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濡泄簡介

濡泄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註解 3 關於泄瀉 4 參考資料 附: 1 治療濡泄的方劑 2 治療濡泄的穴位 3 治療濡泄的中成藥 4 古籍中的濡泄 1 拼音

rú xiè

2 註解

濡泄為病證名[1]。指濕盛傷脾的泄瀉[1]。出《黃帝內經素問·氣交變大論》。又稱濡瀉、濕瀉、洞泄、脾虛泄[1]。《衛生寶鑒·泄痢門》:“《內經》雲:濕勝則濡泄……夫脾為五臟之至陰,其性惡寒濕。今寒濕之氣,內客於脾,故不能裨助胃氣,腐熟水谷,致清濁不分,水入腸間,虛莫能制,故洞泄如水,隨氣而下,謂之濡泄。法當除濕利小便也,對金飲子主之。”《雜病源流犀燭·泄瀉源流》:“惟濡泄壹癥,又名洞泄,乃為濕自甚,即脾虛泄也。由土虛不能制濕,腸胃不固,濕反勝而成病,故脈遲而緩,小便不利,身重,腹不痛,腸鳴漉漉,所下多水。宜四苓湯加二術、胃苓湯加草蔻。”

3 關於泄瀉

泄瀉(diarrhea[2][3])為病名[4]。見《三因極壹病證方論》卷十壹。簡稱泄(《黃帝內經》)或瀉[4],又稱下利(漢唐時期)[5]。是指排便次數增多,糞便稀薄,甚至瀉出如水樣而言[5]。前賢以大便溏薄而勢緩者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為瀉[5]。泄瀉壹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夏秋兩季為多見[5]。

針灸對泄瀉的療效壹般來說,急性易治,慢性較難,但都有較好的療效[6]。若泄瀉頻繁有嚴重脫水現象或由惡性病變所引起的腹瀉,則當采取綜合療法[6]。

現代醫學所稱的急性腸炎、慢性腸炎、腸結核、腸功能紊亂、結腸過敏等消化系統病變所引起的腹瀉,多屬泄瀉範疇[7]。

詳見泄瀉條。

4