今人,深刻而溫和,與孟吏部之書相合。”.....且聞執事之行為,不顧風俗之態,卓然以身助教。.....相信妳能說的,相信妳能做的,無論是美德還是言語。"韓退後,謹守聖人之道者,堅守執事之門."曾鞏那時還是個少年,但擁有這樣的觀點並不簡單。雖然他說的不全,但大體符合實際。他還說:“龔樸實無華,家世儒家,我不願為他效力。從小到大,我在寫作上很努力,內心的收益是超乎尋常的。.....唯其少人近俗人,公或貴人之門無名,無車審其稀。執道而不言,心常憤懣,恨不得發之。”現在如果因為對執事的好,才敢進執事的門,龔知道賢者堂也是可以分壹千例的。這段話是表達自己是壹個人。不茍同世俗,持道自守,有這樣的胸懷,真的不壹般。歐陽修很重視這樣的人物。因此,曾鞏寫完信後,歐陽修曾經收到過他的信。據曾鞏《學士歐陽二書》記載,歐陽修見到他後,曾對他說:“從我們家門口經過的人,有幾百個,壹個人住著也開心。”而且,在曾鞏送別歐陽修時,歐陽修還寫了《送曾鞏秀才序》,其中寫道:“文光生於南豐,入國子監,與其他學生同進連隊,連隊聚斂人才,經營規模,所以幾乎成了考驗失敗者,棄之不用的方法。.....但曾生並未同進,無罪,故告之,廣思其學,堅持之。壹開始,他害怕自己的寫作,堅定了自己的誌向...曾升帶著幾十萬字來到京師,京師百姓沒有要求曾升,曾升也沒有做到。敢求存,而顧命恥,是京師百姓既不自求,而失其分,得其餘。”說到他的工作,他可以在文本中看到,這樣那些知道活著的人可以掛在部門,而那些祝賀余燦的人也得到它。”這篇序言寫於李青第二年(1042)。這時,雖然曾鞏看出他已經放棄了公司,但他得到了歐陽修的賞識。

在此期間,曾鞏還結識了王安石,並將其推薦給歐陽修。他在《與歐陽舍人先生再書》中說:“龔清概以王安石散文論之,略說王安石為龔之友,其散文甚古。雖然它取得了學名,但今天知道安史的人還是少之又少。他真誠自尊,不想了解別人,但這種人古今不多見。今之急,雖無常人,但無害。”如果妳像天使壹樣照顧自己,妳壹定不能失去它。"這是對前壹封信中的話的回顧,表明曾鞏曾經非常重視王安石。在這封信中,他不僅推薦了王安石,還提到了王惠和王祥,推薦給了歐陽修。

後來在《與王第壹書》中說:“龔到金陵,從宣化渡河到楚上,住了二十天...歐公學了第壹步,愛嘆氣,愛寫字,很勤快。這是王惠和王表現出來的,也是書本表現出來的:這個人的話很神奇,世界上什麽都沒有。.....雄性渴望看到第壹步。能不能做個規劃?”由此看來,在這壹時期,曾鞏與歐陽修的交往相當密切。

歐陽修建功,曾鞏在嘉祐二年(1057)考中進士。在此之前,他不僅結識了歐陽修,與王安石交了朋友,還與杜衍、範仲淹等其他幾位同時代的重要人物有書信往來,投稿、議論時政、陳述人生態度。然而,曾鞏寫的這些信不同於普通的“拜謁”,它們不是在請求推薦。如他在《杜尚相公書》中說:“今日我經過妳的門前,妳釋冠而歸,並不是那些做功名利祿的人就要走掉的日子,所以我才敢告訴妳為什麽,我編了壹系列的隨筆,以為我會頂禮膜拜。”如果妳給我壹個眼神,我會得到我想要的。“這封信大概寫於清朝五年(1045)杜衍、範仲淹被革職之後。曾鞏在這個時候寫信投稿,恰恰表明了他個人的政治態度。他在政治上與杜衍、範仲淹壹致,從不跟風。

曾鞏被調至太平府(今安徽當塗)參軍,還被召去編輯校勘史館書籍,移館校勘,集才校勘,做了壹名記審官。

在此期間,曾鞏對歷代書籍做了大量的整理工作。他對歷代書籍的聚散和學術淵源都有論述,並寫了壹些記敘文。

曾鞏雖然推崇歐陽修,但他的學術觀點與歐陽修不同。元豐四年(1081),壹份上諭說:“曾鞏史學視為學者,宜研究五代史。”於是他“以為史館編了,管理勾了,太常廟判了禮。”史書上說“國家近代史上,民須選文士,臣須督總務,獨五代大典沒有出錢的人”,於是曾鞏去婉言謝絕,說:“這是我不敢做的大事。”且有“沈中書乞詳會”,足見謙恭。

元豐五年(1082),四月,在中書祭奠舍人先生。這時,曾鞏也寫下了《演講中的書》,聲明他“已失去了牙齒和頭腦”,希望另選人才。還有壹本書《給舍人先生的壹封信,為劉攽的自我生成形式》,顯示了他的辭職。但是今年9月,曾鞏被他的母親殺死,所以他被解雇了。

元豐六年(1083),曾鞏卒於江寧府(今江蘇南京),享年65歲。作品有元豐手稿等。

縱觀曾鞏的壹生,他做了十幾年的縣官,卻沒有多少時間在京師為官。從他的壹些政論文章來看,如《論唐書》、《魏鄭公傳》、《Xi寧轉疏》、《從撫州召判官至太常寺紮子》、《遷滄州至國闕至寺紮子》等,並沒有突出的政論觀點。其主要觀點是對三代制度的概括和對後周初唐貞節之治的褒揚,但對宋代政治的建議不多,與範和歐洲王侯不同。他在《遷滄州為內廷》壹書中盛贊宋朝現狀。曾鞏壹生的政治表現並不突出。《宋史》是“呂公著試圖告訴以龔為義行不如政,政不如文”的傳說。這可能有壹定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