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先秦文學有什麽?

先秦文學有什麽?

先秦文學概述

 

先秦文學是指從遠古時代到秦統壹(前221)以前的文學現象,它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初步形成時期(春秋末戰國時代)。它處於中國文學的發生期,是中國文學的源頭。

我國早在二百萬年以前已有人類活動,此後在漫長的原始時代,我們的祖先開發了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珠江流域等許多地方。他們通過勞動實踐,促進了自身的進化,發展了思維,產生了語言,同時也創造了人類的精神文明。據考古發現,至遲在距今五六千年的仰韶和龍山文化時代,我國的美術、音樂等藝術已逐漸與生產分離而走向獨立。與之密切相關的語言藝術—文學,也同時產生。原始社會的文學主要是歌謠和神話。詩歌是產生最早的文學樣式,它是原始先民在勞動和祭祀等活動中創造出來的。先民在石器時代形成了自然神信仰,氏族社會形成了祖先神的觀念。他們在祭祀、大戰前後、大獵、大耕種、大收成之際,必有歌舞,而與之相伴的頌美、祈禱的韻語,便是原始歌謠的壹種形態。同時,先民把自然力神化,並借助想象企圖解釋它、征服它、支配它,從而產生了神話。原始文學突出表現的是人與自然的矛盾,也有少數以社會矛盾為表現主題的,可能產生在原始社會後期。原始文學具有口頭性、集體性,在流傳中經過了後人的壹些修改、刪削和曲解。

奴隸社會形成於夏,崩潰於春秋末。夏代已有成形的文字,到了商時,文字日趨成熟,對文學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由各處出土的甲骨文、殷周青銅器銘文、《周易》卦爻辭及《尚書》,可以看出我國散文由句而章、由章而篇及先記事後說理的發展過程。詩歌是周代文學的主要成就。《詩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詩歌總集,除《商頌》等少數作品可能是周前的作品外,其余都產生於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周代社會的歷史和現實,內容豐富,感情真摯,風格淳樸,手法多樣,語言優美,為我國詩歌優秀的現實主義傳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它標誌著先秦詩歌從口頭到書面、從民間到宮廷的完成,也反映了先秦詩歌從集體創作到個人創作的過渡。

春秋末至戰國之世,是封建社會的初步確立時期。此時,歷史散文的創作很發達,或以年為序,或以國為別。這些史著不僅總結了國家成敗之理,也對散文的發展作出了貢獻。《春秋》還只是簡略的大事記,到《左傳》、《國語》則有了具體的情節、逼真的對話和人物的音容笑貌,到《戰國策》則更多地以誇張的筆法、巧妙的情節,描寫了人物的神態和個性。它們開創了真實性與形象性相結合的史筆傳統,為後世散文、小說、戲劇的創作提供了重要的經驗和豐富的題材。由於天子失權,諸侯爭雄,士階層興起,私人講學、著述之風大興,此時湧現出了許多思想家和政治家,他們代表不同階層和集團,主張各異,互相辯難,形成了諸子百家爭鳴的局面。他們現存的主要著作有《論語》、《墨子》、《孟子》、《莊子》、《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等。這些著作把我國的論說文從簡短的語錄體推進到對話式的論辯,再進而為專題性的論文,並且很重視邏輯性和語言技巧,大量運用寓言和比喻、排比、誇張、映襯等修辭手法。荀況還采用隱語形式寫成了《賦篇》,開了說理和詠物賦的先河。散文而外,此期的詩歌主要是以屈原為代表的“楚辭”。它是南楚文化與中原文化相融合的產物,開創了與《詩經》的寫實精神相輝映的富於浪漫氣息的新詩派。它的出現,標誌著先秦詩歌從集體創作到個人創作的完成。屈原之後,宋玉、唐勒、景差等學習屈原創作,把楚辭演化成了脫離音樂“不歌而頌”的文學體裁—賦。

豐富多彩的先秦文學是我國文學的基石,它不僅開啟了詩歌、散文、賦等多種文學樣式,而且是我國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文學發展的良好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