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國工農紅軍是中國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簡稱“紅軍”。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前身。
1928年5月25日,中國***產黨中央委員會決定,全國各地工農革命軍正式定名為紅軍。1930年後,又逐漸改稱中國工農紅軍。
在國***內戰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不斷發展壯大,先後組成了第壹方面軍(曾經稱中央紅軍)、第四方面軍、第二方面軍和西北紅軍等紅軍部隊,建立了中央革命根據地和湘鄂西、鄂豫皖、瓊崖、閩浙贛等革命根據地,連續粉碎了國民革命軍多次“圍剿”和“清剿”。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根據中***中央同國民政府達成的協議,主力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在江西、福建、浙江、廣東、湖南、湖北、河南、安徽8省13個地區堅持鬥爭的紅軍和遊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
二、八路軍,全稱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後改稱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隸屬國民革命軍戰鬥序列,是中國***產黨領導的抗日部隊,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前身之壹。
1937年8月22日,根據國***兩黨達成的協議,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宣布紅軍主力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並同意設立總指揮部。
1937年8月25日,中***中央軍委發布命令,宣布將中國工農紅軍第壹、第二、第四方面軍和西北紅軍等部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紅軍前敵總指揮部改為第八路軍總指揮部,朱德任總指揮,彭德懷任副總指揮,葉劍英任參謀長、左權任副參謀長。
紅軍總政治部改為八路軍政治部,任弼時任政治部主任,鄧小平任副主任;下轄第115師、第120師、第129師和總部特務團。115師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120師師長賀龍,副師長蕭克 ;129師師長劉伯承,副師長徐向前。
1937年9月11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按全國陸海空軍戰鬥序列,八路軍改稱為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總指揮部改為總司令部,朱德改任總司令,彭德懷改任副總司令。
但由於八路軍的稱號已經在各級部隊中廣泛傳播,且八路軍內部對此叫法已成習慣,因此,在壹定的範圍內仍沿用八路軍番號,人民群眾亦習慣稱這支部隊為八路軍,在非正式場合,八路軍這個稱號壹直沿用。因此八路軍的稱號在很長壹段時間內壹直沿用直到解放戰爭後期。
三、南下幹部是指:從北方到南方(長江以南)工作的黨政幹部。因為在解放戰爭中,我國北方先被解放。隨著渡江戰役,南方被解放後,需要大量的幹部充填到地方,所以從北方各地急調南下的黨政幹部稱為“南下幹部”。
擴展資料:
解放軍各個時期的叫法。
中國人民解放軍名稱誕生於1927年8月1日,誕生以來曾先後使用過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中國工農革命軍、中國工農紅軍、八路軍、新四軍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等名稱。
壹、從中國工農革命軍到中國工農紅軍 :1927年8月1日,根據中***中央的決定,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前敵委員會和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領導下的北伐軍兩萬余人,在江西南昌舉行了武裝起義。
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壹槍,標誌著中國***產黨獨立地領導武裝鬥爭的開始,但在當時的條件下,在起義過程中並沒有公開打出中國***產黨的旗幟,起義部隊仍沿用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的番號,仍稱為國民革命軍。賀龍任總指揮,葉挺任前敵總指揮。
1927年9月9日,毛澤東同誌在湖南、江西邊界地區,領導農民、工人和革命士兵舉行了秋收起義。參加起義的主力部隊編成“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壹軍第壹師”。這是我黨第壹次公開打出“工農革命軍”的旗幟。
1928年4月下旬,朱德、陳毅等率領南昌起義的余部轉戰到井山,同毛澤東同誌領導的工農革命軍會師,合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1928年5月25日,中***中央發出第51號通報,規定各地工農革命軍壹律改稱“中國工農紅軍”(簡稱紅軍)。
