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炎帝和黃帝的傳說故事

炎帝和黃帝的傳說故事

傳說在四千多年以前,中國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居住著許多氏族部落,其中最著名的是黃帝部落、炎帝部落和蚩尤部落。黃帝部落居住在中國西北部現今陜西省的地方,後來向東遷徙,最後定居在今河北涿鹿壹帶的山彎裏,過著遊牧生活。

炎帝部落在今陜西省渭河流域至黃河中遊壹帶活動。蚩尤部落又稱為“九黎族”,居住在中國東部今山東、河南壹帶。這三個部落在相互交往的過程中,曾在今河北北部壹帶,發生過數次大的戰爭。?

炎帝部落從渭河流域進入黃河中遊以後,與蚩尤部落發生了長期的沖突。炎帝被蚩尤打敗以後,逃到了河北涿鹿,投靠黃帝部落。後來,這兩個部落聯合起來,與蚩尤在涿鹿大戰壹場,蚩尤戰敗,被黃帝部落殺死,黃帝取得了勝利。這就是史書上有名的“涿鹿之戰”。?

黃帝對蚩尤部落成員采取安撫政策,留在北方的蚩尤部落成員就加入了炎黃部落。其他部落聽說蚩尤已死,對黃帝佩服得五體投地,大家***同擁戴他為天子,黃帝就在涿鹿建都。

打敗蚩尤以後,炎帝部落要爭做霸主,與黃帝部落又發生了大沖突。炎帝和黃帝這兩個部落,在阪泉(今河北懷來壹帶)又大戰壹場,結果炎帝被打敗,歸服了黃帝部落。

後來,他們的後裔就從河北壹帶向南發展,進入黃河流域,定居中原,經過長期的***同生活,***同繁衍,互相融合,***同組成了中國中原地區的遠古居民,奠定了後來華夏族的歷史基礎。

擴展資料:

炎帝的貢獻:

1、制耒耜,種五谷,奠定了農工基礎。耒耜的使用和種五谷,解決了民以食為天的大事,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為人類由原始遊牧生活向農耕文明轉化創造了條件。

2、嘗百草,開醫藥先河。據《帝王世紀》載,神農“嘗味草木,宣藥療疾,救夭傷人命”。為嘗百草,壹日之間而遇七十毒。炎帝炎帝在與大自然,與疾病作鬥爭中,為後世醫藥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3、立市廛,首辟市場。據《周易·系辭下》載“神農”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神農發明的以日中為市,以物易物的市場是我國貨幣,商業發展的起源和基石。

4、治麻為布,民著衣裳。原始人本無衣裳,僅以樹葉,獸皮遮身,神農教民麻桑為布帛後,人們才有了衣裳,這是人類由朦昧社會向文明社會邁出的重大壹步。

黃帝的貢獻:

1、黃帝在得到廣成子的教化後,便在崆峒山上建觀修道,參悟自然輪回、萬物生長規律,並且常與精通醫術的岐伯、精通中藥炮制的雷公等大臣坐而論醫,闡述病理,以“岐黃之術”教民療治百病,最終成就了壹部《黃帝內經》。?

2、制陶方面,制造碗、碟、釜、甑、盤、盂、竈等。冶煉方面,煉銅,制造銅鼎、刀、錢幣、鉦、銚、銅鏡、鐘、銃。建築方面,建造宮室、鑾殿、庭、明堂、觀、閣、城堡、樓、門、階、蠶室、祠廟、玉房宮等。

3、黃帝在農業生產方面有許多創造發明,其中主要有實行田畝制。黃帝以步丈畝,以防爭端,將全國土地重新劃分,劃成“井”字,中間壹塊為“公畝”,歸政府所有,四周八塊為“私田”,由八家合種,收獲繳政府,還穿土鑿井。

4、對農田實行耕作制,及時播種百谷,發明杵臼,開辟園、圃,種植果木蔬菜,種桑養蠶,飼養獸禽,進行放牧等。

百度百科-炎帝

百度百科-黃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