1928年6月起,各革命根據地的工農革命軍及其他工農武裝開始陸續改稱紅軍。
1930年8月至1936年7月,紅軍又先後編成了紅壹、紅四、紅二方面軍。
1933年5月,中華蘇維埃***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決定,組織中國工農紅軍總部,任命朱德為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周恩來為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委員。
二、從中國工農紅軍到八路軍、新四軍 :1937年“七七事變”後,根據黨的洛川會議和我黨同國民黨達成的協議,於1937年8月將紅軍主力部隊改名為國民革命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
朱德任總指揮,彭德懷任副總指揮,葉劍英任參謀長,左權任副參謀長,任弼時任政治部主任,鄧小平任副主任,下轄第壹壹五、第壹二0、第壹二九師和直屬隊。全軍***4. 6萬人。
同年9月11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命令八路軍改為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屬第二戰區序列,並任命朱德為第十八集團軍總司令,彭德懷為副總司令。
由於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後,八路軍這個名稱已在群眾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盡管國民政府令其改變番號,但壹般情況下,人們仍習慣地稱它為八路軍。
1937年10月,根據國***兩黨協議,紅軍主力長征後,留在湖南、江西、福建、廣東、浙江、湖北、河南和安徽8省15個地區的紅軍遊擊隊,於1938年1月6日改編為中國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
葉挺為軍長,項英為副軍長,張雲逸為參謀長,袁國平為政治部主任,周子昆為副參謀長,鄧子恢為副主任。新四軍下轄4個支隊和1個特務營。全軍***約1. 03萬人。
1941年1月,“皖南事變”發生後,為對抗蔣介石取消新四軍番號的反動命令,中***中央軍委於1941年1月20日發布重建新四軍軍部的命令,任命陳毅為新四軍代軍長,劉少奇為政治委員,張雲逸為副軍長,賴傳珠為參謀長,鄧子恢為政治部主任。
新四軍新的軍部在江蘇鹽城,以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為基礎組成,並將活動於隴海鐵路以南的八路軍、新四軍部隊統壹整編為7個師和壹個獨立旅,全軍9萬余人,繼續堅持華中敵後抗戰。
三、從八路軍、新四軍到中國人民解放軍 :抗日戰爭勝利後,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統治集團為獨占勝利果實,消滅中國***產黨及其領導的武裝力量,蓄謀發動內戰。
為適應國民黨將要發動內戰的形勢,中***中央制定了“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各戰略區遵照中***中央的指示,迅速調整戰略部署:
由關內各解放軍抽調11萬主力部隊及2萬余名黨政軍幹部挺進東北;浙江、蘇南、皖南、皖中地區的新四軍撤至長江以北;湖北人民抗日救國軍(即八路路軍南下支隊)及我河南軍區部隊分別撤至以桐柏為中心的鄂豫解放軍,與新四軍第五師會合。
1945年10月31日,由關內各解放區進入東北的部隊和東北抗日聯軍等組成東北人民自治軍,林彪任總司令,彭真、羅榮桓分別任第壹、第二政治委員,呂正操、李運昌、周保中分別任第壹、第二、第三副司令,肖勁光任第四副司令兼參謀長,程子華任副政治委員。
1946年1月14日,東北人民自治軍改稱東北民主聯軍。
中***中央在調整戰略部署的同時,發出關於野戰兵團的編組與指揮關系的指示,要求各戰略區都應編有能夠機動的突擊力量,能夠實行極大機動,即能夠脫離本戰略區域到其他區域作戰。
根據中***中央的指示,各戰略區的部隊都陸續進行整編,先後組成了晉冀魯豫野戰軍、晉察冀野戰軍、山東野戰軍、華中野戰軍等。至1946年6月,全軍***組成27個野戰縱隊(有的稱師)及6個野戰旅。全部野戰軍61萬人,另有地方軍66萬人。
1946年6月,國民黨公開撕毀國***兩黨簽定的《停戰協定》,悍然大舉進攻中原解放區,內戰全面爆發。各解放區軍民奮起自衛,人民解放戰爭全面展開。
由於戰略任務發生了根本變化,從1946年9月中旬起,我軍正式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朱德和彭德懷分別任正副總司令。從此,我軍壹直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由於當時戰事繁忙,各部隊改稱的時間不壹,直到1947年年底才全部改完。
參考資料:
中國網-解放軍各個時期的叫法?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華東南下幹部縱隊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中國工農紅軍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八路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